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知行合一·文汇成集|国家艺术基金2024“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第二十至二十三讲
华音网 2024-07-31

7月28日至7月30日,由丁言仪、王珑、赵剑华三位老师连续三天带来感人肺腑的专精讲座。从多维度分享了与闵惠芬先生合作的感悟、授课情景及不同闵惠芬经典作品的演奏技法。分别为:

7月28日,第20讲丁言仪、王珑《与闵惠芬先生舞台合作的艺术感悟》

7月29日,第21讲丁言仪、王珑、赵剑华 《闵惠芬老师创作,瞿春泉先生配器的二胡协奏曲<音诗-心曲>》

7月29日,第22讲赵剑华 《讲解并示范闵老师传授的二胡经典乐曲 <江河水><阳关三叠>及分享、回忆闵老师当年在授课情景》

7月30日,第23讲赵剑华 《分享担任乐团二胡首席时在大型民乐作品中二胡领奏和独奏的片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铭感五内,继往开来。五位学员就该阶段讲座有着深刻的体悟,此合集将从不同视角记录该阶段的学习心得。

第二十讲《与闵惠芬先生舞台合作的艺术感悟》

7月28日,国家艺术基金培养项目负责人汝艺教授为我们请来了在闵惠芬先生二胡演奏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两位亲密的扬琴合作伙伴:丁言仪老师和王珑老师。

在大学时代,闵老师创作了一首重奏乐曲《老贫农话家史》,这也成为了丁老师与闵老师自附中时期起就是同窗校友。在大学时代,闵老师创作了一首名为《老贫农话家史》的重奏乐曲,这也成为了她们长达三十多年紧密合作的开始。

忆校友

闵老师充足的曲库里,有着来自大江南北、风格特色各异的作品。丁老师回忆,闵老师的心中铭记着附中开学时金校长的讲话——“要对我们民族民间音乐学深学透学到家”,她以此为动力不断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与广大群众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而闵老师的演奏之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她的心中始终信守着母校对她的教诲:“国家学校培养你们,依靠的是人民群众普通百姓,你们要为工农兵群众服务。”她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用音乐用二胡回馈广大人民群众。

闯天下

在时代背景的局限下,许多基层的演出往往一把二胡与一台扬琴“打天下”。丁老师回忆,正是那段独特的岁月,激发了闵老师的创作热情。她先后创作并编曲了包括《老贫农话家史》《红旗渠水绕太行》《洪湖主题随想曲》(原名《洪湖人民的心愿》)《阳关三叠》《樱花》《宝玉哭灵》在内的八首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当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歌曲,闵老师进行再创作改编为二胡独奏曲,这正是闵老师非凡智慧的体现。她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不断充盈演出的曲库,丰富自身的音乐素养,深深触动广大听众的心弦。

闵老师的智慧还展现在对文化的尊重上,她走到一处便演绎当地的音乐作品。丁老师特别提及,《打猪草》便是在安徽巡演途中即兴创作而成。此外,《宝玉哭灵》是越剧《红楼梦》中的经典唱段,这首作品是闵老师在江浙沪地区演奏最多的;行至湖北,闵老师就拉《洪湖主题随想曲》;而在北京天津,就拉《逍遥津》;南下广东,又换成了《昭君出塞》、《寒鸦戏水》等曲。丁老师感叹道,跟随闵老师演出,既攀登艺术之巅,也脚踩在乡村田野矿工里的泥泞处,不管身处何方,内心对二胡艺术的热爱都是丝毫不减。

王珑老师与闵老师的合作始于1997年,她是继丁言仪老师之后,直至闵老师生命后期最重要的扬琴搭档。王老师说,当时刚大学毕业的她,没有任何舞台经验,与闵老师的第一次合作《赛马》让她记忆尤深,完全在闵老师耐心指点下完成。闵老师在排练中,也从来不给舞台青涩的她压力感,更不具体告诉她音乐的轻重缓急,而是用自己的琴声一点点地引导她找到音乐方向,使之越发走向成熟的合作道路。

这时期闵老师频繁的国内外演出带着二胡扬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海外华人华侨同胞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影响着更多的外国人,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留下她们的足迹。与闵惠芬老师舞台合作的过程中,王老师总结了以下艺术感悟:

1.演奏家必须修炼的生物钟:

要做到不受时间地域条件影响限制,随时休息(能睡)随时补充(能吃)随时练琴(能练)。王老师提及,频繁的出国演出常遇时差挑战,但闵老师会利用一切资源,比如在长途飞行中闵老师能做到上机就休息、到点就吃饭,到达目的地后还能在当地友人的盛邀下即兴演奏乐曲,闵老师称之为借机练琴。闵老师的机智令人赞叹。

2.克服舞台紧张:

方法1:用一首曲子,难度不要太大,反复登台。

方法2:无论多熟悉的曲子,多熟悉的舞台环境、剧场环境,都要完整走台1~2遍。上台紧张几乎是每位演奏者存在的问题,这一总结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是对所有的舞台演员最好的提示。

3.松弛度与内在定力

摒弃刻意的表现,注重第一个音出来之后的内观,跟合作者(伴奏指挥)一起完成二度创作。在与闵老师的合作中,王老师最大的感触在于闵老师的松弛度,演奏虽不显用力,却以细致的音乐处理使听众沉浸其中,感受二胡艺术的心声,共鸣二胡的情感深度。笔者认为,

这正是闵老师对音乐作品深刻剖析后,角色情感自然融入演奏的体现。演奏者对乐曲的深入研究,最终要渗透到演奏实操中。

面对音乐普及的问题,从学校走向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坚守音乐服务于人的初心?当前,二胡在各大院校中发展迅速,大量的现代作品体现了二胡演奏的高难度高水平。然而这些优秀的作品的受众群体好像只局限在了专业院校,没有广泛触达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如何使音乐作品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普通的演出中让更多普通人们喜爱,是王老师一直关心的重点。作为海上雅乐的艺术总监,它紧随时代步伐,秉承闵惠芬先生的精神,矢志不渝地推广民族音乐,她创办的海上雅乐演艺公司从成立至今共策划演出了几百上千场音乐会,其中闵老师亲自策划并主演了《动物乐园》《阿炳传奇》。闵老师抓住了孩子童心的天性,以孩童对动物的喜爱为桥梁,拉近二胡与孩子心理的距离,将孩子们的视觉与听觉牢牢吸引,从而使小孩子喜欢上乐器,更深层地展开对二胡知识的普及教育。

这两位与闵老师二胡艺术亲密的合作伙伴,站在平行的特殊视角为我们分享了精彩的往事,具有宝贵的实操性,让我们领悟到时代所赋予的教育的意义与我们所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正如刘光宇老师所言,如果闵惠芬老师是骨头,她们就是血与肉,是不可或缺的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衷心感谢丁老师王老师的精彩讲座!

在讲座中,丁老师还提及一首闵老师创作的作品没有问世,也无人知晓,上海电视台曾邀请她们录制,曲名《出征》,还有中央电视台多次的采访录像,希望更多研究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专家学者能够深挖出更多珍贵资料,继续发扬闵惠芬的二胡艺术。

——文:韩婷婷

第二十一讲《二胡协奏曲〈音诗-心曲〉》

7月29号上午,丁言仪、王珑、赵剑华三位专家围绕闵惠芬老师创作,瞿春泉先生配器的二胡协奏曲《音诗-心曲》,共同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为在座的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内容分享。

本场讲座的开场白不同于常规,蓝色灯光的映衬下,赵剑华老师和汪宇老师缓缓奏出《音诗-心曲》优美的音乐旋律,与此同时,王珑老师朗诵散文《蓝色的雾》作为独白,共同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音乐世界。

在大学时代,闵老师创作了一首重奏乐曲《老贫农话家史》,这也成为了丁老师与闵老师自附中时期起就是同窗校友。在大学时代,闵老师创作了一首名为《老贫农话家史》的重奏乐曲,这也成为了她们长达三十多年紧密合作的开始。

讲座上半阕,三位老师动容的讲述,让我们了解到闵惠芬老师创作过程中的幕后故事以及乐曲背后的灵感源泉,凸显出闵惠芬老师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

创作背景与作品内涵

赵剑华老师首先讲述了《音诗-心曲》的创作背景。该作品是闵惠芬老师经历人生最后一次手术后创作而成的,正是彼时她内在心境的体现,充满对亲人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盼。其丰富的调性转换为音乐增添了更多的音乐色彩,乐曲末尾段落A调的出现,如同灵魂的回归。

丁言仪老师则分享了创作幕后的故事。闵老师用病房里仅有的信封记录下了动人的音乐旋律。整部作品充满爱,围绕爱,以爱为核心,表达了对朋友和家人的眷恋,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对民族事业和祖国人民的无私大爱,承载着闵老师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王珑老师朗诵的散文《蓝色的雾》与《音诗-心曲》有着深厚的关联。它不仅是闵惠芬老师对生命真挚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揭示了她与疾病抗争、最终重获新生的真实写照。散文中描绘的那蓝色雾霭中响起的旋律,宛如天籁之音,极其纯净、圣洁的音乐为她注入了力量与希望。使得在生死边缘找回了对生命的渴望与珍视。这段非凡的经历让她感受到了音乐与生命的交融。《音诗-心曲》则是这段历程的音乐化呈现,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爱与希望的力量。

丁言仪老师强调所谓“心曲”即是“心声”的流露,讲述的都是心里话,是闵惠芬老师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蓝色”则象征着希望,它代表着接近天际的纯净色。在闵惠芬老师的笔触下,蓝色的雾幻化成了一种超然的象征,它包裹着温暖、圣洁与眷恋,也蕴含着生命的奇迹和希望。

演奏要点与技巧运用

讲座下半阙,赵剑华老师进行现场授课,详细的分析作品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的速度与情感

速度是音乐中相对可以量化的要素,它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融入演奏者的主观情感。但要真正展现出“客观性”的吸引力,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面,演奏者需要对音乐的平衡和比例有深入的理解,以及对乐曲结构所能承载的情感和力量有独到的见解。赵剑华老师作为这部作品的首演者,对乐曲具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他强调演奏者应剔除那些悄然混入但原谱中并不存在的“信息”,用更加理性的、客观的视角看待这部作品,克服自身曾经的演奏习惯和固化的思维方式。

例如作品开头与结尾的段落,赵剑华老师指出:演奏抒情的旋律时,演奏者不一定要选择极慢的速度进行表达,应先确保旋律的流动性、连贯性和完整性作为基本条件,旋律才不会散。只有速度掌握得当,才能呈现适合这部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若只为增强音乐的故事性而忽略速度的稳定性,会破坏乐曲的整体结构,音乐情感的表达同样也会受干扰。

(二)节奏的敏锐度

速度与节奏的和谐统一,无疑是评判演奏家技艺的重要标准。新加坡华乐团二胡首席赵剑华老师,凭借其数十年在乐团的丰富经验,锤炼出了对节奏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不仅体现在对音符时长的精确掌握,更在于他能深刻感悟到音乐内在的脉动。

授课期间,赵老师对《音诗-心曲》中第「十」部分的♭B调旋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该段落的演奏速度为60,赵老师要求演奏者在整段中避免使用揉弦技巧,以确保在缓慢的弓速下保证音乐线条的流畅与连贯,换弓与换把应毫无痕迹。他还强调心中有大线条的同时还要有小拍子的律动,每个音符的转换要做到精确且流畅,从而描绘出闵惠芬老师从病痛中挣脱、慢慢睁开双眼的情景。赵剑华老师对节奏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掌控,无疑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造诣和演奏技艺。

(三)音响造型的线条、轮廓与色彩

赵剑华老师追求音乐中清晰、有条理的表达方式,在《音诗-心曲》的授课中,这一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赵老师不仅深入剖析了乐曲的每一个细节,还特别强调了音响的造型、形状、轮廓和线条等要素在音乐表达中的重要性。

他强调,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艺术。赵剑华老师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赋予了二胡音乐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些色彩既有冰冷的,也有温暖的,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彩的音乐世界。赵老师的演奏不仅展现了二胡本身的线性特质,更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了不同音乐层次的轮廓,使得音乐更为立体与生动,作品所要表达的爱与克制、不屈与释怀,这些复杂的情感都在他的指尖得以完美呈现。

通过赵剑华老师的教学,不仅让学员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诗-心曲》的内涵,还让他们感受到了演奏过程中呈现出的音乐线条、轮廓与色彩的无穷魅力。他的演奏不仅是对闵惠芬老师情感和精神的传承,更是一次对音乐艺术的诠释与心灵的震撼。

赵剑华老师作为闵惠芬先生的大弟子,承载着深厚的音乐传承与情感纽带。他与这首作品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演奏者与作品之间的界限,而是升华到了艺术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层面。每一次奏响《音诗-心曲》,都会触碰到他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唤起某些被埋藏、或许遗忘的复杂情感,混合着怀念与感慨。这反映了音乐作为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不仅仅是声音的排列组合,更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赵剑华老师与《音诗-心曲》的相遇,不仅仅谱写了一段师生之间的音乐传承佳话,更展现了对音乐艺术内在精髓的透彻解读。每当他奏响这首曲子,那流淌的旋律不仅让我们沉醉于音乐的无穷魅力,还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探索音乐与情感之间的交织,艺术与人生之间的联系。讲座接近尾声时,刘光宇老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强调,音乐唯有摆脱世俗的束缚,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自由与纯净。内心深处所流淌出的“心声”,是纯净无瑕的,它超越了简单的趣味性,透露出一种清澈的质感,赵老师便是其坚定的守护者。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他说:“大则远、远则逝、逝则反”,其中蕴含着宇宙循环的道理。闵老师通过她的音乐试图表达的,以及赵老师所致力于遵循的,正是这种趋向天堂般的纯净与圣洁。刘老师还提到:文化塑造了我们,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深刻的提炼与实践。然而,这样的过程并非简单循环,而是需要不断的追求和完善。

闵惠芬先生在生命面临挑战的时刻,音乐成为了救赎的力量,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音诗-心曲》如同鲜活的“血肉”,为我们注入了新的“血液”。跨越时空的界限,我们将闵惠芬艺术的精髓传承下去,这是一份国家的宝贵遗产。对此,我们满怀感恩之心,深感荣幸。

——文:章海玥

第二十二讲《讲解并示范闵老师传授的二胡经典乐曲<江河水>》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024“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专题系列讲座课程已经过半。2024年7月29日下午,新加坡华乐团首席、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大师亲传大弟子——赵剑华老师为我们继续倾情授课,课程内容为讲解并示范闵惠芬老师传授的二胡经典乐曲《江河水》以及分享回忆闵老师当年在授课情景。

讲座伊始,赵老师首先为我们播放了一段珍贵的录音,这段录音是闵老师在40年前为他讲授《江河水》的现场上课实况。由于年代久矣,许多话语并不能听得非常清晰,但在这段尘封多年的录音中,仍然可以听到几处闵老师那时而爽朗的笑声,时而激情的讲解...让我仿佛联想到在校期间闵老师为我上课的情景,内心无比触动...

接下来,赵老师开始细致地讲解《江河水》这首作品。首先赵老师为我们先后示范演奏了两种不同版本的《江河水》,第一种版本是由已故的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立青创作的二胡与乐队版本的《悲歌》,乐曲以西方管弦乐队与二胡的协奏来呈现,作曲家注重乐队与二胡的异质音色,在不影响二胡声部旋律线条美感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乐队在音色和音响上与二胡的对比衬托。在这之后赵老师又为我们演奏了传统版本的《江河水》,《江河水》原是一首东北地区的民间乐曲,是由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双管独奏曲,后经黄海怀移植改编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此曲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了二胡独奏曲目中的经典之作。该曲以悲凉的旋律为主线,通过模拟江河的波涛汹涌,借景抒情,表达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在压迫下所承受的苦难与不屈的抗争精神。乐曲开篇即以低沉的滑音缓缓展开,如同江面初起的涟漪,随着旋律的推进,情感逐渐升华,高潮部分激越澎湃,如同江河奔腾,直抒胸臆,最终在哀婉的余音中缓缓收尾,留给听众无尽的遐想与深思。

在赵剑华老师的演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江河水》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们或轻柔如絮,或激昂如潮,既展现了江河的壮阔景象,又揭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他巧妙地运用弓法、指法以及音色变化,将乐曲的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首曲目听起来既浑然一体,又层次分明,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之后讲座进入第二环节,赵剑华老师分别为本人和蔡超学员进行现场授课。很荣幸的是我在本科期间演奏这首作品时受到闵老师的悉心指点,而赵剑华老师也是师承闵惠芬老师,这冥冥之中的缘分使得我倍感激动。在演奏过程中,赵老师十分中肯、耐心地指出了我们演奏上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深入理解作品情感

背景研究:首先演奏者应对《江河水》的背景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乐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它所蕴含的故事和情感。这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把握乐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

情感共鸣:通过深入理解作品,能够将自己置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使得在演奏时能够更加真实地传达出乐曲的情感。

二、精湛的技巧运用

技术准备:演奏传统作品需具备扎实的二胡演奏基础,对弓法、指法、揉弦等技巧有着精准的掌握。例如:压揉的应用,运弓的幅度与弓速,上、下滑音的特点等,这些技巧为演奏者表达情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情感与技巧结合:在演奏过程中,我们发现赵剑华老师能够巧妙地将情感与技巧相结合。他通过调整弓法的力度、速度以及指法的变化,来表现出乐曲中不同的情感层次。例如,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他可能会采用更加强劲有力的弓法和指法,以表现出激昂悲愤的情绪;而在乐曲的平缓部分,他则会采用更加柔和细腻的演奏方式,以表现出深沉的哀伤和思念。

三、情感与技巧的平衡

避免过度渲染:赵剑华老师在演奏时提到演奏任何一首作品都要注重结构的把握,切勿在某一处过分表达,避免过度渲染情感,在情感与技巧之间找到平衡点,适度的“留白”足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层次。通过细腻的技巧运用来传达出真实的情感,使整个演奏既充满感染力又不失分寸。

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演奏《江河水》时,我们能够感知到赵剑华老师的情感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他不需要刻意去表现某种情感,而是通过技巧和音乐的引导,让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使得他的演奏更加真实感人。

四、持续的艺术探索

不断创新:赵剑华老师提到在学习演奏《江河水》的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艺术探索和创新。在闵老师教授的基础上也尝试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诠释这首乐曲,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赵剑华老师也在不断更新自己的音乐理念和演奏技巧。由于多年在乐团担任首席的工作,再与许多著名的指挥家、演奏家、作曲家合作之后,使得他对于音色、音质、音感、音乐审美等方面都有了极高的追求,使我们感受到他超高的演奏水平和艺术修养。通过整个下午赵老师耐心细致地讲授与演奏,使我们更加了解并掌握了演奏《江河水》这首经典二胡作品中的内涵与要领。在演绎《江河水》这首曲目时,我们都被赵老师地演奏深深震撼,不只是在技术上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深入挖掘乐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通过细腻的处理和强烈的情感投入,将听众带入一个既真实又超越现实的音乐世界。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演奏家的专业素养,也展现了他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文:龚楠

第二十三讲《解读闵惠芬老师的经典演绎》——且揉且吟弦韵起 一格一境曲中来

《江河水》是从东北民间音乐发展而来的器乐作品,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黄海怀先生将其移植为二胡独奏版本,表现了一个弱女子望着逝去的江河水无助而凄惨地哭泣,那奔流的江河水就仿佛是她倾泻不止的眼泪,呈现出掩抑不住的悲愤和绝望,震撼人心。乐曲着重表现了劳动人民对黑暗的旧社会、罪恶势力的控诉、反抗,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渴望幸福、自由生活的心声。闵慧芬大师演奏中的最大的特色是乐曲中一音一顿的弓法处理,犹如声声重锤叩击人们心扉,将悲愤激昂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时而幽咽呻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柔情倾诉,时而悲恸叹息,顿挫与起伏之间似乎要将人间所有无能为力的苦难,全部诉诸于那把二胡之中,感染力之强叫人回肠欲断。

在公开课的学习过程中,赵剑华老师强调,在学习和演奏《江河水》时,应努力做到:音色的控制,节奏和速度的准确把握,风格技巧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演奏时的画面呈现,情感表达的变化层次和深度内涵以及演奏者个人情感的主观处理。

二胡作为一种情感表达丰富细腻的乐器,演奏者要具有强大的控制力,灵活运用指法弓法体现音色的不同变化,尤其是在《江河水》这一首以丰沛情感而著称的作品中,演奏者应通过音乐语言的细致刻画,传达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乐句行进中,需将脑海中的画面,结合个人经验尽可能准确地展现出来,同样在面对学生讲授该作品时,也应充分尊重谱面信息,提高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准确性。曲目中悲痛欲绝,声声血泪,起伏跌宕的部分,演奏者需要灵活掌握情感的变化,通过风格技法表达出音乐中不同层次的变化,感染听众引起共鸣以及充分感受到该曲的音乐魅力。 

《阳关三叠》是一首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取材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乐曲三次叠唱,由描景写意,到友人惜别,把酒相送,层层推进,将依依不舍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赵剑华老师强调,在演奏《阳关三叠》时,应努力做到: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内容,并运用唱谱的手段辅助乐句色彩的表达,体现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在演奏时应注意弓段弓速的运用和控制,音色的统一,模仿古琴的滑音演奏。

“不同的作品需要不同的方法去诠释”赵老师谈到,在该曲的演奏中,可以选取先唱谱后演奏的方法,以“吟唱”的姿态做到两者的统一,突出“轻”的表达,但应注意区分轻和慢在演奏时的不同状态,演奏时可以借鉴泛音的演奏状态,避免机械、单调揉弦。同时在演奏中可以模仿古琴的音色和演奏状态,尤其体现在滑音的处理上也应注意运弓的连贯性。

作品中的三次叠唱,情感也各有不同,演奏者可以通过个人情感体悟来丰富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使表达更加真实和感人。在公开课的交流中,结合中国标题音乐的特点,赵老师多次以轻声唱谱的方式引导学员,充分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式的含蓄表达,激发个人的充沛情感进行演绎。

通过赵剑华老师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明晰了闵惠芬老师每一个艺术处理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闵老师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使我们明白了乐曲不仅要演奏得悦耳悦目,还应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想象空间,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正是此次学习的最大收获。

——文:季金

赵剑华,二胡演奏家、新加坡华乐团二胡I首席、闵惠芬大师的弟子;丁言仪,扬琴演奏家,自1964年起担任闵惠芬大师扬琴伴奏,长达30余年;王珑,扬琴演奏家,海上雅乐创始人,与闵惠芬大师搭档合作17年。

上午讲座伊始,舞台静默。随着追光亮起,舞台中央的赵剑华老师开始演奏闵惠芬大师的传奇二胡曲《音诗-心曲》,动人的曲声似乎从赵老师的心底流出,纯净、空灵。再听,王珑老师用磁性的声音深情地吟诵着闵惠芬大师《蓝色的雾》,朗诵声与二胡的韵律完美相融,直抵人心、扣人心弦。曲毕,灯光亮起,余音袅袅……

随后,赵剑华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演奏设想:整部乐曲的色调是很温暖的,充满了爱与留恋和跟命运的抗争,似童声赞美诗,纯净,通透,声音仿佛飘在云端,他希望我们在演奏时做到首先要分析、研究这首作品,对演奏速度、指法的合理、节拍的稳定,音乐的律动都提出了要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去演奏,体会二胡的音色变化。

丁言议老师向我们讲述了《音诗-心曲》的创作传奇。她说,闵老师病危之际,脑海中一直有一个旋律,一直挥之不去,在病床上记下来,非常优美,充满了爱,令人触动。她解释道,这部作品是闵老师对人生的求索,对人间的爱,对二胡艺术和祖国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爱和希望,表达了病中的闵老师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次奏响心爱的二胡,能够让大家听到她的心声,所以这首作品取名《音诗-心曲》,希望这首作品能够传承下去。王珑老师也说闵老师在《蓝色的雾》这篇文章里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显示出闵老师对二胡事业的重视和对二胡传承的希望。

《音诗-心曲》,闵惠芬大师创作于1986年。1986年元月,大师病重,在生命垂危之时,忽然从深处飘来一段仙乐般的乐思,萦绕在大师脑际且久久回旋。经历生死搏击后,谱新曲一首,曲调充满对亲人的眷恋,对噩运的抗争,对人类的祝福,对未来的期盼。她说:“音阶,天阶。经历劫难的我刻骨铭心,美的创造,当是生死攀援。”

下午的讲座中,赵剑华老师为我们重点讲解二胡曲《江河水》的演奏要领,并分享了当年跟随闵惠芬大师的学习心得。

《江河水》,二胡名曲,原是辽宁南部的一首民间乐曲,上世纪50年代初,作曲家朱广庆、王石路和演奏家谷新善、朱长安等将其改编成双管独奏曲。1962年,著名二胡演奏家黄海怀将之改编为二胡曲。1963年,《江河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首演,从此天下闻名。

讲座伊始,赵老师播放了当年自己跟随闵老师学习的课堂录音。录音响起的瞬间,让我们感受到仿佛闵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那么可亲。闵老师对于教学非常严谨,录音中她带着赵老师逐句分析,任何一点问题都不放过,细节追求令人折服。

随后,赵老师深情演奏了《江河水》,如泣如诉,痛苦、哀伤,凄凉、悲愤……,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赵老师希望我们在演奏这首作品时要注意整首乐曲的速度控制。在讲解中,赵老师对乐句中的揉弦、滑音、乐句结构的处理等都作了充分的诠释。他强调,在演奏这首乐曲的过程中,左手的压揉与不揉弦的结合、上下滑音和回滑音的使用,音色的浓与淡、声音的音量平衡,以及运弓的力度对比,都是表达情感的关键。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明白,二胡的每一根弦,每一个滑音,每一个揉弦,都是情感的流淌,是心灵的低语。那一刻,我们意识到,演奏不仅仅是手指在弦上的跳跃,更是情感与乐器的深度融合,是对生活的细腻感悟与表达。

——文:蔡超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二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入学习闵惠芬老师的教学品格与育人精神,学习各位老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用这样的艺术精神培育新一代的二胡人才,为推动中国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