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一种客观事物,也是一种情绪的艺术,它的传播是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的,其基本特性是引起情感共鸣,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演奏家们通过演奏音乐使得听众产生不同的联觉反应,在音乐中通过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等四个基本要素表现。如果说音乐本身是感性的,那如何更好地演奏(处理)音乐则是理性的。本文以赵松庭先生演奏的笛曲《幽兰逢春》的音频资料为研究对象,从音高性处理、节奏性处理、力度性处理和音色性处理四个方面,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AdobeAuditionCS6软件,对乐曲进行分析。笔者从更客观、更微观的视角体察赵松庭先生诠释笛曲《幽兰逢春》时所呈现的艺术处理,以期探讨在艺术处理中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幽兰逢春 理性 感性
《幽兰逢春》是赵松庭先生的代表作,它是南派笛曲中的代表性曲目之一。赵松庭演奏风格理性化的艺术处理具体体现在何处?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对听到的音乐进行相对细致、准确地描述,并将其结果进行可视化传达是本文研究关注的焦点。
一、音高性处理
音高性处理,是指在竹笛演奏过程中,对音符进行装饰性的艺术处理,使音高关系发生改变。《幽兰逢春》乐曲中,音高性处理主要体现在指颤音、叠音、赠音、打音、滑音、历音、倚音、波音等8种装饰技法。笔者以全曲音频为范围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为:首先对赵松庭在全曲中使用各类装饰技法的次数进行统计,然后对各装饰技法的运用比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1全曲“音高性处理”情况一览表
由表1可以看出:赵松庭在乐曲演奏中对叠音、指颤音和倚音的使用次数是最多的。其中,叠音的使用次数达到102次,约占音高性处理总音数的1/2;其次是指颤音和倚音的使用;音高性处理总音数占全曲总音数的21.49%。通过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指颤音”和“叠音”是赵松庭先生在进行《幽兰逢春》音高性处理时侧重选择的演奏技法。
二、节奏性处理
音乐演奏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可以直接体现出演奏者情绪内在的感性表达。乐曲中不同段落的演奏速度不同,笛曲《幽兰逢春》的引子、连接段、华彩及尾声在速度上均是自由的,即演奏家可以根据自身对乐曲的理解演奏乐曲。只有慢板段和快板段的演奏速度是相对稳定的,而慢板部分小节与小节之间的速度随着演奏者情绪的不断变化,其差异性也是最明显的,故笔者对慢板段落中每一小节的速度进行可视化分析,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中的变化。
演奏速度一般有最高速度、最低速度和平均速度,最高速度指演奏家在演奏乐曲过程中达到最高峰值的瞬间速度,其计算方法为:相应小节总拍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相应小节总时长(s)×60s;最低速度指演奏家在演奏乐曲过程中达到最低峰值的瞬间速度,其计算方法为:相应小节总拍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相应小节总时长(s)×60s;平均速度指演奏家在演奏整个慢板乐段时体现的速度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为:慢板乐段总拍数(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慢板乐段总时长(s)×60s。分析结果如图1:
图1 赵松庭慢板段演奏速度柱状图
由图1可以看出:赵松庭先生在慢板段落的演奏速度并非始终保持同一速度来进行演奏,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在慢板中,赵松庭演奏的最高速度每分钟76拍,最低速度每分钟35拍,平均速度保持在每分钟42拍,演奏速度瞬间最高值与演奏速度瞬间最低值相差达到41。从相差数值看,赵松庭在演奏慢板时,在某一乐句、某一小节、或某一瞬间情绪起伏是较大的,说明慢板段落对于情绪感性的表达也是最为明显的。更为直观地可以看出赵松庭演奏慢板段落时每一小节的速度变化,笔者进一步做出深入分析,结果如图2:
图2 赵松庭慢板段演奏速度折线图
在图2中,横轴表示小节,纵轴表示演奏速度(拍/分钟)。由上图可以看出:赵松庭在演奏慢板时,速度大体呈现渐快的趋势。慢板中1~8小节速度逐步加快,8~15小节速度基本保持稳定,15~24小节速度变化起伏较大,22小节时,速度突然减慢,预示着慢板向华彩段落进行过渡,26~27小节速度急剧加快,至27小节演奏速度达到顶峰,表明这一小节既是慢板段的结束句,同时也是华彩段落的开始句,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三、力度性处理
力度性处理,指演奏过程中通过音量大小的变化,对演奏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演奏家在舞台上的每一次演奏都是无法复制的,正如“人无法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音乐也是如此。在演奏时,强弱处理只能作出相对强弱,而无法作出绝对强弱。在AU.软件中,笔者以提取音频最大、最小和平均RMS振幅数据为准(RMS值是基于特定振幅的普遍性,通常反映比绝对或平均振幅更好的感知响度),结果如图3。
图3 赵松庭全曲演奏力度柱状图
由图3可以看出:赵松庭全曲平均力度值相对平和,最大力度值和最小力度值上差异性较大,从听觉感受而言,演奏力度变化越大,其演奏家对力度控制能力更强,强弱对比度更为显著。从整体演奏力度分析,赵松庭的演奏既没有过于追求强,也没有过于追求弱,而是相对趋于稳定、平和,整体力度上较为统一。
四、音色性处理
“音色”一词,是物理学术语,是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音乐家们通过使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法使得音色得以变化,这些音色性的变化通过声音所表现出的波形也各有特征。笔者将赵松庭演奏的乐曲音频导入AU.软件,形成频谱图,对音色作整体分析。结果如下:
图4 赵松庭演奏频谱示意图
在以上的四维频谱图中,图的亮度表示声音的能量大小,即亮度越高,声音能量越大,亮度越低,声音能量越小。
由图4可以看出:在引子段落中,赵松庭的演奏音响以低频为主,亮度较低;在慢板段落中,其演奏音响以中低频为主,亮度较之引子段落略有提升;在快板段中,演奏音响在高、中、低三频中都较为饱满,亮度最为明显;在结束段中,演奏音响以中频为主,亮度稍有降低。从乐曲整体来看,赵松庭演奏乐曲时,音色变化较多,变化的幅度较大,音乐层次丰富,有着较强的对比度。从听觉上来说,赵松庭的演奏,在快板段落显得更为通透、饱满,富有穿透力;相较之下,其它段落则较为细腻、柔和,富有亲和力。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是抽象的、感性的,而音乐中的艺术处理则是具体的、理性的。赵松庭先生在创作和演奏《幽兰逢春》乐曲时,运用专业性的音乐理论知识,使用音乐创作技法和多维度的艺术处理,将音乐传递给听众。笛曲《幽兰逢春》是感性和理性的辩证统一,是赵松庭先生将感性表达和理性处理融合的外在体现。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即从知觉欣赏到感情欣赏,再到理性欣赏。赵松庭先生在曲中通过音高、节奏、力度和音色这四个方面的艺术处理,将音符转化为旋律进行传播,使得听众形成一系列的联觉反应,进而触发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04):65-77.
[2]蔡际洲,刘曦.琴曲《流水》演奏版本比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3):127-138+5.
[3]郭苗苗,蔡际洲.汉剧名家程彩萍的润腔艺术——不同时期代表性唱段的音响形态分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01):17-28.
作者简介:王慧峰,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