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传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响:中国民族音乐在AI时代的创新与融合》。
刘灏教授先后从中国民族音乐与电子音乐、人工智能、声音疗愈以及新媒体艺术几个方面的有机交互与融合向我们阐述了当代视野下中国民族音乐与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实践以及展望。
中国民族音乐与电子音乐的融合植入凸显时代气息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多元的音乐风格与戏曲艺术进行有机交融,可以使人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在蕴含现代音乐气息的艺术形式中感受中国传统曲目独特婉转的“国韵”风采,实现旧曲新唱,扩大传统戏曲的传唱覆盖面,助推其闪亮“出圈”。中国民族音乐与人工智能的碰撞,在彰显雄厚传统艺术底蕴的同时也凸显数字化科技的魅力所在。近年来,交叉学科领域的兴起促使音乐人工智能( Music Al )逐渐在音乐及计算机领域大放异彩,这项技术在国外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国内同样也取得了诸多卓越成就。刘灏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及演奏技法识别改良系统的研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拓展改良乐器的频率、频质,丰富并完善乐器的音色,通过声音技术来改变传统乐器的性能,使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化的音乐作品,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民族音乐与声音疗愈的创新方面,刘灏教授用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当音乐人工智能和"声音疗愈"实现交叉融合》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到音乐在大健康领域的新应用。他创作的诸多声音疗愈作品,活用α波及β波,通过传统民族器乐的频率共振从而带给听者最为舒适的聆听环境。
中国民族音乐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领域,刘灏教授给我们演示了植物神经音乐交互作品——《生长的永恒》、天猫“声睡计划”3D音效以及ASMR交互式全景录音作品。这些作品主要以特定的视觉与听觉信息通过算法的有机合成,从而产生用户可定制化的声音艺术作品,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及需求选择想听到的音乐、声音,从而对焦虑情绪、睡眠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生长的永恒》这个作品极具创意,该作品是刘灏教授指导音乐科技专业学生杜世俊完成的艺术作品,该作品利用植物电流信息传导原理,通过可视化编程、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采集植物表面的电流,实时转化为民族器乐风格,禅意十足的中国风格即兴音乐片段,视听结合,用耳朵聆听植物的脉搏,生命的涌动,感悟融于自然、隐于山水的东方美学,极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最后,刘灏教授还带领我们来到了融合WFS全景声技术的民族音乐排练厅。排练厅内有600多个音箱,利用WFS技术基于惠根斯原理,通过阵列扬声器回放实现声音的全息定位,重现自然、真实的声场环境,让听者仿佛置身于不同的空间中,这种设计相较于传统音乐排练厅是极为大胆的创新,融合上海音乐学院“教-创-演-研”多维度的设计理念,对排练者、师生授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刘灏教授团队的精心设计,我们有幸在该数字排练厅中体验了民乐、歌剧、弦乐四重奏、大自然的自然声音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打造的音乐圣殿之中,每一个音符、音效都清晰可辨,细致入微。除此之后,WFS技术还消除了听音区最佳区域“皇帝位”的存在,让不同位置的听者都能聆听到真实的,高品质的声音。
当代的音乐艺术探索道路需要在根植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依托音乐科技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相融合,不断发掘新的表现模式,才能走的更高更远。今天的讲座我受益匪浅,这场现代化的艺术听觉盛宴不仅触动了艺术家们的心灵,还为艺术探索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