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的北京秋夜微凉,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却洋溢着浓浓暖意。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广播艺术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和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承办的“松庭流芳”——纪念赵松庭先生诞辰100周年竹笛名家名曲音乐会在此隆重举行,深情缅怀一代笛坛宗师赵松庭先生。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戴亚、王次恒、王建平、杜如松、吴樟华、陈悦、王建元、蔡拯、侯长青、胡玉林、张辉、李乐、赵琦、蒋宁等全国知名竹笛演奏家、赵先生嫡传弟子及其学生齐聚一堂,在著名指挥家张列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协奏下,全面呈现赵派笛艺精髓,以笛音传递对恩师的无限敬意与深切追思。
音乐会涵盖了赵派竹笛艺术的经典作品——从南北笛艺交融的奠基之作《早晨》,到具有浓郁浙江婺剧风格的《二凡》《三五七》,再到诗情雅韵与心境合一的《鹧鸪飞》和《幽兰逢春》,无不体现赵松庭先生对乡音的深切体味和雅致的人文底蕴;而《水乡船歌》《腾飞》《雁南飞》则以赵先生改良的排笛与雁飞篪演奏,极大地拓展了笛乐的音域和表现力,展现他在乐器改良史上的开创性成就。此外,融合传统元素与地域风格的新作《燕归来》《春日景和》《西域之光》充分延展了竹笛艺术的创新生命。演奏家们满怀感恩与思念之情,以精湛而深情的声声笛音将先生的笛艺精神完美诠释。
翌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一代宗师——赵松庭笛子艺术全集》新书发布暨赵松庭笛派艺术研讨会在中国出版集团圆满举行。全集由戴亚教授主编,收录了赵松庭先生及弟子的创作、教材、论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并首次出版了赵先生钻研《易经》及剧本《铁笛李謩传奇》的手稿,全面展示赵派笛乐艺术的传承脉络,堪称中国笛子艺术的一部浓缩史。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赵氏艺术流派的形成与传承、赵先生对笛艺的全面贡献、竹笛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传承中守正创新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为赵先生的艺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赵松庭先生是中国20世纪笛乐艺术的缔造者之一,集创作、演奏、教育、科研四位一体,是推进中国笛乐专业化发展的开宗立派式大师,用毕生心血将中国竹笛艺术推向了全新高度。习其精神,承其遗志。作为后学,笔者将从“艺德、艺传、艺境、艺品”四重境界诠释赵先生的艺术精神,以彰显中国笛艺赓续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艺德双馨 道艺共融
赵松庭先生的人格风范不仅是他艺术成就的道德基石,更是他人生哲学与艺术追求的完美融合。他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入世态度,以艺术与信仰践行社会责任,正如他在《笛艺春秋》所言:“为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而奋斗,是我为社会主义祖国应尽的义务,我是肝脑涂地九死不悔。”这种初心与坚韧,正是先生对民族文化复兴坚定信念的写照,尽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在创作与革新中,赵先生展现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开放精神。他摒弃“南北各自守,昆乱不同流”的狭隘门户观念,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精华,融汇古今,以“兼收并蓄”的姿态丰富竹笛表现力。先生秉持“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刻苦精神,反对浮夸,追求实效,信奉“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的艺术态度,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阐释笛艺本质。
对待学生,先生始终强调“学艺先修德”,认为艺术的高度不仅在于技巧娴熟,更是人格的完善与道德的坚守。他以德艺双修、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出一代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竹笛艺术家,使竹笛艺术开枝散叶,传承有序。他以无私奉献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操守铸就竹笛艺术的辉煌,成为后世仰望追寻的精神灯塔。
艺传不息 继往开来
赵松庭先生曾说:“愿中国笛子这朵民族之花永葆艺术青春,发扬光大,香飘四海。”强烈的责任与使命感是推动他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动力源泉。先生秉持传承与革新并举理念,坚守中国音乐传统,汲取地方戏曲与古典诗词精华,将竹笛艺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风格上,赵先生兼采众长,他主张:“应从多方面提高和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打破疆界地域限制,不分中西南北地吸收各种吹奏技术,放宽视野,把前辈积累的宝贵经验继承下来,才会在技术上不断地有所提高。”先生的奠基之作《早晨》(1954)将南派的细腻典雅与北派的粗犷豪放融为一体,以简纳繁,制简取博,开创南北兼济、刚柔并举、贯通古今的“浙派”风格,成就内涵宏阔的大道妙音。
教学上,赵先生秉持“培养师者,不止匠者”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功夫在诗外”的文史哲修养,使其成为有思想的艺术家。先生曾经说过:“子女是血缘的延续,学生是事业的延续”。为发扬光大祖国的笛子艺术,赵先生始终以严师、慈父之心,倾园丁、蚕妇之爱,精心培育竹笛学生,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可称为笛界教师中之最,享有“凡有华人的笛子演奏圈里,总有赵松庭的学生”之说。先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传承责任与开拓精神,使竹笛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继往圣,开来学”,这样的传承之道使得松庭子弟流水不止,生生不息。论其德、论其艺,流芳百世已成必然。作为后来者,继其德、继其艺是竹笛艺术从业者一生的学习圣经。
艺境天成 心物合一
赵松庭先生的笛艺境界蕴含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通过旋律细腻地捕捉自然之美,传递心灵深处真挚情感。《早晨》以对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感悟,展现宁静致远的心灵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婺江风光》通过“音中有物,声中有情”的完美交融,达到气韵的和谐;《鹧鸪飞》则在有限的自然与无限的心灵体验融合中呈现中国美学的“妙合无垠”;而《二凡》的激昂悲壮与《三五七》的恢宏大气,突破旖旎柔情的束缚,展现出钱塘江般恢宏的大气势、大格局。
赵先生深谙“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作品始终散发着泥土芬芳,充盈浙江山水的灵秀气韵。正如先生在《笛艺春秋》中说:“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我以自己的笛声倾诉着对家乡的恋情,对老师的怀念,描绘了自己最熟悉的社会生活。”他的创作不仅体现“吹无定法”的精髓,更反映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有法”指他深植民族文化土壤,“无法”则体现他勇于突破传统桎梏、不断创新的精神,赋予笛艺全新的生命力。
赵先生对艺境的追求与成就,正是他对生活、自然和家乡的深情诉说,体现出“清微淡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平和雅致。这种“意在恰如其分”的态度,使作品在自然与心灵的完美融合中达到“游弋云水、发挥自如”的天成境界。
艺品如兰 清雅长存
赵松庭先生的艺术品格如同他钟爱的兰花,清雅坚韧,静谧不染尘埃。他以“虚怀若谷”的心境,坚持“谦逊为涵养,虚心为习惯”的信条,不断超越自我,将卓越的艺术成就与高尚的人格力量融为一体,追寻“艺品即人品”之境。
音乐会上全体弟子倾情演绎的《幽兰逢春》,笛声悠远宛如兰花在微风中悄然绽放,传递出人性的高洁和纯粹,生动诠释了老师如君子之兰的艺品与人格,宁静中蕴含力量,散发出深沉悠远的气韵与不竭的精神力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示,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更是通往真善美的阶梯。赵先生以笛为载体,艺品如兰花般清雅高洁,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幽香。正如书法家钱法成所题:“笛声心声最美声寰宇永响,人品艺品崇高品世代长存。”
结语
赵松庭先生以其卓越的竹笛艺术和无私的精神品格,为中国民族音乐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艺术成就与人格力量已然超越时空,成为世代传颂的楷模。赵先生的艺术人生,犹如悠远深邃的笛韵萦绕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如涓涓溪流,滋养着民族音乐的沃土,照亮中国音乐不断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新一代音乐人守正创新,接续奋进。
倚窗前,细读《一代宗师——赵松庭笛子艺术全集》,思绪万千,遂作诗一首,以缅先生:松风拂月寄清音,庭下笛声幽且深。流韵千秋传艺德,芳兰如露慰丹心。
作者:孙明钰(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