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至24日,“乐脉赓续韵传华风——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在哈尔滨音乐学院举行。活动包含四场音乐会、四场专题讲座、两场公开课与两场学术研讨会,从“刘天华道路”研究、民族器乐流派、教学与人才培养、新作展示及民族器乐与交响乐对话等多维度展开探讨。活动既回顾刘天华的历史功绩,也围绕“刘天华道路”展开讨论,旨在传承民族音乐精髓,探索教育路径,谱写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新篇章。
一、缅怀先贤,确立“刘天华道路”的时代意义
系列活动中,专家们结合刘天华的成长与艺术实践,从历史维度、个人努力、目标方向等方面探讨“刘天华道路”。植根时代、立志“国乐改进”的文化选择,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民族器乐现代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路径,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从文化语境与历史维度,清末民初“西乐东渐”冲击下,刘天华深植民族音乐滋养,又系统学习西洋音乐,以“中西调和”为策略,为民族音乐找到扎根本土又面向未来的道路。
个人努力层面,刘天华以“问题导向”与“文化融合”推动民族音乐创造性转化:借鉴小提琴技巧拓展二胡表现力,编写练习曲构建系统化训练体系,使其进入高等教育;创作兼具传统意境与时代精神的作品,证明文化传承需“守正创新”。
目标方向上,刘天华以“改进国乐”为毕生目标,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将民族器乐从“民间技艺”提升为“专业艺术”,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刘天华的价值不仅在传世之作,更在于证明民族文化复兴需扎根传统、拥抱世界、具备专业能力。他作为“探路者”“行动者”“引领者”所体现的“立足本土、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精神,仍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参照。
二、学术深耕:挖掘理论研究与教育创新的当代启示
(一)聚焦“刘天华道路”的当代启示
活动首日的名家论坛由胡志平、修海林、方立平三位专家主讲,宋飞院长主持,以“刘天华道路”的当代启示开启思想碰撞。胡志平解读其“继承、借鉴与创新”核心,修海林阐释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方立平强调其“破局精神”。宋飞总结指出,刘天华开辟的道路经百年实践验证,其理想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
名家对话会:刘天华电影、音乐剧分享,主讲:宋飞、陈军
6月22日,张磊、王云飞、白浩钰三位作曲家以“民乐创作发展之我见”对话,结合自身经历与刘天华实践,探讨民乐创作的启示、现状与未来。
6月23日,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题讲座,从三大板块解析民族器乐实践逻辑,倡导坚守传统中创新。
6月24日,宋飞与陈军对话,分享刘天华题材电影与音乐剧:音乐剧以二胡融合五幕故事展现其为国乐奋斗历程;电影以章回式叙事勾勒其一生,凸显对民族音乐的坚守与革新。
(二)传承脉络与艺术风格的生动呈现
6月21日下午,朱昌耀、宋飞两位教授分别主讲二胡公开课,展现二胡艺术多元风貌。
朱昌耀教授以《江南春色》等曲目为例,解析江南二胡风格与技巧,演示泛音、揉弦等技法,让师生体会地域文化滋养及“形神兼备”的传承要义。宋飞教授以《月夜》等刘天华经典为例,强调传承需守民族根基,结合其艺术思想解析作品人文内涵与技巧,探索传统曲目的当代演绎,让经典“活”在当下。
(三)多维视角探讨民族器乐发展
6月22日下午,首场研讨会围绕“刘天华道路”的开拓实践与传承发展展开,三十多位校内外专家参会,会议由王岩教授主持。专家们肯定“刘天华道路”是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其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呼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普及,推动民族音乐走向更广阔舞台。
6月23日下午,第二场研讨会以“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为主题,宋飞教授主持,10位嘉宾参与,围绕人才培养、教学与创新融合等议题深入探讨,为民族器乐人才培养探寻更有效的方向。
三、赓续实践:传承经典与创作新章的艺术展演
(一)新生代力量的崭新表达
6月21日晚,弓弦新韵——二胡新人新作音乐会由宋飞教授导聆,展现青年民乐力量。十余首新作涵盖地域风情、现代情感等主题,其中,《飞花点翠》(瀛洲古调刘天华整理改编)是由导师宋飞和张咏音在博士课题《“刘天华道路”研究》过程中移植的一首琵琶作品,运用八度定弦演奏,借鉴了琵琶左手“推、拉、吟、揉、打”的演奏技巧,配合右手富于变化的运弓技巧,既展现出琵琶音乐语言的独特韵味风格,又增添了二胡悠扬深邃的意蕴;音乐剧《刘天华》选段《轻揉慢捻了一百年》以演唱和二胡重奏形式呈现,通过张咏音的演唱、演奏,和二胡黄晓晴与钢琴伴奏原丁配合默契,抒发赞颂了刘天华先生开辟的事业及其精神的百年传承,传达后辈对天华先生的景仰之情。
(二)中西合璧的艺术呈现
6月22日晚,国乐华章——哈尔滨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室内乐等形式,展现学院民族音乐教学与表演成果,致敬刘天华“改进国乐”精神,彰显民族音乐传承活力。
音乐会最大的亮点是下半场围绕“致敬宗师,中西对话”,指挥家刘沙执棒多乐团演绎邹野的《聆听刘天华》。作品以民族乐队与西洋管弦乐队构建对话,融合刘天华经典作品精髓与西洋交响结构,诠释其“改进国乐”精神,实现对大师精神的创新传承。
(三)地域音乐特色的和鸣交辉
6月23日的交流与展演音乐会,由10所音乐院校室内乐团带来10组特色组合与精品佳作,展现民乐传承创新活力:西安音乐学院《归响》以利落节奏开场;四川音乐学院《民歌印象》选段尽显民歌韵味;中央音乐学院用笙演绎《打虎上山》出新声;浙江音乐学院古筝重奏《绿·风之歌》传递自然诗意;武汉音乐学院多声部器乐重现《赤壁》雄浑。天津音乐学院《丰收道情》渲染丰收欢腾;星海音乐学院《广东音乐集锦》传递岭南雅韵;沈阳音乐学院《打令》融合特色乐器对话民俗与现代;中国音乐学院《夏》以创新技法勾勒夏日意趣。最后,哈尔滨音乐学院金韵吹打乐团以《功夫》震撼收尾。
(四)刘天华经典的名家传承
6月24日,华风琴韵——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名家名曲音乐会是系列活动压轴音乐会,集中展演刘天华经典作品及传承者曲目。宋飞教授的二胡独奏《天籁华吟》是作曲家关乃忠择选了天华先生的作品《良宵》《光明行》《病中吟》和《虚籁》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宋飞教授以其深厚的技艺在激情潇洒的演奏中震撼全场。艺术家们还演绎了《病中吟》《光明行》等经典及改编新作,既保留原作精髓,又融入当代理解与手法,展现刘天华作品的跨时代魅力与民族器乐的多元发展。
国乐华章——哈尔滨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
“哈音”青年民族乐团、中俄交响乐团联袂北京民族乐团演绎乐队协奏曲《聆听刘天华》,作曲:邹野,指挥:刘沙
四、总结与展望
(一)学术价值:深入探究“刘天华道路”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启示
系列研讨会围绕“刘天华道路”的开拓实践、传承创新而展开,专家们从多角度、多学科深度剖析了刘天华在民族器乐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开创性理念。刘天华以其文化自觉和创新精神,超越了时代局限,成功实现了民族音乐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为中国民族器乐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这一理念不仅是过去百年民族音乐发展的理论基石,更成为当下和未来民族音乐创新实践的导航标。通过系统化研究和理论建设,推动民族音乐学科建设和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提升,为新时代文化自觉注入强大动力。专家们一致认为,“刘天华道路”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自觉和创新的范式。它告诉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而应该在坚守文化根基的同时,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丰富和发展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在当代语境下,“刘天华道路”的当代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族音乐的文化根基;二是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三是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民族音乐的新形式、新内容和新表达;四是服务社会,推动民族音乐的普及和推广,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艺术成果:经典与创新交相辉映
系列音乐会集中展现了二胡、琵琶等民族器乐的经典曲目与新创作品交相辉映的繁荣景象。由宋飞教授领衔演奏的《天籁华吟》,以及“弓弦新韵”新人新作音乐会,展现了民族器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哈尔滨音乐学院原创的地域文化音乐作品如《熬鲁古雅》《鹤鸣于野》,不仅传达了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民族音乐服务地方文化振兴、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形式和中西合璧的跨文化合作,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又赋予了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体现了“刘天华道路”在当代的创新实践。
(三)未来展望:传承创新双轮驱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宋飞院长指出,学院将秉承“刘天华道路”的精神,继续深化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民族器乐艺术在更宽广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在未来发展中,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深化“刘天华道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好作品,推动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促进民族音乐与地方文化、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三是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提高民族音乐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和发展;五是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民族音乐人才,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乐脉赓续韵传华风——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不仅是对刘天华先生的深情缅怀,更是对“刘天华道路”当代价值的高扬和探讨。整场活动中,刘天华的侄子刘育熙教授全程参与活动,对活动的主题立意、形式创新及学术研讨等环节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推动新时代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寄予厚望。众多与会者皆深切体会到,"刘天华道路”,是一条由刘天华开拓实践,引领后人赓续、传承,发扬光大,并被近百年的实践所充分验证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民族器乐发展道路。
齐道喜 哈尔滨音乐学院副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4级博士研究生
董一舟 哈尔滨音乐学院讲师,哈尔滨音乐学院
2023级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