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籍华裔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又回到家了。这对杭州的筝友来说,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2006年岁末上午,在西湖饭店一间不大的会客厅,终于见到了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她朴素的衣着、慈蔼的音容笑貌以及利落简洁的谈吐,给在座的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来见面会的多半是古筝爱好者与演奏人员,有一些是正在学筝的学生在年轻教师的陪同下一起来的。筝友们无论年龄大小,在古筝技艺交流方面真所谓激情澎湃,都热情地弹奏自己最拿手的乐曲来为见面会助兴,并且交流切磋,场面好不热闹。王昌元老师一直是笔者很敬重的古筝艺术界的人物,能够参与这次见面会真的是笔者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老师王昌元为大家倾情演奏了浙江筝派的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并对古筝乐曲演奏的传统性做出自己的理解和阐述,并反思了当前古筝艺术教育与发展上的一些问题,这给在座的筝友们不少震撼与启发。
首先她认为现代古筝的演奏存在弊端,比如对于传统乐曲的演奏,很多人并不深谙传统。在古筝乐谱方面,每个人都进行了所谓全新的演绎,从而造成了真正“传统”味儿的丧失;在演奏技法方面,演奏者不再讲究传统的演奏技巧,而是为了方便自己的演奏来随便改动技法,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演奏方法是错的,而是对于曲子的理解有问题。曲子人人都能学会弹奏技艺,而且可以弹得更炫、更快,但如果不去很好地理解曲子要表达的内容,或者对于曲子的理解不正确,那弹出来的音乐就是不对的,从而给传统的筝派绝学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她以《渔舟唱晚》这首曲子为例阐述了她的理解。《渔舟唱晚》是河南筝派也是中国古筝最具有影响力的乐曲。但是现代的演奏者并不谙于河南的传统演奏技法和技巧,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弹奏、演绎,从而使得传统乐曲的传统味儿大大丧失。比如在右手食指连抹的那几小节,在正宗的河南派中只在弦的中部位置演奏一遍即可,而并非在不同的弦位演奏两遍。有些老师虽然认为这样演奏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演奏风格,或说是一种创新的体现,但这实际上是古筝艺术当前发展的一大弊病。我们对于传统的继承,并不仅仅是单指乐曲旋律方面的继承,还包括演奏风格、演奏技法、乐曲的曲谱等多方面的继承,应该讲求真传。
其次她认为当前古筝的教育也存在着问题。因为演奏家方式的问题,每个人形成自己的演奏模式后,再把这种演奏模式传教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们也就形成了另一种固定的偏离传统的演奏方式,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传统的演奏方式就不存在了。另外如今社会的发展,学习教材与教学碟片的发行也非常容易,有一定能力的人就可以出书出碟,而出书出碟的人往往把自己个人的东西带进书(碟)中,对曲谱及演奏方式都进行了修改,这样购买书(碟)的人便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学习传统乐曲了。古筝能够流传至今,而且被视为一种古老的演奏乐器,它的精髓正体现在传统曲子之上,如果只注意表面弹奏的技巧,忽略它一些本质的教育,那学生便学不到精髓,甚至有可能走歪路,形成错误的观念。这种影响后果是很严重的。老师的见解及其在传统筝曲上的严谨得到了在座各位筝友的一致赞同。
王老师对当前古筝艺术的发展,还提出了其他一些不利于古筝艺术发展的问题。比如对于原创曲目的态度问题,她认为作为原创曲目,演奏曲谱甚至是演奏方式是不容许改动的。在这里,她以其创作的经典名曲《战台风》为例,给大家做了一番讲解。比如在演奏台风来临这一段(右手的上下刮奏)时,她讲到了当前一些演奏家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力度从弱到强,声效从小到大。事实上这是认识的肤浅所致。在她认为,《战台风》主要突出的是一个“战”字,在演奏的时候,一开始就是紧张激烈的,在台风袭来的时候,我们的音乐的感觉就应该体现出“战”,而不是当前所普遍存在的演奏力度从弱渐强、声音效果从小到大的普通处理方式。还有一个就是当今的演奏家为了突出台风的暴戾,而过于强调左手在筝码左半边弦位的刮奏,从而也影响了听觉上的感觉。《战台风》是大师在1965年20岁时创作和首演的,蜚声四海,经久不衰,对中国民乐的开拓创新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首乐曲的创作是作者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的生活而创作的,其中积淀的是作者的对于码头工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由此演奏者在演绎时应该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乐曲真正所寄寓的内涵,而不能只强调形式,陷入炫技的泥淖。
见面会中,笔者问到了浙江筝派作为“后起之秀”究竟秀在哪里。王老师认为浙江筝派之所以成为“后起之秀”,表现有三:第一,就是古筝这件乐器自身的改革。在上个世纪,其父王巽之先生把传统的筝进行改革,从而研制出了现在我们所通用的21弦S型古筝,把原来的丝弦改革成为钢丝弦,并把古筝的音域拓宽,从而实现了古筝表现力的提升;第二,就是在筝曲与演奏技法上的发展。浙江筝派的双手弹奏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普遍存在,演奏家在传统“快四点”等技法上,发展了扫摇、扣摇等现代指法,并且把左手加进来,从而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双手弹奏的乐曲,从而以丰富的音乐织体与华丽的乐调在筝界见称。根据古曲整理而来的《将军令》、《月儿高》等都表现出浙江筝派特有的技法与魅力,根据琵琶古曲而来的《海青拿天鹅》更是一首难得的七声音阶的作品。这在当时的国乐界也是难得的好作品。第三个就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经过浙江筝派宗师王巽之先生的苦心孤诣地努力,培养了一大批浙派古筝艺术人才,包括项斯华、范上娥等当今著名的演奏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浙派古筝乐曲,编写了第一部古筝艺术教材,从而对全国的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见面会中,王昌元回忆起她的父亲王巽之。谈到他们在研习古筝乐曲时的那种父女之间的默契。比如老师父亲生前喜欢唱戏曲,以及对王老师的严谨教导;在学习期间,她协助父亲拟订筝曲《林冲夜奔》的指法;王巽之先生生前对浙派古筝艺术的发展而敢于创新和追求的精神以及受文革影响最后死于监狱等等。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感动着在座的每一位古筝爱好者。
这位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著名古筝演奏家之一的她,为了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可以说付出了毕生精力。王昌元于1984年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教授古筝演奏,后在美国定居。在旅居美国的二十几年间,她做的事情可以说只有一件——在海外推广中国古筝艺术。她希望通过自己成立的“纽约海外中乐团”与“王昌元筝艺术中心”以及自身的努力,让海外人了解古筝,进而认识中国的民族音乐。她的演奏打动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心灵,并且收了很多喜欢中国古筝艺术的外国学生,从而为中国民族音乐筝艺术的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见面会,真的让自己开阔了视野,也壮大了自己为民乐发展而努力的信心。今年的四月份,王昌元将会发起一场浙江筝派演奏的大型活动,我们将拭目以待浙派古筝艺术的这次辉煌展示。
美籍华裔古筝演奏家王昌元主要艺术事迹:
1962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初露锋芒,首次启用双筝演奏《海青拿天鹅》。
1965年,创作并首演古筝独奏曲《战台风》。
1976年,应当时中国文化部邀请,创作《琵琶行》一曲(根据白居易长诗《琵琶行》而来)。
1984年,赴美国肯特大学研究世界音乐并教授古筝演奏,后定居美国。成立了“纽约海外中乐团”与“王昌元等艺术中心”,传播民族音乐艺术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