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知行合一·文汇成集 | 国家艺术基金2024“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第五、六讲
孙磊 顾晓莹 华音网 2024-07-17

2024年7月17日全天由西安音乐学院王安潮教授带来两场高水准的理论讲座,分别为:《闵惠芬二胡艺术的旋律线条与歌腔韵律》《闵惠芬二胡艺术中的地方风格及其素材研究》。

闵惠芬二胡艺术的旋律线条与歌腔韵律

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人才培训第三天,我们有幸聆听了现任西安音乐学院教授,西北民研中心研究员,哈尔滨音乐学院、西藏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王安潮教授关于《闵惠芬二胡艺术的旋律线条与歌腔韵律》的精彩讲座。

王安潮教授首先从民族器乐的物化载体谈起,《礼记·乐记》中记载:“声成文谓之音。”《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声、音的物理属性是基于民族器乐的物质条件而产生的,它是每一位演奏家首先要考虑的基础问题,无音无声不为乐。二胡这件乐器上世纪只是作为戏曲伴奏的一个很小的成分存在,主要的原因从“器”的角度来看它还不够完美,首先音域不够宽广;其次音色不够优美。随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天华时代对二胡的改革,扩展了它的音域也改变了它的共鸣箱,使得二胡这件乐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线性思维,注重音乐的“单音性”,在审美标准、审美习惯、创作规律中都是华夏民族特定环境与历史的独特产物。

新中国建立后:“乐改”对民族器乐的音域、音色的改善,促进了民族器乐演奏技术的扩展,同时民族器乐比赛活动的增多,也使像闵惠芬这样的才俊很快为人所知,他(她) 们高超的技艺是被审视的焦点。闵惠芬二胡表演艺术的养成主要基于江南的音乐地理环境:江南丝竹、江南评弹、昆曲等,尤其是刘天华、阿炳等前贤乡人对她的影响,其次还有来自于家庭氛围的熏陶。

闵惠芬二胡表演艺术的代表作品:传统曲目:刘天华的《病中吟》;新创曲目:首演的大型二胡协奏曲《新婚别》;二胡与乐队《音诗一心曲》《诗魂》(1988);《天弦》(2006);《夜深沉》;新编曲目:1988年创作并演奏的《洪湖人民的心愿》 (根据歌剧音乐编曲)、《阳关三叠》 (古曲改编)、《宝玉哭灵》 (根据越剧音乐编曲);京剧曲调:《逍遥津》《斩黄袍》、《卧龙吊孝》、《连营寨》、《哭灵牌》等名曲和一大批京剧唱腔(1975年有闵惠芬演奏并录制)。

闵惠芬从民族器乐旋律中寻求线条和谐发展的韵律,“中和为美”的线条渐变原则的融汇,以音乐的呼应关系而显现,代表作品《江河水》《怀乡行》《春吟》《二泉映月》等;从民族器乐传统线性中发掘器乐化的表现特色,尤其是二胡音乐的横向发展,代表作品《花灯调》《迷胡调》《赛马》等;从时代形式的需求中寻求线条的新变化,代表作品《水之声》《乌江赋》;发展中国器乐表现手法的线性变体,代表作品《山村变了样》《霓裳曲》。

王安潮教授就音乐方式的转变谈到,旋律的取材上转变大都不是很大,像《宝玉哭灵》这样的戏曲唱段的器乐化发展以及从传统的形式中延伸出新的音乐形式,像《喜送公粮》中的“吹打乐”,《杨柳青》中的“色彩”式渐变扩展,民族器乐化特色的外显化运用,如《游园》《红旗渠水绕太行》、《蒙古曲》等。民族器乐发展成为了六七十年代二胡艺术出现的新思潮,追求戏曲艺术原有的声腔化显现,使闵惠芬的二胡艺术在表现《新婚别》、《渔舟唱晚》等作品中找到了旧语新说的形式之本。

最后王安潮教授从挖掘民族器乐外在和内涵的二胡诠释中总结到,闵惠芬既重视音乐作品内容的特定表达,从而伸展了二胡音乐的民族性,也重视发展二胡文化质感特性的自为创造,在形式的变化上积极寻求与时代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与方式,最终将二胡这件民族器乐予以更好的发展,展现其光彩,留下其韵味。

闵惠芬二胡艺术中的地方风格及其素材研究

2024年7月17日下午,西安音乐学院王安潮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小音乐厅,为正在进行的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培训班带来了一场充满文化底蕴而又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此次讲座以“闵惠芬二胡艺术中的地方风格及其素材研究”为主题,深入剖析了闵惠芬先生二胡演奏艺术的精髓与魅力。

讲座伊始,王安潮教授从闵惠芬先生的经典曲目《江河水》、《杨柳青》、《赛马》及《病中吟》入手,详细阐述了这些作品在地方文化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及其包容性的演奏特点。在演奏技法方面,《江河水》的弓法上集中体现了黄海怀先生在音乐中的地方特色音调,以慢速乐曲常用的多音连弓弓法的惯例,以民间音乐的演奏弓法为基础,巧妙地运用了分弓为主,同时结合颤弓、提弓、顿弓、大肚弓等多种富有表现力的弓法,使《江河水》更加如泣如诉,悲愤哀怨的情韵淋漓尽致地将北方民间音乐的腔调展现出来,加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展现了浓厚的地方风格和音乐情感。

《病中吟》,在乐曲的开始,以“缓起”的音乐细说而展现乐曲潜藏于内的南方音乐语汇,并以逐渐加快的演奏而逐渐展现音乐的叙事性,流畅缠绵委婉的旋律,意在表现“五四运动”后文人的苦闷彷徨情绪。在乐曲主体基调的把握上,旋律以细腻委婉的语气展现了作品的南方气质。这首乐曲深刻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同时巧妙融入了对时代性的深刻理解与音乐表演领域的创新探索。通过王安潮教授的讲解,精准地诠释了其地方风格和刘天华音乐作品中的审美视角。

随后,王安潮教授通过对《新婚别》、《二泉映月》、《迷胡调》等多部作品的赏析,进一步总结了闵惠芬二胡艺术中“移步换景”、“移步深景”的创作与演奏特点。他强调,闵惠芬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其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专业的技艺锤炼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深入探索,并以个性化的手法展现音乐特色、以共情式的通感美育大众,让胡琴成为传递情感与文化的桥梁。

在讲座的尾声部分,王安潮教授从民间艺术性、专业技术性、文化多元性三个方面对闵惠芬的二胡演奏艺术特点进行了全面解读。他勉励学员们要深入民间音乐,探析“润腔”对于音乐线条的装饰性特色。同时,要注重技艺修炼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演奏水平,合理吸纳民歌、戏曲、曲艺的唱腔音乐融会贯通地用于编创、演奏之中,注重韵味的表现,同时不断修炼业务,增加技艺训练,深耕细作,让理论与实践融合统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