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陆春龄与赵松庭竹笛音乐风格之比较——以《鹧鸪飞》为例
陈玥 华音网 2023-02-18

摘要:陆春龄和赵松庭都是南派竹笛大师。但二位先生的演奏风格在扎根南派传统的基础上又各异其趣‚以二位先生改编的同名乐曲 《鹧鸪飞 》为例‚通过演奏家生平、作品的调式、音阶、结构、演奏技法和立意等几个方面的比较‚试图找出二位大师在同一地域流派基础上彰显出的不同个人风格。


提起中国竹笛音乐的艺术风格,人们会根据演奏技法的不同很自然地想到南派、北派,此外也还有根据师承关系或个人演奏特点谈到浙派、新派等的。随着地域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学院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传统竹笛演奏技巧不断融合与拓展,新技巧、新作品和优秀演奏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的流派风格特征在现在的很多作品中已不再有明显的印迹,而将传统流派风格特征融为一体的开拓者便是被人们誉为“南派竹笛大师”的陆春龄和赵松庭两位先生。笔者认为,二位大师的演奏确实是扎根于南派,但二位在继承南派传统的基础上都进行了创新,不过,二者选取的创新角度有所相同。

严凡于1926年编的《中国雅乐集》中,收有一首曾流传于湖南民间的乐曲《鹧鸪飞》。之后,此曲曾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20世纪 50年代,陆春龄、赵松庭分别将它改编为竹笛独奏曲。现在,陆版《鹧鸪飞》和赵版《鹧鸪飞》分别成了二位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均堪称经典。既都是经典,必不是雷同之作,那么用同一素材、同一表演方式诠释的作品会有哪些不同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


一、陆春龄和赵松庭生平简介

在刚刚过去 20世纪,中国的大部分经典笛曲都是由竹笛演奏家创作或改编的,专业作曲家为竹笛写的作品并不多。许多著名的演奏家也即是笛曲创作者。陆春龄和赵松庭都是集演奏、创作和教育于一身的竹笛大师。

陆春龄(1921年一),出生于上海,工人家庭。7岁开始跟一位皮匠师傅学笛,十几岁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1940年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青年时期的陆春龄,为生活所迫,曾开过汽车,踏过三轮车,常借开车、踏车之便,寻师访友,磨砺自己。1953年,陆春龄参加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筹建工作,此后便成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独奏演员,1976年调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陆春龄的竹笛艺术深受民间音乐尤其是江南丝竹音乐的影响,江南丝竹清新活泼、韵味隽永的特色,是他演奏风格形成的基础。

赵松庭(1924年一2001年),原名赵鹤初,出生于浙江东阳,书香门第。9岁起开始学习竹笛,15岁时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1944年毕业于浙江慈溪锦堂师范学校,任中学音乐教师 3年。1947年到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1949年参加解放军文工团,1950年随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在朝鲜相遇著名北派笛子演奏家刘管乐,并向刘管乐学习了北方梆笛的演奏技法。1955年复员回到浙江东阳县婺剧团,并被借调到浙江省民间歌舞团。1976年,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笛子教师,开始了专门的教学工作。80年代初,赵松庭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任教。书香门第的熏陶、传统戏曲的浸润和现代学堂的教育,为赵松庭的演奏和创作奠定了高雅唯美的人文底蕴。


二、陆版《鹧鸪飞》和赵版《鹧鸪飞》音乐的比较分析

1.调式和音阶。在《中国雅乐集》中,《鹧鸪飞》的解题是:“箫,小工调。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陆、赵二位不仅未受"不宜用笛"之限,而且在改编中也都改变了原曲的调式。陆版《鹧鸪飞》(以下简称“陆曲”)使用C调笛,筒音作 re(2),正声音阶,角调式;赵版《鹧鸪飞》(以下简称“赵曲”)使用C调或 bB调笛(实际演奏中多用 bB调笛),筒音作 re (2),下徵音阶,角调式转羽调式。由于改变了指法,使旋律大部分在竹笛的中低音区进行。而 C 调笛或 bB调笛(尤其是 bB调笛),低音区音色浑厚低沉,中音区音色圆润清脆,故实际音响都“似乎幽雅动听”的。

2乐曲结构。乐曲主体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慢板乐段一个快板乐段,为传统的倒装变奏体(第一段是第二段的放慢加花变奏)。主体前均各有一个短小的引子和尾声。慢板乐段向快板乐段过渡处均采用了慢起渐快上板的传统手法。引子均为自由速度,用渐强渐弱起伏较大的力度对比(ppp-f)和虚实并用的颤音技法模仿鹧鸪的盘旋起落之态。尾声为渐慢渐弱处理,用最弱(ppp)的力度结束全曲。

陆曲共86小节,均为4/4拍。结构为:引子(5小节)十慢板(48小节)十快板(28 小节)+尾声(5小节)

赵曲共 68小节,引子、慢板和尾声为 4/4拍,共 40小节,快板为 28小节(但连续反复三遍)。结构为:

引子(2小节)十慢板(35小节)十快板(28 小节反复三遍)十尾声(3小节)

列表比较如下:

3.演奏技法。陆春龄和赵松庭均为中国“南派”竹笛演奏大师,虽然他们的演奏均能南北兼顾,但南派风格毕竟是其根基。在两首《鹧鸪飞》中,南派竹笛的特征性技法颤、叠、赠、打随处可见。但同样的技法在细节处理上有着许多不同。以引子为例(见谱例1),二曲虽都采用了虚指颤音和实指颤音相结合的技法表现鹧鸪的盘旋起落之态,但陆曲颤音长而起伏大,实指颤音均用大二度,如沐春日朝阳,明朗而充满生机,展田园之趣。而赵曲颤音则相对短而平,第二小节强拍还用了小二度实指颤音,似披秋日余晖,凝重而思绪萦绕,表怀古幽情。再看慢板乐段,陆曲的唤音(前倚音)长而缓,赵曲则是短而急;陆曲的赠音(后倚音)浓而重,赵曲则是短而轻。由于演奏技法使用的区别‚陆曲情绪显得活泼轻快而赵曲则更倾向于凝重深沉。


三、陆版《鹧鸪飞》和赵版《鹧鸪飞》的立意

同样的素材创作出了不同情趣的两个作品,作曲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立意是一个主要原因。

陆春龄深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是江南丝竹音乐中的代表人物。江南丝竹本为民间乐种,演奏者多为亦农亦艺、亦工亦艺的农村或城镇劳动人民或市民(多为职员)。常在茶馆、风俗节日或婚丧喜事场合演奏,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鹧鸪在民间被认为是一种吉祥鸟,寄寓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江南丝竹中的《鹧鸪飞》即有此寓。陆曲的立意与江南丝竹中的《鹧鸪飞》相同,只是将江南丝竹的合奏形式改成了独奏形式,主要内容还是表现人们乐于田园风光,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情趣,凸显的主要还是江南丝竹风俗性音乐的特点。

赵松庭的音乐则受益于昆曲、婺剧等戏曲,少年时常客串昆曲、婺剧中的花旦,因体形高大,曾得“长脚花旦”的绰号。赵曲以唐代诗人李白诗作《越中览古》的意境立意。《越中览古》云:“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作有感于越王破吴之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先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后来他果然把吴国打败了。消灭了敌人,雪了耻辱,有功的将士都受到了封赏,衣锦还乡。越王的宫殿里也挤满了如花宫女。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场景啊! 然而过去的文治武功、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留给人们的,也只不过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发人深省,意境深邃。立意于此诗的赵曲则自然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体现的主要是以咏志、抒怀、强调个人感悟为中心内容的精致、典雅、含蓄的文人音乐特点。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基于同一传统流派(南派)特征、同一取材的乐曲,由于演奏家(或作曲家)审美倾向(或立意)的不同,对音乐本体因素(如调式、音阶、音区、速度等)的不同处理和对传统技法的个性化运用,音乐风格就很有可能是大相径庭的。陆曲和赵曲,一俗一雅,各有其趣。俗者轻快、爽朗、乐观、朴实,雅者端庄、含蓄、空灵、深邃。事实上,除《鹧鸪飞》外,从陆、赵二位大师创作或改编的融传统南北技法的作品,如陆春龄改编或创作《小放牛》、《喜报》、《今昔》和赵松庭创作的《早晨》、《幽兰逢春》(与曹星合作)等乐曲中,也可体味到二位大师一俗一雅的艺术风格,前者如工人农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朴实赞美,后者似知识分子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深情抒怀。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

[3]刘学锴,袁行霈等.唐诗鉴赏辞典(修订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