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台风》是由王昌元在1964年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此曲作为筝曲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本文对此从时代的背景和艺术表现角度出发来讨论曲目的特色,并选取由王昌元演奏的版本与王中山、林玲改编演奏的版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战台风;王昌元;王中山;林玲
古筝曲《战台风》,原名本为《抢险》,是浙派筝家王巽之之女王昌元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赴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有感于码头工人在台风肆虐情况下奋力与其抗争而创作的。王昌元虽为浙派筝家王巽之之女,在上海音乐学院及附中就学期间也师从于潮州筝家郭鹰先生,这使她在浙派筝的基础上很好地吸收了潮州筝的演奏技巧。
一、古筝曲《战台风》
《战台风》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基础条件:一是王昌元演奏技术与审美的主体性认识:二是王巽之对筝的改革,增强音乐表现力的物质保证。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王昌元与王巽之的学生一起协助父亲整理浙派筝传统曲目,尤其是王昌元主要参与的具有高难度的《海青拿天鹅》和《林冲夜奔》两首曲目,将其记谱仅仅是工作的一小部分,作为开创性的工作,重要的是要订正指法,一音一句,一边弹奏、一边琢磨,同时与父亲商议。正是这两首曲目的整理工作,使王昌元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了浙派筝的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这两首曲目与一般浙派筝曲轻快、明朗、绮丽、幽雅的风格差异较大,其在王巽之演奏技法改革的基础上更具有强烈的冲突性、音乐形象的鲜明性和音乐情绪的激烈性,耳濡目染之下,加之当时即将到来的“文革”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气氛,为《战台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演奏技法基础和歌唱劳动人民的、刚硬激烈的音乐审美的主体性认识。
另一方面,王巽之对于传统杭筝的形制改革也为《战台风》的音乐形象表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王巽之家学渊源,文化素质较高,解放前曾在国民党财政部工作,从书记官逐步升任国库署副署长,而后在长江企业公司和国华银行任职,1945年与他人一起创立华光国乐会,1956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任古筝教师,“王巽之先生从建国前的业余演奏者转为建国后的高校教师,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社会身份转型”[1]。正如著名的音乐学家陈应时教授对于王巽之先生的评价:王巽之先生是我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就读时同系的老师,他亲授的一批古筝学生大都是我同系的同学。那时的王先生精力充沛,他在系里不时会爆发出一些惊人之举,如和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改革古筝的形制,扩大其共鸣箱,把古筝由原来的16弦增至21弦;又和我院乐器工厂的师傅合作,制成了由尼龙、生丝、钢丝三种材料合成的改良筝弦;还创立“摇指”等新的古筝演奏技法,改编创作了一大批筝曲,其中包括他和陆修裳先生合作的《林冲夜奔》以及其女儿王昌元在他的指导下创作的《战台风》,等等[2]。
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传统的杭筝在音域、音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音色变化的张力明显加大,尤其是弦数的增加不仅客观上扩大了音域,同时在形制上使古筝的面板变宽,弧度变缓,共鸣腔增大,使之音量增大,便于演奏,琴弦的改革使音色有了多层次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使古筝更具有音乐表现力,这不仅为王昌元创作《战台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其中强烈的冲突提供了表现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发展。
在此之下,1964年王昌元创作的《抢险》一扫传统筝曲与“描写时代”“歌唱劳动人民”不符的现状,紧紧地联系社会的变化,加之曲目由被动的《抢险》变为“人定胜天”的具有主动性的《战台风》,在1965年公演后,立即受到人民的欢迎,成为筝曲创作中的经典。
二、《战台风》的三个版本
1.王昌元版
古筝演奏家王昌元是浙派筝传人王巽之之女,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幼时随父学习古筝,同时也师从潮州筝派古筝演奏家郭鹰先生。1969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等专业团体担任古筝独奏演奏员,演奏了大量传统古筝作品和创作作品,在此期间,赴美国进行古筝教学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
王昌元的演奏音色淳美、气魄雄浑、韵味浓郁、意境深远。她不仅在艺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擅长创作,《战台风》就是其在1964年创作而成并首演的作品。此曲极大地拓展了筝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是古筝发展道路的一大转折点。
王昌元演奏的《战台风》气势雄伟、磅礴壮观。在演奏时大量运用劈托技巧,增加了乐曲的颗粒感。大量运用颤音,使乐曲在表现力上大大加强。
2.王中山版
王中山,筝演奏家,河南南阳人。自幼学习古筝,曾得到数十位民间筝家的指导,有着深厚的河南筝曲基础。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师从赵曼琴先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赵氏所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1986年,在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演奏了一首全新的高难度技巧的《打虎上山》,从此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注目。198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筝教育家李婉芬副教授。
王中山演奏的《战台风》特点鲜明,大量运用快速指序、点弹、多指摇、扫摇等高难度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欣赏性。慢板部分运用河南筝派演奏方法,具有浓郁的河南筝派特点。
3.林玲版
林玲,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早年师从潮州古筝名家杨秀明,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师从曹正、邱大成、李婉芬教授。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免试的古筝研究生。被香港《文汇报》等知名媒体誉为“中国当代首屈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同时,在潮州筝派的发展和研究上也颇有成就。
林玲演奏的《战台风》具有浓郁的潮州筝派的特点,在按音和颤音的处理上与别的演奏版本有很大的不同。林玲的演奏富有灵感,细腻高雅,完美的技术和激动人心的音乐,令人难忘。
三、各版本比较分析
筝曲《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音乐形象鲜明,快速段落紧张激烈,慢板段落优雅抒情。本曲总共分为5个段落,曲子的一开始便是快速、欢快的节奏,运用大量的大撮、和弦,生动地再现了码头的繁忙景象;紧接着,运用大量的、自由的刮揍,由慢变快,由强变弱,由少变多,表现了台风阵阵袭来,威胁码头工人和货物的安全;然后再接下来的一段,也是本曲最重要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点弹、扫弦加刮揍、摇指加泛音等高难度的技巧,同时,节奏更加密集,音域也更加广泛,主题不断叠加出现,生动地表现了工人与台风搏斗的紧张气氛,体现了码头工人英勇无畏,誓死保卫货物安全的英勇精神;然后,运用大量的摇指、和弦、轻柔的刮揍,表达了台风过后码头风和日丽的景象;最后,本曲主题再现,与首段相呼应,但气氛比首段更为热烈、紧张,工人又投入繁忙的劳动之中。
1.演奏时间统计
王昌元演奏的《战台风》总时长为5'05″,各段演奏时长分别为:开头第一段0'34″,自由第二段0'29″,快板第三段2'0″,慢板第四段1'23″,情景再现第五段0'39″。
王中山演奏的《战台风》总时长为4'55″,各段演奏时长分别为;开头第一段0'38″,自由第二段0'29″,快板第三段1'53″,慢板第四段1'12″,情景再现第五段0'33″。
林玲演奏的《战台风》总时长为4'51″,各段演奏时长分别为:开头第一段0'34″,自由第二段0'32″,快板第三段1'43″,慢板第四段1'56″,情景再现第五段0'46″。
列简表如下:
通过对各个版本的各段落演奏时长的统计和对比发现,王昌元的演奏版本时长最长,其在演奏时运用大量的劈托技巧,使乐曲的颗粒感加强,音乐更富有流动性,使音乐主题更加鲜明。王中山的演奏版本时长主要集中在快板,利用快速指序等高难度技巧,使快板的旋律更加鲜明。同时,加大了音域范围,并在快板部分体现出演奏技巧和水平。林玲的演奏版本时长主要集中在慢板部分,在对慢板的情感表达方面显得更加细腻、柔和,曲调更加优雅,旋律更为动听。
2.演奏家的背景差异对演奏风格的影响
王昌元演奏的《战台风》版本有着浓郁的浙派风格。浙江筝派是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及传统古曲演变而来。在演奏风格上,浙江筝派文曲古朴细腻,武曲情绪奔腾。王昌元因受其父亲浙派演奏的影响,在本曲的演奏中有着鲜明的特点。王昌元在演奏中大量使用劈托代替摇指,运用此演奏技巧,使音色颗粒感加强;同时,此曲中运用了双手快速交替弹奏“快四点”指法和右手中指扫弦配以双手“快四点”指法,此演奏技法使奏出的旋律线条更具起伏,松紧有序,细腻流畅,层层推进,把码头工人与台风搏斗的激烈场面上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此后,“四点”技法在长期实践中得到提高,成为浙江筝派最为显著的特征。
王中山演奏的《战台风》版本具有河南筝派的特点。河南筝是河南戏曲的一种,主要来源于“河南大调曲子”。在演奏风格上,河南筝派以浑厚纯朴见长,明朗粗犷,泼辣高亢,富有地方韵味。从上述描述得知,王中山一直深受赵曼琴先生的影响,并请教于多位民间筝家指导,所以,在演奏风格上,王中山具有鲜明的河南筝派特征。在其演奏的《战台风》中,将河南筝派的特点运用到极致,在快板部分,运用河南筝派的大跨度扫弦和滑颤音,同时加以快速指序的高难度演奏,提高了曲子的流畅度,将码头工人与台风抗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慢板部分,运用小颤音、大颤音、游摇和滑颤,使慢板具有浓郁的河南筝派朴实纯正的中州韵味,雄浑豪放。
林玲演奏的《战台风》版本则有着潮州筝派的特点。潮州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在潮州筝曲中,最重要的为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到了非常绝妙的地步。通过左手按滑音可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与别的筝派有着很大的不同,潮州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微妙而独具一格。因其师从于潮筝派演奏家杨秀明,在其演奏的版本中,可以听到在左手按音方面与另外两个版本的极大不同,尤其体现在慢板的按音、滑音、颤音处理上,细腻、柔和却不失优雅,在大篇幅的激烈段后给人一种清新舒适之感。在描写台风的段落,刮揍由慢变快、由强变弱的处理中,也与另外两个版本不同,体现了潮州筝派的细腻之处。
结论
从三个版本《战台风》演奏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昌元的演奏版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音乐的颗粒感非常强,具有浙江筝派的典型特征。运用传统的演奏技巧,使旋律更加生动。王中山的演奏版本具有很强的线条感,整首曲子非常流畅,在演奏中具有浓郁的河南筝派的特点。同时,加以现代对传统指法的改良,使其在演奏技巧上更加科学、快速和准确。林玲的演奏版细腻柔美,在慢板的表现上给人一种舒适之感,运用高难度的按音、颤音、滑音,体现了潮州筝派的演奏特点,给人一种新鲜之感。
[参考文献]
[1]徐子晶.从筝乐功能的变迁看古筝在上海的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16.
[2]陈应时.《浙派古筝》序一[A].盛秧:浙派古筝[C].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3.
[3]和笠.古筝曲《战台风》的音乐意境及美学思想解析[J].
音乐天地,2009(05).
[4]刘燕.管见中国古筝发展之轨迹[J].中国音乐,2003(04).
[5]韩建勇,张文娟.王昌元筝友见面会纪实[J].乐器,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