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
Chinese Music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音乐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原文刊于《中国音乐》2021.2 总第168期
编者按
《戏曲音乐声腔素材二胡创编作品的演奏与教学》刊于《中国音乐》2021年2月。全文近1.5万字,是宋飞老师对于戏曲音乐声腔素材创编作品的多年演奏心得和教学实践思考的整合。
文章结构清晰地分三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胡琴戏曲声腔移植类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第二部分是“二胡戏曲声腔器乐化编创类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第三部分则是“戏曲音乐素材创作类作品的演奏与教学”。因文章较长,我们也将把内容拆分为三个专题推送。
上一期我们与大家分享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内容:胡琴戏曲声腔移植类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本期推送的是第二部分“二胡戏曲声腔器乐化编创类作品的演奏与教学”,针对“声腔化移植类”的二胡作品宋飞老师又有哪些精彩地剖析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第二部分
二胡戏曲声腔器乐化编创类作品的演奏与教学
(一)器乐化编创类作品中戏曲声腔的演奏与表现
二胡戏曲声腔器乐化编创类作品,在本文中是相对于“声腔化移植类”的二胡作品而言,属于比较典型的器乐化戏曲声腔作品。这类作品的创作,所用戏曲声腔素材较为典型、集中,如《秦腔主题随想曲》《郿鄠调》等。像《河南小曲》这类经典作品,也是以戏曲音乐为主要素材而编创的作品。
▲宋飞二胡演奏《秦腔主题随想曲》
▲宋飞二胡演奏《新编郿鄠调》
▲宋飞二胡演奏《河南小曲》
这与创作中采用个别戏曲音乐元素,做色彩性、渲染性的应用并不相同。其创作不像改编和移植作品,大致遵循原型声腔的音乐特色和基本形态,而是在创作技法上采用更多的创编,以及音乐上由内涵到外延的延伸拓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脱离原来戏曲声腔特定音乐情绪的表达而拓展出新的表达。这类作品以中小型二胡作品居多,其中的戏曲声腔素材也在全曲的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在本节的表述中,这类“器乐化戏曲声腔作品”,也有别于择用有戏曲音乐素材(所占比重有限)的大型二胡创作作品。
对于这类器乐化戏曲声腔作品,从演奏和教学的训练上来说,理想的学习阶梯应当有“声腔化移植类”二胡作品的学习和训练作为基础和铺垫,以及对相关戏曲声腔,特别是地方戏曲声腔及语言特点有长期的感知和了解。声腔化的学习,是二胡专业学习不可忽略的必要基础和阶梯。
另外,我们学习戏曲音乐,就是了解和掌握样态多种、语言丰富、色彩各异的中华音乐母语系统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知道,戏曲音乐的来源,历史上包括歌舞大曲、词调音乐、说唱音乐等,在不同的时代,又与当时流行的民歌、时调小曲乃至歌舞音乐等多种民间音乐密切相关。戏曲音乐的丰富性来自于长久的文化积累和提炼,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艺术宝库。因此,从我国民族弓弦艺术的发展来说,通过对戏曲音乐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在很大程度去了解具有中国音乐母语特质、形态和特性多样而丰富的音乐表达。或者说,戏曲音乐本身就是中国弓弦艺术汲取传统音乐营养、调节自身良性发展、有利于文化基因发育的优质土壤。
从创作上讲,我们有很多的二胡及民族器乐编创作品,来自于对不同的戏曲曲种唱腔的借鉴、运用和改编,以及以戏曲音乐为原型进行编创,由此形成不少器乐化的创作作品。如此,面对不同的以戏曲音乐为重要原型依据和音乐素材的作品,我们作为胡琴演奏家,一方面要做到对戏曲声腔原型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在面对选用戏曲音乐元素作为主要创作素材进行编创的器乐化作品时,在演奏中与其基本的风格韵味形成一种契合。
(二) 在戏曲腔韵的表现与器乐化演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器乐化的戏曲声腔的编创与演奏,会让戏曲音乐的特性,有一种超越声腔歌唱的表现力,具有器乐化的表达特点。在这类作品中,其音乐既包含戏曲唱腔的种种特点,同时还在与伴奏乐队的音乐融合中,以及器乐化的编创中呈现不同的样态特色,从而具有器乐化表现的张力,形成一种新的音乐风貌。因此,在器乐化戏曲声腔的作品演奏中,既要对原型音乐腔韵有很透彻且到位的理解、表达和呈现,同时又要在器乐化作品的改编和创作的布局中,在其音乐原型重要特质的呈现与重新编创之后的器乐化表现之间,达到一种相互的依托、平衡与协调。
以上,就需要我们能够对作品的编创意图和它的创作方式与手段,有很好的判断与分析:哪一个部分是原型唱腔唱段中的音乐元素,需要展现它原本的腔韵特点;哪一部分又是器乐化的编创和表达,是将唱腔的独奏和乐队的伴奏结合在一起,综合表现戏曲音乐的品貌,或是经过器乐化加花变奏及改编拓展,表现器乐化编创之后的音乐风貌。不同层面上的分析、表达,需要有不同的定位和呈现。
比如这类器乐化戏曲声腔作品创编中比较经典的二胡作品《秦腔主题随想曲》,其创作从总体上运用了非常浓郁的秦腔旋律风格和语言特色,它的声腔语韵、节奏风格等都非常典型,同时它又进行了器乐化的编创,使得乐曲既有秦腔音乐的演唱特点,又因为器乐化的编创而让秦腔音乐在二胡与乐队的演奏中达到一个新的效果,产生一种具有器乐化语言特色的新的音乐品质,从而在戏曲艺术与民族弓弦艺术之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对于戏曲素材创编二胡作品的演奏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唱腔临摹式教学方法,培养和提升模唱、模奏的能力,还要通过对运用戏曲声腔素材创编作品的学习,在戏曲声腔素材的表现与器乐化演奏两方面,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发挥二胡演奏的器乐化优势。将戏曲声腔的风格韵味,转换到器乐化的音乐表达,需要有一种平衡和过渡的能力。面对作品,不能仅仅满足于从表面上把音乐的功课做漂亮了。这方面,不仅需要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还要在二度创作的音乐诠释过程中,去发现音乐展开和呈现中的深层规律,发现整部作品展开的支撑要素和其灵魂所在。如果演奏一部作品,不能发现音乐里起支撑作用的灵魂和内核,是很难把音乐诠释透彻的,也是令人遗憾的。
在二胡教学中,如何在原汁原味模奏戏曲声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演奏中合理地使用二胡的器乐化语言,并与戏曲的声腔化语言达到一种平衡,在这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尊重并分析作曲家的创作结构和意图。作曲家在戏曲声腔素材和音调的使用上,往往会先有一个相对原汁原味的呈现,其后会增加一些变奏,在发展部,还会在原始素材基础上作某种衍生。衍生出来的旋律,跟原始素材会有所呼应。因此,学生需要根据作曲家的创作结构和意图,对此作分析和判断,思考如何才能在演奏中让地道的戏曲音乐元素和器乐化的音乐语言相得益彰。
▲宋飞坠胡演奏《河南小曲》
戏曲的剧种很多,天南地北,其音乐的声腔风格个性差异较大。要掌握这些不同的风格,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断的积累,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作一种引导,了解其相同性和差异性。如此,就既能巩固已经掌握的研修成果,又能学习好新的风格特质。戏曲的声腔风格历来就有南北曲风的不同,南北音乐风格的差异甚至在戏曲声腔中达到一种极致化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南北不同地域的方言及传统音乐风格。
要了解戏曲声腔语言,就要了解方言。这对于认识音乐的旋法,认识特定的润饰语言技法和特定的节奏语言,都会建立一种梳理能力。
2019年中国弓弦艺术节上,我和邓建栋老师一起观看戏曲主胡展示音乐会,每一位地方剧种的主胡演奏者,拉得都非常好,技术上游刃有余,音乐的表达也非常透彻。他们的运弓、连续切分、附点节奏,以及怎么跨节拍的换弓,怎么去做手音,还有其自然演奏中带出来的那些润腔都处理得特别漂亮!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各个剧种的主胡拉的都很好,虽然他们手中的乐器不同,演奏的音调、音乐的性格、色彩也有差异性,但是他们的演奏技术不仅具有光彩、鲜明的地方风格,同时也有优秀的弓弦乐器演奏所具有的共性,如音乐的节奏、语言、结构的特色,润饰的光彩,音乐的高潮,通过什么手法去呈现,都有共同的规律,都有超强的演奏驾驭能力。这是我们在观看时共同得出来的结论。
对这种能力的学习,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卡腔阶段,也不是只局限在一个戏曲主弦里面一个曲种、一个剧种的写法和奏法,而是从中归纳、提炼出某种共性,总结其技法和音乐语言的特点、逻辑。抓住了这种特质和规律,再与音乐的器乐化表演相结合,就能有很大的提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