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7日,中央音乐学院43名师生在江阴市文旅部门陪同下,来到刘天华故居瞻仰其故居与汉白玉雕像,为其诞辰130周年献花致敬。此次活动由时任学院党委书记、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带队,特邀退休教授刘育熙(刘氏家族后人)和作曲家唐建平参与。年逾古稀的刘育熙向师生讲述故居旧事,一句“尊敬的二伯父!我们这些音乐后辈来看您来啦!”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众人以二胡音乐的经典与创新,表达对先贤的纪念与推动民乐发展的赤诚。
青春弦音忆天华
纪念活动前一晚,“光明行”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音乐会在江阴音乐厅举行。这场由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编排的民乐专场,以刘天华十首二胡经典为主线,首尾辅以新作,彰显当代民乐人饮水思源、继往开来的初心。
音乐会开篇是青年作曲家李陆源的民族室内乐《梅弦清韵》,其灵感源于刘天华与梅兰芳的一段佳话。1929年,梅兰芳赴美交流前,因京剧无现成乐谱遇阻,刘天华与其商议将18个京剧唱段译成五线谱,编成《梅兰芳歌曲谱》,这是近代戏曲音乐现代记谱的重要尝试。李陆源借梅兰芳《游园》唱段旋律,以弓弦演绎清丽唱腔,阮族乐器衬托出江南清雅,如薄雾渐开,展现刘天华的音乐世界。

“光明行”纪念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音乐会,二胡齐奏《良宵》
林陈颉顽演奏的《病中吟》(1915年定稿,刘天华第一首独立创作的二胡曲),以级进与大跳的旋律交织,传递作曲家遭遇磨难的哀苦与孤寂。细致的揉弦、滑音如独语倾诉,中段快速插段迸发不甘,后段激昂顿挫,终在迷茫中消解,悲戚中透着泰然。周艺妮演奏的《月夜》(1918年初创),以无伴奏旋律勾勒空灵闲适。流动乐音似皓月流云,银辉洒满亭台,让人在曲中神往又凝神,赏荷自适。毕友恒演奏、马英俊扬琴伴奏的《苦闷之讴》,借《江河水》《孟姜女》音调变形,注入悲苦基因。软硬功转换增添技巧难度,更显遒劲顿挫;中部“忘我”的激越欢快,既体现作曲家超拔痛苦的愿望,也彰显为民讴歌的责任。王楚婷独奏的《悲歌》(1927年作),以散板式旋律演绎哭诉与抽噎,精准把控张弛与板眼。此曲借鉴西方旋律与和声,突破传统,尽显慷慨悲壮的现代气象,既发乎内心,也传递知识群体对时局的愤慨,曲终余韵令人难释怀。
闫国威演奏的《空山鸟语》(1928年),充分发挥胡琴拟声专长,音高与音量的陡然变化,将现场化作鸟鸣不绝的深林幽谷。乐曲以传统绘画意境为骨,融入现代动能与空间效果,分解和弦与大跨度音程跳出传统乐汇,炫技段落展现精湛技艺,是刘天华兼容传统与现代的成熟探索,为民族器乐现代化辟新途。王梓桐主奏、周本立古筝伴奏的《闲居吟》(1928年),是刘天华生活转机的写照。五段徐疾转折的乐段寄寓居家闲适与内心安宁,西式旋法与颤音暗喻新生活,八度泛音象征自由活跃的灵感。演奏者精准把控泛音,古筝映衬营造惬意温暖氛围,勾起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高白独奏的《独弦操》以寥寥数声刻画低眉深思、举头凝望之景。专为二胡内弦创作的此曲,既大胆突破演奏技术,也寄寓以一弦之音唤醒万众的期待,听众仿佛跨越时空听见作曲家心语与呼唤。章海玥演奏、袁丁钢琴伴奏的《烛影摇红》(1932年,刘天华病逝前最后一首二胡曲),虽为晚期作品,却饱含希望与光明,是前卫之作。富于装饰的旋律与圆舞曲般的节拍尽显时代新意,指向开放进步的未来。青年演奏家们以精湛演绎继承重现经典,表达对先贤的敬意,更在其开辟的道路上树立当代民乐演奏新标杆。
《心之弦》曲展新篇

二胡协奏曲《心之弦》世界首演,二胡独奏:于红梅
本场音乐会的最大亮点,是二胡协奏曲《心之弦》的世界首演。该曲由于红梅教授委约作曲家唐建平创作,首演中她亲自担任独奏。作曲家回忆,20世纪90年代便为于红梅硕士毕业音乐会谱曲,开启近三十年合作。此次创作,既是对刘天华的特别纪念,也是对其潜心表演教学、推动民乐发展的赞美。
《心之弦》由胡瑜教授指挥民乐队协奏,四个乐章一气呵成,以慢一快交替形成中国传统乐调的起承转合,寓意光阴流转、四季更迭。作品采用刘天华《闲居吟》《光明行》的旋律片段,构建从独奏到群响、从精细到盛大的发展过程,既追忆表演家成长与开拓的艰辛,也展望民族器乐的光明前景。
第一乐章以二胡独奏起步,采用《闲居吟》开篇旋律,半句后稍作停顿,随伴奏乐器轻柔引入,胡琴以深情旋律步入正题,与乐队声部互相应和、自在起伏。乐句中泛音光彩明丽、富于幻想,似将艺术往事凝于心头,千般思绪丝丝入扣。柔板乐章是对刘天华独奏曲目的继承与延展,融入儒雅畅达的文人气质,通过紧密乐句衔接与微妙强弱变化,传递真挚与美善。二胡音乐在刘天华手中变得高贵深刻,而这份精神格调的继承发扬,正是演奏家执着艺术、不懈奋斗的成果。

纪念音乐会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第二乐章从乐队展开,呈现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四音音列的上挑下落充满动感与雀跃,悠闲节拍展现自信喜悦。婉转笛声、轻奏锣鼓与围绕二胡穿梭的弦乐,共同构成百鸟朝凤之景。二胡主奏旋律片段在不同声部错落模仿、延伸扩展,形成绚丽声景,碰铃与笛子高音点缀更添灵性。乐队与主奏二胡同向随行,以雍容开放之姿尽显今日民乐勃勃生机。
第三乐章以缓慢庄重的乐队铺陈展开,独奏二胡率先引出咏叹性悠长旋律,与第一乐章形成音乐呼应。凝聚深情的旋律唤起对往昔的回忆,上行五度与二度衔接的特色片段如希望火种,在追忆洪流中闪烁温暖光芒。作为全曲重要衔接,此乐章既形成前后音响对比,也实现情感上的顺畅转折。演奏家细腻处理大跨度音程与泛音转换,在和缓进行中实现颂歌般咏唱,既是对民乐前辈的感怀崇敬,也是对二胡的深情。
第四乐章重返第二乐章的欢庆氛围与行进步伐。独奏二胡在传统锣鼓配合下回旋飞扬,以短小动机模进掀起层层音浪。先前的颂歌旋律化为悠长厚重的低音,逐渐托举璀璨波光,实现远关系转调。音浪节节攀高中,第三乐章旋律自中音区涌动,与飞溅“浪花”叠加对比。总结性主题不断汇集,将多元音响归于统一,激荡音波与白墙、飞鸟、鲜花相映,在晨曦中复归安宁。尾声将人从遐思拉回现实,欢乐音流延伸,构建二胡独奏华彩段。作曲家在此融入《光明行》琶音片段,尽显中西合璧构思,象征刘天华对胡琴艺术的现代开拓,置于全曲高潮。演奏家技艺与超越传统的音声融合,昭示师生共同理想,将中国民乐交响推向新时代潮头。

中央音乐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基地江阴传承点授牌仪式
国乐改进铭心愿
纪念音乐会尾声,于红梅教授与青年学子及江阴市二胡小学员合奏刘天华的《良宵》与《光明行》。《光明行》的奋进之声铿锵回荡,既是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时代强音,也是当代演奏家与艺术新芽的前行宣言。
1927年6月,刘天华发表《国乐改进社缘起》提出系统改革设想:联络全国同志合力工作;调查现存音乐大师、乐曲、乐谱、乐器及民众喜好;力所能及搜集资料,组织图书馆、博物馆,刻印乐谱、记录无谱乐曲、用留声机保存名奏;改良记谱法以与世界统一,编写系统演奏法书籍;组织乐器厂改良乐器;集合意见判断乐品优劣以定取舍;介绍西乐辅助改进,效法其复音配合与乐器使用,以求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从创造求进步,表现时代艺术;发行刊物、创设学校、组织研究所等。近百年过去,民乐发展印证了其远见,他对传统的热爱、对西方音乐的兼容,彰显文化见识与时代精神,其国乐改进计划更显一代学人的执着奉献。
这些设想虽在其生前未竟,但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以出色演奏与教学作出历史回应。近百年发展,民族器乐已从“最没长进的学问”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而刘天华“国乐改进”的起点——传统音乐收集调查、记谱与演奏方法改进、中西音乐汇通、新曲创作与乐器改良等,至今仍是民乐发展的关键。中央音乐学院在创作表演、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对外传播等方面的努力,使其成为中国民乐教育中流砥柱,天华先生的艺术理想正在师生的接续奋斗中实现。
守正创新未来行

“刘氏三杰”后裔,刘天华之侄、刘北茂之子,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刘育熙发言

作曲家唐建平教授发言

音乐学家刘小龙教授发言
6月27日上午,“传承中华文脉,共谱时代新声”刘天华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在江阴市人民政府报告厅举行。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政欢迎与会者,指出座谈会旨在缅怀刘天华艺术成就、传承其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会上,"中央音乐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基地江阴传承点”正式成立,于红梅代表校方与江阴市文化部门领导共同揭牌,将高校音乐教育服务地方落到实处。刘天华对民乐专门人才的呼唤如今已结硕果,未来将持续传承,让更多人接触民乐,以优秀音乐文化启迪心灵、磨砺意志、端正品格、树立精神。作为"二胡之乡”,江阴不仅孕育了优秀青年演奏家,更让二胡艺术深入大众,连业余学琴的孩子也技艺出色,这与中央音乐学院以音乐教育服务人民、开拓民乐天地的期待高度契合。
作曲家唐建平回忆《心之弦》创作缘起与灵感,强调刘天华音乐的精神指引让旋律“飘然而至”。全曲从静谧深情到光明奋进,既是对刘天华短暂生命的追溯,也是对其艺术理想的弘扬。刘育熙代表刘氏家族感谢江阴市政府与中央音乐学院,让刘天华获得隆重纪念。他敬佩二伯父忠于艺术、热爱文化、开拓创新、倡导教育的理念与情怀,认为正是这份使命担当,使其肩负国乐改进重任,为民族器乐现代化开辟道路,呼吁后学感恩前辈、继往开来。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岳峰教授提出,实现刘天华的民族音乐愿景需深挖中国音乐文化基因,赞赏中央音乐学院与江阴共建传承基地,强调坚守特色与传统对地方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无锡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孙鹏肯定了《心之弦》的当代价值,认可专业乐团与业余社团共促地方音乐繁荣的作用。江阴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赵志坚从守护地方音乐语言角度,强调民族艺术院团需保持地域本真性以推进特色文化对外传播。江阴音乐厅总经理聂挺展示2025年音乐季构想,计划联动“天华民族乐团”打造驻厅品牌,塑造城市文化新标识。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代表刘小龙、闫国威、李陆源、林陈颉顽也分享了参与纪念活动的艺术收获与心得。
座谈会最后,于红梅教授指出,刘天华将民族音乐引入高等学府,开创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新纪元,他“为民族而艺术”,以国乐改进唤醒民族文化自尊自强;“为国家而艺术”,力图向世界传播民族音乐。如今,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巴德学院合作设立中国民族乐器表演专业学位,培养人才走向世界顶尖舞台,印证了民族音乐从民间走向世界的历程。
于红梅以“真”字概括刘天华的音乐与精神——为人真诚,创艺纯粹。这让人想起那尊汉白玉雕像:通体洁白象征纯洁高尚,他以真挚目光凝视远方,予人温暖与光明。刘天华的信念与行动早已昭示,国乐的前途绝非“一线之光”,必将在当代音乐人的共同努力中异彩纷呈、光芒万丈,向着未来阔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