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明水秀,人杰地灵,享有"文物之邦"之美誉,在中国艺术史上,尤其是在音乐史上素以流派纷呈而著称。宋代有号称“浙派”的古琴,清朝也有号称“浙派”的琵琶……如今20世纪90年代,香港笛子演奏家张向华在讲演中谈到中国笛子流派时,又有“浙派笛子”一说。而浙派笛子的代表人物就是赵松庭先生。
赵松庭,66岁,浙江东阳人氏,是我国当代著名笛子演奏家、笛子艺术教育家和开展笛类乐器科学研究的专门家。
作为笛子演奏家,赵先生早在50年代就以其代表作《早晨》声震中国民族乐坛,并以演奏技巧上的开创性突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气息控制”、“循环换气"在笛子上的运用,以及"排笛"的发明创造,都为笛子的演奏开辟了新的领域,“河姆渡骨笛”和“龙凤玉雕笛”的仿制成功等等,则为笛类乐器增添了新的特色和光彩。
关于中国笛子的演奏流派,词典记载,北有冯子存、刘管乐,南有陆春龄,南北结,合有赵松庭。确实,赵松庭先生的演奏风格"南北结合,柔刚相济",既有南派的秀美、典雅、华丽,又有北派的粗犷、明亮、刚劲。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立足南方,兼收北方,将根牢牢扎在浙东金华一带。从他创作、改编的十余首笛曲看,《三五七》、《二凡》,《婺江风光》等,地域文化十分鲜明地浸润着赵先生的笛艺精髓,并显示出他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和浓郁的地方风味。称赵先生的笛子为“浙派”是名符其实的。
自古,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授,都是口手相授。作为一个笛子艺术的教育家,赵先生并不拘泥于此。他在传授笛子技艺时,有机结合本民族、民间和国外的教学方法,逐步摸索、整理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笛子演奏教材,深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香港)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欢迎和称颂。这套教材就是《赵松庭的笛子》、《笛子演奏技巧广播讲座》、《笛艺春秋》和立体声盒带《幽兰逢春》。十多年来,赵先生以自己独特而出色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众多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全总文工团的詹永明,中国音乐学院的张维良,中央音乐学院的戴亚,浙江民乐团的蒋国基、杜如松……等都是赵先生的门下、高足。他们发扬“浙派”笛子艺术风格,在国内笛坛上显现着“浙派”笛子的影响。
60年代后期,赵先生受到了不公正的政治待遇,被迫离开了舞台。其时目光深邃的赵先生便开始潜心研究笛子,与任大学物理系教授的胞兄合作,针对笛子的制作和演奏进行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在《乐器》刊物上发表了《横笛频率的计算和应用》(见1973年2期)、《温度与乐器的音准问题》(见1978年第1期)等论著,为后人用更科学的方法制作和演奏笛子铺下了厚实的基石。
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的赵松庭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建设精神文明、宏扬民族音乐文化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为民族音乐培养更多的人才。他不无感慨地说"只是难挤时间啊!"从这种紧迫感中,我们见到赵先生远大的抱负。
如今,由于年事已高,赵先生已不常演奏笛子,可他仍在为祖国民族音乐的宏扬光大,吟唱着一个艺术家的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