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下午,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湘林教授以一个作曲家的创作实践视角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当代二胡作品的创作实践——以〈跳弦〉〈天马〉为例》。
在讲座的开始周湘林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他对于闵惠芬先生的认识。在1963年闵老师在“上海之春”获得了全国二胡比赛一等奖,在二胡界崭露头角,声名显赫。此后在197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场拍摄了电影《百花争艳》,在此片中闵老师演奏了《江河水》和《赛马》。课堂上周湘林教授播放了当年录制的视频,闵老师的二胡演绎无疑深深地感染了所有人,她的演奏大气、洒脱、感人肺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闵老师坚定的眼神,尤其到了最后一段她的眼眶中饱含泪水,她毫无保留地挥洒着手中的琴弓,每一个音符都是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心声。闵老师的演绎深刻反映出其艺术境界之高下、艺术气韵之风骨、艺术精神之气节。
此后,周湘林教授又为我们介绍了他的两部二胡作品,分别是《跳弦》和《天马》。《跳弦》是周老师于2009年创作并首演于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共为十二把二胡而作。周老师谈到,要发掘某部或某类作品的创新性,就要深究其创作思维、技术与创作结果之间的“关系”与“转换”过程。富有创新性的音乐作品,会经历至少三种转换:第一种转换——从技术堆砌到肖像描绘,强调某种作曲技法,放大某个细节及视线的角度,以展现某种“风格”或“效果”的技术本源;第二种转换——从肖像描绘到书写音响,这时音乐创作的目标不是去勾画什么,而是思考“要做什么”与要“实现什么”。此时,创造性的活动是无从认识的,它们已不再属于技术结构;第三种转换——从音响结构转化为个性化言语结构,从音乐表象转向叙述。这时,音乐作品的形式的重要性开始消解,音乐语言开始极度的精确与简练,衍生出来了明显区别于其他作品的信息优势。在《跳弦》这部作品中,周湘林教授采用了“同种乐器”的创作形式。同时,由于同一乐器音色的高度统一,缺少对比,也为作曲家的创作带来了高度挑战,因此周老师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定弦,甚至在二胡的琴弦上也采取的不同的变化,分别使用丝弦和钢丝琴弦,以更好地展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紧接着周湘林教授又介绍了他的第二部作品《天马》。《天马》由上海音乐家协会委约创作,2016年首演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作品以悦耳动听、风格醇厚的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简洁明朗的语言和清晰透彻的结构,将二胡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演奏特征置入管弦乐队变幻多端、音响饱满的织体之中,描绘出一幅辽阔疆域任驰骋的壮美画面。天马不仅是哈萨克人的挚爱,同时也是力与美的象征。两千多年了,今日的天马依旧在伊犁草原上展现着新的风姿,它身披闪光的枣骝色细毛,清秀灵活、强健有力、奔跑如风、神气十足。我很荣幸能在去年的上海当代音乐节中演奏《天马》,也十分感恩周老师为我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学习实践机会。在讲座的最后周湘林教授为我们演奏者在作品的打磨上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在演奏前需要多去了解创作背景以及民族风格,同时也要注意在和乐队合作中演奏上的音响比例。
由衷感谢周湘林教授娓娓道来的生动讲座。我们作为演奏者对艺术始终需要保持谦虚敬仰的态度以及不懈地追求。同时,功夫在琴外,音乐的表达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在演奏时不仅仅只是对于乐器本身的研究和练习,更需要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以及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