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知行合一·文汇成集 | 国家艺术基金2024“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第七讲《“器乐演奏声腔化”与我的民族器乐曲创作》
杨 亮 华音网 2024-07-18

7月18日上午,著名作曲家、上海民族乐团终身艺术顾问,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无锡民族乐团艺术顾问顾冠仁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与我的民族器乐曲创作》的精彩讲座。

顾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我们讲述了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的理论根源、学习方法、发展过程等。下面,本人根据顾老的讲座并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挖传统民间音乐是“器乐演奏声腔化”理论之根本

“走到哪,学到哪”是顾老对闵惠芬老师学习传统民间音乐的概括。从学生时代到后来进乐团工作,闵惠芬始终保持着对民间音乐的学习热情,跟随乐团到全国各地演出,闵惠芬就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对全国各地方音乐剧种的深入学习,让她找到了民族音乐之根,更奠定了其“器乐演奏声腔化”的理论基础。

二、细究闵惠芬演奏风格是“器乐演奏声腔化”传承之精髓学习闵惠芬利用不同力度、速度、音色并通过二胡上的吟、揉、绰、注等演奏手段寻找润腔的方法与技巧,是顾老为学员们提出的宝贵学习经验,也可谓是传承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演奏风格的精髓所在。通过现场聆听闵惠芬老师演奏的《绣荷包》,进一步阐释运用正确恰当的润腔手段对于作品风格的形成、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顾老还特别提到了关于速度的把控,认为速度如同旋律一样也是一种音乐语汇,是推动音乐情绪变化的关键,此说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通过闵惠芬代表作品类型划分,探究“器乐演奏声腔化”发展之过程顾老将闵惠芬老师的经典曲目大体分三种类型:一是移植曲目,如京剧《逍遥津》、昆曲《游园》等;二是移植加改编的曲目,如《洪湖主题隨想曲》《宝玉哭灵》《绣荷包》等;三是用“二胡演奏声腔化”进行二度创作的创作曲目,如《新婚别》《长城随想》等二胡协奏曲。纵观三种类型曲目的创作特征,从最初的单纯用二胡模拟唱腔,到模拟唱腔的同时凸显二胡器乐化,再到专业作曲家以传统民间音乐为素材再配以西方创作手法,以上特征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作品随时代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顾老作为专业作曲家的代表,通过解析自己“器乐声腔化”代表性曲目的创作思路与过程,让学员们清晰而深刻的体会到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在不同民族乐器、音乐体裁、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拓展与实践。

课程的最后,顾老向所有学员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认真学习总结闵惠芬二胡艺术;二是学习闵惠芬刻苦钻研民间音乐的精神;三是鼓励年轻学者们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去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顾老的“三点希望”将成为我们学习闵惠芬二胡艺术的动力和方向,更是我们本次学习的任务与使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