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江南忆烟雨,弦舞半江秋 ——记“江南忆·弓弦舞”胡琴室内乐专场音乐会
梁博睿 华音网 2024-11-06




2024年10月31日19:30,秋意微凉,细雨濛濛。由杨雪、何娜领衔的江南忆·弓弦舞”胡琴室内乐专场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标准音乐厅拉开帷幕。此次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杨雪教授、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何娜副教授共同主持,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艺术处与国乐系承办,并由国乐系拉弦教研室协办,不仅是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育的重要成果展示,同时也是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系列活动之一。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的多位领导老师们及浙江省级院团学校的同仁们齐聚音乐厅,共同见证此次胡琴重奏艺术的盛会。

一、丝弦相和,琴歌流转忆初心

杨雪与何娜首先介绍了“弓弦舞”二胡(胡琴)重奏组和“江南忆”胡琴室内乐团的创立背景。杨雪创立的“弓弦舞”重奏组至今一十五载,何娜的“江南忆”胡琴室内乐团乐团创立也逾八年,二者如今逐步成为胡琴重奏艺术发展与探索的重要力量。两位演奏家提到,成立重奏小组的初衷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曲目库,更在于提升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胡琴作为单旋律乐器,往往因缺少和声基础,导致学生的纵向听觉能力欠缺,胡琴重奏组的设立旨在弥补这一不足,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开了新的维度。她们表示,这一探索也是拓宽胡琴演奏家“独奏为主”局限的尝试,展现了胡琴“弦韵相和”的潜能。在胡琴重奏组的发展过程中,她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作品稀少、学生流动性大、乐器音色平衡,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风格取向、乐器编制等问题。尽管如此,来自学校科研项目的支持为她们的探索注入了坚实动力,使她们在种种困难中得以稳步前行。

江南,多少华夏儿女梦中的水乡,也是孕育现代二胡艺术的土壤。在江南沃土上,刘天华、华彦钧与孙文明三位二胡大师生于斯,行于斯。如今,回到江南,奏响一场可谓“雅俗并举、横跨百年”的音乐会,这一举动本身便带有二胡艺术的寻根意味,以飨三位二胡大师的在天之灵。本场音乐会既囊括了《慢三六》等“民间二胡”曲目,又创作改编上演了《良宵》《弓弦舞》《梦贯山河》等专业化胡琴重奏作品,更有《我和我的祖国》胡琴重奏版全新编创作品的亮相,以胡琴重奏形式浓缩百年二胡发展历程。音乐会集中展示了胡琴重奏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多方面发展成果,涵盖了理论研究的深化、演奏形式的创新、教学手段的更新以及实践成效的总结。这场音乐会不仅是对江南二胡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致敬,也代表了二胡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探索,为观众展现了胡琴室内乐在当代的广阔发展前景。

二、筚路百年,曲韵悠悠传薪火

音乐会以刘天华的经典之作《良宵》作为开场。二胡与二胡的对奏,如同夜色氤氲,江翁唱晚,月轮在何娜与杨雪的弓弦指间流转。这首作品经杨雪于2014年改编为二重奏,在保留原曲温馨韵味的基础上,于重复段中巧妙融入了大量泛音,以现代视角诠释月夜团圆的温暖氛围,致敬现代二胡艺术的开创者刘天华先生。正如作品名称所言,两把二胡温暖的音色如水乳交融,挟裹着音乐厅中的众人迎接接下来的良宵佳辰。

随后而来的《慢三六》,原本是江南丝竹名曲,浙江当地的乡土琴音。恰逢“良宵”,重回“乡土”,本场音乐会的曲目编排也别有巧思。“江南忆”作为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胡琴室内乐团,以传播发扬江南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何娜在教学上将演奏江南丝竹音乐的训练作为团队的重要环节。时逸静与陈钟锐的演奏精准而细腻,二胡与反二胡默契配合,拖腔、轻揉、“繁简相让”,延展出江南独特的轻盈、俏皮气质。

接下来的胡琴二重奏《红丝绒》,由杨雪委约作曲家陈芸芸于2019年创作,自首演以来便备受好评。本次音乐会特别呈现的是钢琴伴奏版本,周正义在钢琴上细腻的触键,情绪在低回的织体中流动、蔓延,为音乐会注入了现代都市的感伤气息。“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杨雪与冯潇的胡琴音色层次分明,中胡在低处低吟,二胡在高处感怀,和融时不失本色,相峙时不显悖杂。琴弦轻轻振动,听众仿佛误入江南夜雨中,眼前浮现红裙舞动的剪影,缠绵悱恻,情意尤然。

“二重情绵邈,三重韵醇浓”,接下来的胡琴三重奏《锡腔吴韵》与《嬉戏》则展示了浓厚的地域风情。由邓建栋先生作曲的《锡腔吴韵》,将听众拉回江南街市的烟火气中。何娜提到,胡琴重奏训练要向传统、民间及其他艺术门类学习,要厚植民族民间传统戏曲音乐的优秀文化厚土,会当今之变,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何娜、时逸静和汪子玮将江南无锡的乡音融入琴弦之中。三重奏的同鸣为音乐更添一份厚实——三把胡琴的定弦与锡剧伴奏相仿,形成了独特的音色层次。三位演奏者的处理格外细致,将锡腔音乐的行腔走调表现得层次分明,尤其在切分节奏的处理上表现出高度默契。滑音与顿音恰到好处,淡浓交替,既突出抑扬顿挫,也在变化中保持连贯。时急时缓的节奏转换,疏密相间,仿佛让人置身于江南市井,吴侬软语,水袖轻扬。

杨雪创作的《嬉戏》则充满齐鲁风韵。范瀚卿、冯潇和代梦瑶三人的演奏高度默契,二胡与二胡、二胡与中胡之间交织如画。中胡声部巧妙地模仿坠胡韵味,增添一份别样情趣;滑音与顿音的灵活穿梭,使得童真与嬉戏的欢愉扑面而来。在表演完《嬉戏》后,杨雪提到,一部作品不仅是艺术表达的载体,更是推动一种乐器或演奏形式不断演进的内在动力。正是在无数作品对乐器与演奏形式的深层探索中,才得以发现更契合胡琴重奏的编制结构和创作理念。在与作曲家们的交流中,杨雪刻意摒弃一切形式上的限定,希望每一位作曲家能抛开“框架”,在感性直观的过程中自然吐露他们对胡琴重奏的理解与诠释。此外,她提到,演奏的真谛在于不断地打磨,在打磨中与作品共鸣。这种过程不仅有益于演奏者,在教、创、演的多向互动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一份收获。

“三重韵醇浓,四重忆初心”,接下来的两首胡琴四重奏作品,对“弓弦舞”与“江南忆”而言具有特殊意义。《评东谈西》由高韶青先生创作,是何娜在“江南忆”胡琴室内乐团创立之初演奏的首部作品,亦是团队获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演奖(原文华奖最高奖)的获奖作品,因此被特别选入本场音乐会,旨在将观众带回团队成立之初的岁月,重温那份初生的热忱。另一首《弓弦舞》由杨雪委约、作曲家李博禅为“弓弦舞”组合量身创作,特意以组合之名命名,寄寓着深厚的合作情谊与艺术共鸣。这部作品不仅是音乐表达的凝练,更是演奏家与作曲家们心手相连、默契共振的象征,将合作的温度与艺术的激情交织成一曲弓弦上的深情舞动。

《评东谈西》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细腻柔情与爵士SWING的律动张力,在三把二胡与一把中胡的交织中,带着些苏州评弹的隽永与温润,又在节奏摆荡间夹杂着律动的张扬,形成一个厚重又灵动的意境。在接下来的《弓弦舞》中,两把二胡与两把中胡的旋律交织,如舞步般腾转自如,而又在滑音与运弓之间,饱含着张力,展现出一种优雅中蕴藏的坚韧。作品层层叠进,令人仿佛置身于异彩纷呈的境地,感受柔情与磅礴的交替共鸣。这两首作品均采用胡琴四重奏形式,然而乐器编配略有不同:《评东谈西》采用“三二胡一中胡”形式,而《弓弦舞》则由“二二胡二中胡”构成。演奏家刻意选用这样的编制对比,刻意营造出不同的音响效果,让在场听众领略到胡琴重奏丰富多彩的音色层次与独特魅力。

三、启望未来,弦鸣万里家国情

民族室内乐《梦贯山河》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作为“台州市重大文艺精品工程创作项目”,这部作品以“道情”为素材,升腾出民族文化的磅礴朝气,承载着中华之魂、文化之骨与文明之风,象征着民族复兴的蓬勃力量。此曲由何娜委约、作曲家李珺创作,为《台州印象》套曲的第四乐章,编配浩大,气势庞然。层层递进的结构仿佛推动着一股民族情感的洪流,浩渺山河于琴声中回荡,更显胡琴感染力之动人心魄,让人在情感冲击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坚定信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音乐会在胡琴合奏《我和我的祖国》中迎来尾声,作曲家徐欣驰特地将这首经典之作改编成胡琴合奏版在本场音乐会首演,全体演奏者共同奏响对祖国的深情颂歌。音乐会曲目从“江南”起笔,徐徐展开,最终奔向“祖国大地”的恢弘意境,完成了一场心绪的层层升华。杨雪与何娜的领奏一如吟咏,与整个胡琴乐团的齐奏共同演绎出一曲对祖国的深情表白。“山河无恙,四时安稳”,整场音乐会在这份共鸣中落下帷幕。观众仿佛穿越千里山河,于丝弦琴韵中拥抱祖国故土。一曲终了,现场掌声久久不息,深情满溢。

这一晚的江南忆,正如梦中故乡的倒影在水中荡漾,弓弦之舞、江南韵味在琴声中摇曳生姿,带着烟雨中江南的宁静与柔情,也带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壮丽。整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情感丰沛的江南之旅,更是一场以胡琴重奏为形式载体的文化探索与艺术追寻,将胡琴重奏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载体,旨在深挖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厚度和深意。

胡琴室内乐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杨雪、何娜等艺术家的不懈坚持与创新推动下,这一形式逐渐走进观众的视野,焕发出新生的艺术活力。她们肩负传承使命,通过精湛技艺和创新演绎,让胡琴这一传统乐器在现代文化语境中重获生命,以其深邃悠扬的琴音讲述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与内在力量。对她们而言,这场音乐会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唤醒,是用弓弦点燃的一簇“星火”。

她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演出,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胡琴室内乐艺术的共鸣,让这一点点火光如春风化雨,生生不息,将胡琴室内乐带向更广阔的舞台。这不仅是推动胡琴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尝试,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宣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二胡为根、重奏为魂,以此发展的传统音乐形式竟有如此澎湃的生命力!艺术家们以其深沉的情怀和执着的创新精神,为文化复兴注入新的活力,使胡琴在当代焕发出更加深邃而绚烂的光芒,照亮民族音乐的未来之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