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美、欢乐的《婺江风光》
《婺江风光》是赵松庭先生以浙江金华地区的民间音调为素材,于1959年创作的一首笛曲,定稿于1963 年。乐曲描绘了婺江两岸恬静、秀丽的江南风光,寄寓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赞美之情。
乐曲采用了“排笛”进行演奏。六十年代,为丰富竹笛的表现能力,赵先生设计了“排笛”这一新的演奏形式。即将短笛(C调梆笛)、梆笛(F调梆笛)、曲笛(C调曲笛)捆绑在一起演奏。它的好处是音域可扩大到三个八度以上;音色可有更多的选择,并可根据乐曲需要更换笛子;简便易行,不需要改变原竹笛的演奏指法及构造,等等。
全曲由引子、慢板、快板、散板组成。乐曲开始是17小节由曲笛演奏的引子。它自由、辽阔、明亮,犹如一幅秀丽多姿的婺江水墨画,充满了宁静、甜美的气氛。演奏时要注意引子中渐强、渐弱的处理。另外,循环换气及打音、颤音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其后的慢板段落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技巧,抒情、柔婉的旋律,措写了恬静、水波粼粼、江天小舟的婺江风光。当乐曲进行到8小节后,突然换用了高人度的小柳笛渲奏,犹如从远处飘来的阵阵山歌声,显得格外清新、悠扬。随后又换回曲笛演奏。音色的对比,给人无限的遐想……
用小梆笛演奏的快板旋律,欢快、活泼,抒发了愉悦、兴奋的情绪。转调、紧伴慢吹的手法,节奏的多变,都使得音乐更富有层次,表达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最后,乐曲进入了用曲笛演奏的散板段落,它是引子的再现,令人回味无穷。
演奏此曲要求音色透明,气息运用要松弛。“慢而不平”、“快而不乱”、“吹情”就是对演奏此曲的要求。
1964年,赵先生在《上海之春》演奏此曲时,曾引起了轰动。音乐家李凌先生还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吹情》的评论文章。从《婺江风光》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赵先生对生活、对家乡一往情深的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