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知行合一·文汇成集 | 国家艺术基金2024“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第十二讲《当代视角中的中西谱式与表演》
张艺涛 华音网 2024-07-20

非常荣幸能在上海音乐学院聆听到邹彦教授关于主题为“殊方同致——当代视角中的中西谱式与表演”的精彩讲座,收获良多。

邹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对于职业音乐从业者来说是朴实但又深刻的问题:什么是乐谱?乐谱作为音乐的符号记录,其本质和功能引发了多重思考,包括它是否等同于声音、语言、作品本身等。而乐谱作为一种记录音乐的工具在中西方的差异体现在:西方乐谱追求精确记录,而中国传统乐谱(如减字谱)则更注重演奏技法和音色的指导,而非音高的绝对精确。在聊到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乐谱特色时,邹教授以减字谱为例:减字谱通过记录演奏技法来指导演奏者,强调音色的多样性和演奏的再创造性。对节奏的记录较为简略,需要演奏者凭经验体会,打谱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活动。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谱与口传心授相辅相成,师徒传承占据重要地位。

从乐谱引申到中西方的哲学与文化背景:西方科学思维:西方乐谱受科学和哲学思维影响,追求精确记录和标准化,反映在音乐厅和商品化音乐中。中国文人精神:中国传统乐谱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精神、山水画意境、戏曲及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紧密相连。

邹教授以MSP(主流表演)与HIP(历史演奏实践)作为当代艺术审美视角来探讨中西方音乐发展路径的异同:商业演出与唱片工业:MSP的形成受到商业演出和唱片工业的推动,录音技术改变了音乐的聆听方式,促进了演奏标准的统一。精确演奏与权威著述:现代性追求精确和权威,导致演奏者在录音室中过度准备,追求原典乐谱的顶礼膜拜。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我们是以演奏家为中心,演奏即创作,乐谱只是指导,乐器、表演方式和为谁而奏都极具个性。西方音乐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如学院派教育、标准化乐器和演奏技巧的追求,使得传统音乐的即兴性和个性逐渐丧失。

邹教授还提到关于德勒兹理论与音乐演奏的关系:德勒兹的理论强调差异性和非等级关系,认为艺术应发挥差异间的重复、转移和伪装。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即兴演奏类似于德勒兹的“游牧”状态,而学院派演奏则趋于“定居”,成为标准。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未来:邹教授认为中国传统音乐需要回归其即兴和个性的本质,避免走向同一和标准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要鼓励创新,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总结而言,邹教授通过对中西乐谱与表演差异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西音乐在哲学、文化和实践层面的不同,并探讨了这些差异对音乐创作、传承与表演的影响。同时,文件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未来提出了深刻的反思和展望,强调了回归传统与个性的重要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