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赵松庭笛曲赏析(二)
蒋国基 华音网 2023-02-19

热烈、粗犷的《三五七》

无论是清丽婉转的昆曲,还是铿锵顿挫的大鼓;无论是纡徐绵渺的江南丝竹,还是粗放热烈的北方吹打,都熔铸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品格和神韵。作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赵松庭先生的作品总是浸润着独特乡土韵味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三五七》便是赵先生根据婺剧曲牌改编而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南方风格的笛曲。

《三五七》原为浙江婺剧乱弹唱腔,它是以婺剧唱词三、五、七的字句特点来命名的。赵先生改编的笛曲《三五七》,以它热烈粗犷、极具民间戏曲特色的曲调,几十年来广为流传。该曲旋律优美华丽,伴奏潇洒自如,给人清新愉悦之感。在演奏技巧上,乐曲创造性地运用唢呐的循环换气法,使乐曲首尾两段乐音绵延,烘托了欢快而热烈的情绪。在乐队的伴奏手法上,发挥了戏曲音乐中支声性衬托的特点,使伴奏织体和独奏旋律构成富于民族特色的复调。乐曲用曲笛演奏,筒音做"6"。乐曲开始的倒板,应演奏得豪放些。曲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颤音(tr)、圆滑音(音阶之间无音际的滑动),特别是指颤音(手指在音孔旁颤动)的运用,使乐曲给人以粗扩之感。

乐曲还采用了最强的颤音“2”,接以十二连音的下行过渡,倒板段落结束在最弱的主音上。慢起渐快的三小节过渡,引出了稳定在每分钟144拍的第二段旋律。在四四拍的这段旋律中,曲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过板,使每个乐句一般自头眼起始,颇有戏曲音乐的韵味。颤音、打音的大量运用,使其在粗犷中流露出南方音乐特有的秀丽。随着旋律的上行、下行,曲作者也相应地把旋律进行的音量作渐强或渐弱处理。

经过散板、快板段落,作者心中升腾起一种热烈、欢快的情感。演奏这段旋律时,要特别把垛音(极强的叠打音)和顿音演奏好。

最后,乐曲进入较为自由的散板。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突然刹住,然后以两小节渐慢的旋律结束全曲。

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戏曲音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三五七》的成功编曲,便是一个可供我们借鉴的范例。

悲壮、激昂的《二凡》

《二凡》是赵松庭先生根据婺剧曲牌,于1957年改编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二凡》对原曲牌有所删减和紧缩,因此与原曲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它既有浓厚的戏曲音乐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戏曲音乐那较狭窄的个性。

笛子曲《二凡》曲调悲壮、激昂,板式变化多。全曲由倒板、快板、流水板、散板和极快板组成。用筒音作6演奏。伴奏乐器为苏式锣鼓一套;南方板胡主伴,二胡、中胡、低音、三弦及月琴适当配合。伴奏手法以及锣鼓点子均与一般戏曲乐队基本相同。

乐曲的引子是一倒板,八度大跳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加之锣鼓的配合,立即给人一种悲壮、激昂之感。渐快的、加梆子伴奏的四小节过渡,引出了快板旋律。坚定、有力的节奏,一气呵成、音高和强弱变化很大的旋律,显得极为生动。

乐曲进入有板无眼的流水板后,笛子吹出了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乐队采用紧拉慢唱的手法为之伴奏,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经笛子一小段华彩散板,乐曲转入了由笛子和乐队的对答式的极板,它和前面的歌唱性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节奏越来越快,结束在锣鼓的“急急风”之中。演奏此曲,力求气息要饱满,指法要富有弹性。在流水板段落中,使用了“混合圆滑音”(北方叉口指滑音结合南方气滑音,即改变风门吹口的位置而产生的音高变化),这种混合圆滑音要求口风与指法配合默契,其效果似弦乐上的滑音。此外,在这首笛曲中,也较多地运用了滑音和花舌音(舌头打嘟噜)。

笛子独奏曲《二凡》旋律动听、结构严谨,布局合理,风格、特点和笛子独奏曲《三五七》一样,可谓是《三五七》的姊妹篇。这首笛曲现在演奏它的人还不多,我想,笛子演奏家和爱好者们不妨试一试,你一定会感受到笛子独奏曲《二凡》那特有的魅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