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博士不是终点,而是证明唢呐学术深度的起点”——王展展唢呐博士毕业音乐会
谷宇飞 华音网 2025-06-30

6月26日晚,王展展唢呐博士毕业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举办。这场音乐会见证了首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唢呐)专业方向学术型博士的诞生,既是王展展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他近年来艺术探索的一次丰硕成果展示。

在导师石海彬教授的指导下,王展展以唢呐博士的专业视角,为这件乐器的艺术表现拓展了新的维度。音乐会曲目安排巧妙平衡了传统韵味与现代创新——既有《大笛绞》这类民间曲牌的学院化呈现,也有《山海・烛龙赋》这样的新创作品,清晰展现了唢呐从民俗乐器到学术研究对象的发展脉络。

开场曲《万里壮歌》中,作曲家王云飞以长征为背景,勾勒出史诗叙事与唢呐张力的碰撞。王展展通过苍劲的与复杂的节奏,将“悲伤与力量”具象化,再现“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此曲作为开场,既呼应长征精神的起点,也隐喻唢呐艺术在当代的开拓之路。

王展展介绍,其博士培养方案融合理论研究、作品创作、文化传播与教育传承的综合能力。其中,两年必修作曲课让他兼具演奏与创作思维,《心旅》便是这门课程的成果结晶。该曲作为王展展的自作曲,展现了演奏家视角下的作曲实验——突破唢呐传统旋律框架,以“唢呐倾诉、笙韵流淌、大鼓心动”模拟行者对话。他以演奏家对乐器的极致理解,创造出反唢呐刻板印象的“和煦”的音色,这种“能让人静下来倾听”的独特表达,被他本人比拟为“春和景明”,这也是只有深谙唢呐演奏技法的音乐家才可能作出的大胆尝试。

随后上演的《大笛绞》原是流传于苏鲁豫皖的民间曲牌,2013年由王展展整理改编并演奏,荣获文旅部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组合展演最高奖;2017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首部中国吹打乐剧场。独奏版本在保留“慢板龙”“快板龙”即兴特质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学院派编曲逻辑,印证了民间艺术经系统化提炼后同样能登上大雅之堂。谈及此作,王展展满怀自豪:“要是家乡的民间艺术家们听到音乐会上传来这熟悉的曲调,便实现了民间与学院的另一种交融。”

《山海・烛龙赋》则是王展展与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赵泽明博士合作的首演作品,将上古神话与先锋音乐融合。作品以《山海经》烛龙为灵感,其突破在于实现节奏创新与声响实验——通过“煞光”“遮天”等六个片段,用唢呐模拟神兽的嘶吼与神话的震撼。

《朝天歌》这部里程碑式的唢呐协奏曲,是王展展吹奏近十载的“成名作”,已被他演绎超百场。首次尝试这部作品时,他曾专程去陕北采风,沉浸感受何谓黄土地精神,而今岁月倏忽,此曲已成为唢呐现代创作的标杆。王展展感慨道:“如今再度演奏《朝天歌》,我感觉它的音符早已刻在了我的骨子里,并且常演常新。”

作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副主任,王展展7岁随外祖父习艺,9岁成为鼓吹班领奏,2021年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唢呐)专业博士,其身份的双重性“民间班头”与“学院派学者”正是当代唢呐艺术发展的缩影。多年博士求学阶段所学,也启迪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教学相长:一方面,带领学生研习民间曲牌,保留“吹人话、接地气”的质朴本质;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尝试演奏当代唢呐新作,探索先锋表达的可能性。

作为活跃于舞台的艺术家,他曾三次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获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等荣誉。追求传统与创新共生,始终是他绽放于舞台的艺术理念根基。在博士毕业音乐会举办之际,王展展坦言:“学院派不应割裂民间,而应包容滋养。若离开民间,学院派便成了无本之木。博士头衔不是终点,而是证明唢呐艺术具备学术深度的起点。”

正如王展展所言:“唢呐的音色既能野蛮如神兽嘶吼,也能细腻如心灵独白——关键在于如何用当代语言激活它的千年底蕴。”这场音乐会揭示了唢呐的双重可能性,它既是民间仪式音乐的主旋律,也是承载上古神话、革命史诗的艺术媒介。从民间艺术家到学院派唢呐博士,王展展的兼收并蓄的艺术轨迹印证了一个真理:唯有扎根传统,方能大胆创新;唯有包容多元,方能让唢呐这一古老乐器在当代焕发新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