王宜勤(1937-2022),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共党员,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艺数十年来,王宜勤执着耕耘于民族音乐乐坛,对中国民族音乐始终追求内涵的完美表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国内乐坛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广泛赞誉。
1956年8月,王宜勤任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1961年任乐团首席。他在弦乐声部开技术改造之先河,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引进新技法,强化弦乐演奏能力,为指挥家、作曲家的多元化表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支持,为乐团走向现代演奏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宜勤先后为广播、电视、唱片录制了30多首独奏曲,如平湖秋月、清江春色、瑞丽纪行、僮山抒情曲、昭君怨、二泉映月、光明行等,潮州音乐象弄牙、一点红、狮子戏球等,广东音乐娱乐升平、柳浪闻莺、旱天雷等,江南绿竹中花六板、三六、行街等,外国乐曲查尔达什、云雀、霍拉舞曲等,与乐团共同录制了2000余首古今中外乐曲。创作改编了盼亲人随想曲、山村乐、平湖秋月等独奏曲。
秉承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倡导的“继承传统、学习民间”艺术理念,王宜勤先后受教于刘明源、刘天一、林玉波、金筱伯等名家,学习了广东音乐、潮州音乐、江南丝竹等各地民间音乐,并以他精湛的演奏与乐团一起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传遍全国、推向世界。
在培养人才方面王宜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963年起,他先后为音乐学院以及各文艺团体的学员授课,培养了众多的演奏人才,其中有中央民族乐团首席周耀锟,中央歌舞团王然新,中国电影乐团李东辉等,并在音乐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和作品。
王宜勤先生录音带
王宜勤先生高胡二胡独奏专辑
王宜勤随团参加了各类重大演出活动并出访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上任千人民族乐团首席。从1965年至2001年随团出访了前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法国、德国、澳地利、比利时、菲律滨、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
1978年中美建交前,做为中国艺术团成员任乐队首席,出访美国受到卡特总统会见。1979年作为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成员,出访朝鲜受到金日成主席会见。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王宜勤从艺四十周年师生音乐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均作了报道和播出音乐会实况。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广播播出了音乐会实况并进行评论。
中国文化报、中外音乐信息报、北京音乐周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都做了专题报道和评论。
2000年8月,中国长城音像公司出版发行了《王宜勤二胡独奏》专辑唱片。
2022年6月18日,王宜勤先生于北京逝世。
《悲歌》又名《处世难》,为刘天华于1927年创作。大凡悲歌之类,往往情绪压抑怨愤,音调哀愁低沉。有的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有的欲哭无泪难以名状。但此曲却非一般,它不是个人或家庭遭受什么不幸的“小悲小哀”,而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充满关切的“大悲大愤”,是刘天华内心情感强烈表露的产物。
该曲创作于一九二七年冬,正值作者任教于北京大学、女师和艺专时期,当时军阀混战割据,奉系军阀赶走了皖系段祺瑞,占领了河北,进驻北京。军阀张作霖手下政客刘哲充当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大肆对教育事业进行摧残,将北大,师大,工大,医大,农大等9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强行合并成一所不伦不类的“国立京师大学堂”,接着又以“音乐有伤风化,无关社会人心”为由,勒令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女大音乐系停办,后经刘天华与音乐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奔走呼告,女大音乐系才得以幸存。而萧友梅主持多年的全国仅有的高等音乐教育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在这种形势下,刘天华先生悲痛欲绝,处事艰难之感尤其强烈。他说:“目睹艺专音乐系及北大音乐专科的停办,凡我同人无不疾首痛心。”在这种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他写出了《悲歌》一曲,在生前一直反复推敲修改此曲的板眼于弓法,知道1932年4月准备出版不久,刘天华先生却与世长辞。至此,此曲乐谱的板眼和弓法未能定型。流传的有两种版本,是其弟子沈仲章和陈振铎根据回忆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的乐谱。
《悲歌》是刘天华创作的第四首二胡独奏曲,如果说,前三首主要是“继承传统音乐”的产物,那么,这一首则有明显的借鉴西洋技法的印记。大量使用变化音(#I)(#5),甚至把五声音阶中常用的小三度(35)(61),变成大三度(3#5)(6#1),这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洋味,但听来却比较自然,并无怪诞别扭的感觉。乐曲开头几小节象是西洋音乐的大调式,中间出现了"#5",又象是和声小调。其实它的基本调式仍是中国五声音阶商调式。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音“2”,是它的主音,乐句不论长短,总是围着这个音转,最后由邻近音导入主音结束,全曲总体上仍保持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