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融技、音、意一体的艺术教学─王乙教授二胡教学六十周年
唐建刚 华音网 2025-03-26

回顾近代二胡演奏艺术史,继教育宗师周少梅、刘天华、蒋风之、陆修棠之后,在二胡教学上有突出业绩者,可数王乙教授。在国内外乐坛享有盛营的闵惠芬等一批二胡演奏家,均出自王乙教授门下。

王乙先生教学的成功,在于他一改传统器乐教育那种“纯技术教学”的单一模式.而摸索出“技”、“音"、意”融汇一体的艺术教学思路。王乙先生对学生的技术训练极度严谨,他有三个要求:①方法要科学;②技术要全面;③功底要扎实。方法科学:王乙先生教给学生的一招一式,总讲得出门道,一种善于让学生很易理解的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的规律。他把二胡演奏技术归为要掌握好二性.即:左手的按弦、揉弦、压弦、滑音等均要富有手指弹性:右手运弓要驾驱物理运动的惯性:他从老式蒸汽发动机的运转状态中.发现了直线运动为曲线运动的快慢规律,创立了独特的远弓惯性理论。技术要全面、功底要扎实,即左手四个按弦手指要全能训练,每个手指都要灵活有力,具有弹性,特别偏重于无名指和小指的训练。为此,王乙先生亲自编写了许多手指练习曲,有时还用土办法,编排了一系列有不同节奏变化、不同手指组台、交替、连接的指数顺序.让学生专门进行手指训练练习.以掌握手指全面的独立性、灵活性。在右手的运弓方面,他善于纠偏青年学生往往喜好练快弓、追求速度的习性,提倡练习长弓的重要性,雷让闵惠芬在习琴阶段练了二年长弓.好些同仁对此不求甚解,他却独具匠心、不为左右,闵惠芬今日纯厚的琴韵与其扎买功底密不可分。他反对在乙术学习上故弄玄虚、华而不实、拔苗助长、片面追求外在与追求学习进度的浮踩心态。

寻求音色美一直是二胡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王乙先生对左手持琴、按弦的力度变化、手指与琴弦接触的角度、千金定位、右手运弓如何做到腐、霄、肘、腕、指协调配合驾驱特体运动惯性等各个环节作了精心的研究和实践,他说:“眼镜片的磨光机运转速度很快,镜片才能磨得光滑。所以他主张运弓要用足,出音也才能光亮,把噪音减少到最低限度。力求使音色甜美动听。在整体演奏中,他极为注重音色的对比:内外弦的音色对比、一根弦上按弦轻盈的音色对比、实音与泛音的音色对比、揉弦与不揉弦的音色对比,王先生对音色处理做到变化无穷、丰富耐听。为避免二胡高把位音色、音量没有小提琴那样满澈明亮,他除了在演奏技巧上潜心研究外,还在乐器制作上费尽心机、呕心沥血.不断探索发出最动听声音的奥秘所在,自己特地设计制作了新式琴商、薄型蛇皮、音柱式桥架、扁担琴马等,经革新高把位琴音固然亮丽透激,令操琴者爱不释手,赞叹不已。

意”即“意境”、“心境”,体现了演奏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想象力,是乐曲演奏成败的关键。俗语说“心境”美,方能“意境”美。在立意上,他崇尚二胡艺术要情真意切,音韵入味,感人肺腑,为让二胡艺术扬长避短,更能深情地抒发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感情,他潜心研究戏曲音乐“以字行腔”,作诗“四声平仄”,哭笑时“满形不一及各种律动中“抑扬顺挫”、“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乙术规律,为了更好地表达曲作者的原魉,王乙先生对每首乐曲的结构、风格、其音调素材的来龙去脉寻根潮源,苦心研究,力求做到整体布局消晰,起落有致。例如刘天华的《病中吟》曲调素材,他发现是取材于苏南道教音乐中《愁的是》、《牧江南》、《锦上花》三首小曲牌。《良宵》欧唱性的主调来源于江南丝竹老陆板,中间节奏性的对比部分表现了除夕夜晚、欢庆的锣酸节奏。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开头乐句他感悟到杨荫浏先生所提示的恍嘟是人生感叹的语气。而《听松》首句的旋律走向,采用了京剧导板的模式;通过他的提示,点燃了学生对二胡乙术美的追求热情,在他的培育下,裸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