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谈笙文曲的六个艺术特征
冯海云 华音网 2022-11-28

各位老师同学、同行及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冯海云。

首先感谢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笙艺术周”组委会的邀请,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盛会了,很荣幸!再次对艺术周组委会的邀请,表示由衷的感谢!也衷心预祝此次盛会取得圆满成功!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笙文曲的几个艺术特征。

先说一下笙文曲的起源吧。

笙文曲自2006年创立。至今已经有16年了,这些年,我虽然身在海外却一直坚持为笙写作,并不断将笙文曲的新作品融入到教学和艺术实践中。

随着新作的不断释放,也常常收到人们的反馈,无论在专业内、还是在普通知识群体中,这些笙文曲作品取得了广泛的好评!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笙文曲的方方面面,希望大家能对笙文曲多一些了解。

一、关于”笙文曲“的命名及艺术特征

笙文曲的概念启发自琵琶文曲。

琵琶文曲的特点是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来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和意境。代表曲目有《浔阳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等。

那么,笙文曲在格调上与琵琶文曲也极为相似。笙文曲常以舒缓的旋律,多声部的表现方式,以抒情性和写意性见长。这就是笙文曲最初命名的理由。

事实上,笙文曲在乐曲的框架和多声部的表现形式上要复杂得多,笙文曲的艺术特点大致为两方面:

1、抒情性:通过多声部的表现方式着力于内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达;

2、写意性:就是用色彩性极强的“唐合音”,展现乐曲深邃的意境和品味。

笙文曲的艺术表现多种多样。

有的偏重于景色的描绘的如《江南柳》、《疏影》;有的以人物内心感情表达为主的,如《江南燕》《二泉映月》;也有既写景也写人内心感受与情景交融的《隔溪梅令》《长亭怨》《杏花天影》《阳关三叠》等。

笙文曲缓慢、悠扬,擅于刻画和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回归文人音乐殿堂是笙文曲的目标

笙历史悠久,古代地位崇高,笙师掌管相关音乐教育。

据《吕氏春秋·贵因》记载:“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由此可以联想作为文人的墨子吹笙鼓簧、高朋满座的场景。

但数千年后笙却没落了。幸运的是49年后传统笙才有了大发展。从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的繁荣期,涌现了一批经典之作。那个时期的传统笙作品呐多以民俗文化为主。

到了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文明程度已大大提高,并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大众对传统笙作品的内涵、品味、格调及多样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笙文曲应运而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对现有传统笙曲目的扩充,是笙音乐向多样化发展的结果!笙文曲的创立,目的清晰:在创作方法、作品的内涵、音乐的格调等方面力求跟上时代的脚步,并试图找回我们失去已久的、唐宋以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路径,寄希望于传统笙音乐再次回归文人音乐的殿堂。

三、笙文曲创作以唐宋诗词为文学脚本

笙文曲以唐宋诗词为文学脚本,极大地开阔了创作视野。传统笙的音色纯净、清亮,与宋词的美学品味和所要刻画的意境也极为相符。

笙文曲在写作技术上,借助诗词丰富的想像力,将笙纯净、清新的音色和多声性的音乐格式兼容并蓄。在作品结构上特别注重它的深细缜密性,旋律温柔流畅性。乐曲的构思以含蓄、隐约为主、突出了笙柔婉、纯净的音色表现。

唐诗宋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艺术瑰宝。笙文曲的创作以唐宋文学为文化的根,力求作品与古典文化在精神上相通并产生共鸣、在词意上同呼吸、共血脉,发出新时代的“传统”之笙音。

四、笙文曲以复调对位为主是对笙潜能的深度开发

笙演奏复调的潜力非常大,这是由这件乐器本身构造所决定的。

传统笙由于音位排列的不规则性,演奏复调作品相对比较困难。

而同样是和声性乐器的钢琴、手风琴等由于音位排列有序,所以演奏高难度复调作品呢就容易多了。

我们学习借鉴西方复调对位的写作技术,就是为了能够有能力拓展笙的潜能!在笙文曲全新的框架下,演奏技术难度加深了,作品的视野和内涵也凸显出了深度。

传统笙潜在的复调能力因笙文曲而得以极大的发挥和运用,艺术效果令人惊艳!

在此,我呼吁全国艺术院校应该向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把笙复调教学纳入教学大纲,提高学生演奏复调的能力刻不容缓!不因循守旧,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五、笙文曲与“唐合音”:

八、五、四度传统和音是笙千百年来常用的和声结构。

“唐合音”是我解构了日本笙“合竹”后创造的新名词。

那时,为了有助于笙文曲创作,而潜心研究学习日本唐传笙的“合竹”组合规律,经过数年研究,终于取得了需要的结果。

我将解构后的“唐合音”作为笙文曲的基本和声框架,并使用在了所有笙文曲作品里。唐合音的音响既有个性、又具有戏剧性,其色彩性很强,容易塑造,比较适合笙文曲的需求,并随着唐宋诗词的丰富的想像力而展现其变化万千的音乐魅力。

需要指出,在笙文曲系列作品中尽量避免使用三度结构的功能和声以及声部间进行的逻辑,也尽量避免其音响特征的出现。

关于“传统和音、合竹与唐合音”三者的相互关系,因时间有限就不展开说了。

六、关于“文曲笙”的命名

笙文曲使用的笙:是A调传统中音笙。为简单起见,通常称之为“文曲笙”。

两点需要说明:

1、笙文曲数量庞大。文曲笙可专曲专用,容易辨识,约定俗成;

2、文曲笙的名称依古人的习惯而为。

追溯历史,自古就有因各种原因而命名乐器的习惯。

比如:“凤笙”:是笙的形状像凤凰而命名;又如西安鼓乐的“梅管笙”“平调笙”等因为调性而命名;还有因区分音域高低而命名:“哨笙”指高音笙;“嗡笙”指低音笙等等,不一而足。此处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作为已经拥有作品约70余首的笙文曲系列来说,指定一种笙作为专属乐器,取名“文曲笙”是合乎情理的。

结语

上述谈了笙文曲的六个重要特征,我们可以清楚的得出以下结论。

艺术贵在创新!

笙文曲是传统笙音乐走向多样化的创举。从笙文曲诞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没有唐宋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不可能有今天笙文曲的一脉相承!笙文曲创作只有首先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汲取养分、进而在多方面齐头并进,这样才有可能把唐宋以来传统文化的血脉,继承、延续并发展下去,寄希望于笙文曲有朝一日能够回归文人音乐殿堂!

谢谢大家!


知识产权须知:本文刊登的所有内容均由冯海云教授授权。访问者可将本文内容用于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非盈利性用途。在合理使用文章内容时请务必标注文章作者与来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