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背景:
《龙船》原是一首由江南民间曲牌和民歌融汇发展而成,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的琵琶曲。由评弹艺人张步蟾之后裔张正秋先生传谱、整理。中国歌舞团田克俭先生撷取其中之精华,运用扬琴的丰富技法,于1980年将之改编成扬琴独奏曲。乐曲描绘江南人民在端午节时,竞赛龙船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情景。表现了江南人民温文尔雅的风土人情,赞美了南国山川秀美的景色。旋律优雅酣畅,清丽委婉,具有鲜明的南国特色。作品自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专业演奏者和广大观众的青睐。
《龙船》13段体,分别象征13条竞赛龙舟。改编后的扬琴曲“龙船”,既保留了原曲的特点风貌,又对乐曲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浓缩成了3条龙船),使之更为精练、集中。大胆吸收、借鉴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和锣鼓经典,音响效果更加逼真,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在人们面前交织展现出一幅幅秀美动人的画卷。
(二)技术表现:
《龙船》是一首徽、宫调式、民间四段体的乐曲。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子:1-9小节,象征锣鼓、号角的旋律,将人们带入节日的气氛中,
1、旋律与节奏特点:
自由进行的散板节奏由慢渐快,一串串由稀渐密的同位音束象征着阵阵锣鼓,扣人心弦;紧锣密鼓之后,响起富有号召力的号角声,悠长而致远。流畅而清淡的分解和弦描绘了江面上荡漾的微波。作者通过以上简练的笔法勾绘出龙舟竞赛的盛况。
2、主要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
这一段没有相对完整的旋律线条。主要是通过鼓声、号角声对人们在赛前欢庆情绪的渲染,烘托并奠定了全曲欢庆、挚热的气氛。演奏鼓声时,轮音在强力度下演奏应密集并均匀。在轮音与下一音上面,有连线、着重号强调这两个音的连续性,由慢到快并反复数次。
五声音阶琵音演奏,是对水波的描绘。在力度上,与鼓声和号角声要有对比。低音区琵音演奏应避免音色干瘦。琵音弹奏要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仿佛江水轻波流荡,涟漪重叠。在引子的演奏中,高昂的号角声、铿锵的锣鼓声和潺潺的流水声应在音色和音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段:引子后第1小节一94小节,分a、b两小段。主题旋律根据民间曲牌“花六板”改编,描写龙船启航和两岸人民的喜悦心情。
1、旋律与节奏特点:
“花六板”曲调和演奏风格优美秀雅,柔和清澈。在演奏上不要求粗犷红火,过刚过猛。要有刚柔相济、清雅含蓄的特色。
a段主题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动人。旋律发展手法很具特色,整个主题由五声调式发展而构成。旋律线是平稳的迂回波浪状,更增加了旋律的平和与柔美。
a段由7小节锣鼓节奏型引人,这种节奏型被称为“长流水”。“长流水”节奏型变化较为复杂:4/4.3/4、1/4交替出现,并具有重音在后的节奏特点。
第26小节后,织体、节奏和旋律线走向都有大幅度的变化。织体由单一声部变成二声部。单旋律演奏变为和声效果。在节奏上改用符点节奏,增加了旋律的弹性和动力。旋律线由迂回婉转变为明朗的悠扬线条。
第43小节后,乐曲出现了带变宫的旋律,并用模进、坐音和加花变奏等写法将旋律逐渐拉向高音区,最后将a段推向高潮。节奏由前面舒展的歌唱性节奏变化为脉动性的短促节奏。这段旋律由于变宫的出现,新鲜而意外,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一段如果还沿用前面的材料,并且用严格的五声调式继续发展旋律,那么乐曲便会索然无味。虽然仅仅增加一个变宫音,却使旋律变得潇洒而富有个性。这正是中国旋律艺术的奥妙所在。由于旋律的若干细微变化,使旋律在统一中包含着丰富的变化;在单纯中萦绕着无穷的韵味。
b段在节拍、节奏、旋律发展等方面都与a段形成对比。这段主要以各式节奏音型变化为主。节奏有2/4、3/4交替变化出现。节拍从a段密集的16分音符座音到b段音符的短促、简练。旋律从流畅委婉过渡到以节奏音型为主要动力。
2、主要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
第一段主要演奏技巧是“颤竹”、"才音”、“摘音”。其中“才音”和“摘音”是移植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模拟锣鼓的音响效果。
“颤竹”在这首乐曲里全部出现在弱音上,在演奏时尽量避免重音头颤竹效果。使之听起来轻巧灵活。“才音”.“摘音”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才”音模仿打击乐的“才”声。是反键与琴弦摩擦的特殊音响。“摘”音同琵琶的摘音演奏方法基本相同,要求声音清脆,节奏准确。有些学生在演奏这一技巧时,由于不熟练,造成摘音沉闷,不饱满,或演奏速度慢,从而影响了节奏韵律。
第一段音乐材料多,变化大。在音乐表现上强调对比性:力度对比,音色对比,情感对比。1-7小节主要是对锣鼓场面的描写。演奏时应棱角分明、音色饱满明亮。音符演奏强调颗粒性。a段主题旋律流畅,细腻委婉。在击弦点上,尽量避免靠近琴码.影响共鸣传导,在音色上柔和纯净,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歌唱性和抒情性。26小节后,由于织体改变,旋律色彩转向明朗。音色要配合乐曲发展,更轻盈、更有弹性。第一段力度变化幅度较大:从p到ff,演奏时要有强烈的力度对比,烘托赛场人头攒动的热烈气氛,才能刻画出江南人民细腻的情感,以及对欢腾场面的描绘。
第二段:第95小节一130小节,主题材料根据曲牌“湘江浪”加工、发展而来。表现龙舟挺进和群舟竞发的场面。
1、旋律与节奏特点:“湘江浪”的旋律是迂回反复、藕断丝连的江南音乐特色,乐句之间好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其曲调流畅而无阻滞,给人以舒畅感。第二段旋律都是围绕徽音展开,整个主题由核心(1一2小节)作五声音阶式自由模进和变化发展而构成。第二段节奏是由均匀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构成。旋律线再次以平稳的波浪状迂回,商音向上方四度徽音展开。并以徽音为座音发展旋律,与此同时.清角音以及清角音和商音构成的小三度旋律的反复出现,加之在座音衬托下低沉的主旋律,将赛场上人们屏住呼吸观看比赛的紧张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密集音符连奏中,3处八分音符左颤竹处理,仿佛紧张的赛场上一浪又一浪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使整个乐句分而不断,更增添了音乐的顿挫和情趣。
2、主要技巧和表现手法:第二段主要通过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线表现出人们紧张地期待胜利的心情,因此在音乐上要注重旋律的连贯性,音色柔和、沉稳,不强调突出的颗粒状。在密集音符演奏中,为了增加乐曲抒情性,要力求左、右手演奏速度平均,力度平均.旋律线方能更飘逸、更自由。第三段第131小节一180小节:主题旋律取材于民间小调“下盘棋”,再现节日助兴的人们引吭欢歌的场面。
1、旋律与节奏特点:
“下盘棋”结构对称,音乐情绪轻快,富有弹性。演奏的风格清新活泼和曲调上的加花装饰,给人以轻盈感。
第三段旋律由第二段的G调向它的属方向转调,音乐色彩更加明快。第三段主题是四句体乐段,每句句头都是小三度开始向上构成发展旋律,并大量使用衬音和加花技巧。
从153小节开始是主题加花变奏。旋律以密集的节奏加以装饰,在乐句长音上使用五声音阶琵音向上递进,使之富有动力和个性。变奏后是句尾重复,压缩乐句,最后结束在商音上,造成不稳定感,期待解决。第三段节奏具有跳动性质,以“后十六分”音型为主,节奏轻盈。变奏部分节奏平稳,以均匀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连奏为主要形式,中间穿插的锣鼓节奏,使乐曲动静相宜。
2、主要演奏技巧及表现手法:
第三段没有新技法出现,主要通过音色和情绪上的变化,表现歌舞船上的人们用轻歌曼舞来表达内心的喜悦。音乐情绪从第二段的紧张奋进到第三段的闲雅、洒脱,调式由G调转到D调,由徽调式向宫调式,旋律由迁回婉转到明快轻盈。这些变化都需要通过音色、速度、力度对比来体现。并通过对比表现江南人民含蓄、朴素、勤奋的性格,以及江南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特色。
第四段:第181小节一245小节,主题采用江南丝竹和具有民间锣鼓特点的旋律,充分运用扬琴竹法的多种技巧,更加富有表现力,将全曲推向高潮,表现你追我赶、奋力夺冠的竞赛场面。
1、旋律与节奏特点:
“慢起渐快”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节奏。既有较强的推动力,又非常潇洒自如,为第四段音乐进人高潮,作了铺垫。第四段以慢起渐快的宫、徽音为音乐动机,发展主题,并围绕变宫展开旋律,极大地增加了乐曲的紧张感。
旋律线由中到低,又由低到向高,最终到达高音区,将全曲推向高潮,音乐材料转变为密集的商音同音反复,并以此为座音,用宫音和清角音来润饰,然后紧缩材料,一句1小节,音阶模进至最高音,使全曲达到挚热的高潮。
锣鼓节奏音型再次出现,为了增加旋律的不稳定感,锣鼓音型与前面有所不同,节奏变成跨小节切分音型,为烘托全曲高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显得特别富于动力和奋进精神。
2、主要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慢起渐快”,俗称“刁板”。首先预定一个即将达到的速度,设计每个音的渐快速度,使音乐在进人正板时,有连贯性。“拨弦”一般出现在优美的旋律中,在这里出现在乐曲高潮部分,需要清脆、明亮的拨弦作为特殊音响,使音乐从不同方位流动穿插。
慢起渐快由于它的推动作用,预示着沸腾场面的即将来临。然而出乎意料,作者在进人第四段时,首先并不是极力渲染热闹的背景,而是乱中求静,用中等
力度,甚至弱到mp,这样反而大大加强了夺冠的紧张感。乐曲以递进的方式将力度变化由mp到ff。在商音同音反复的演奏中,实际上是锣鼓节奏型的变体,改变了一拍一个重音的传统规律,加强音乐的动力感和不稳定感。第四段的旋律在中、低、高音区的穿插进行,力度上的大幅度变化.节奏在音乐内部的重音转移,多种音色对比等几种因素交织穿插,使音乐变得生动活跃,富有立体感。
《龙船》材料特点:
1、采用绘声的模拟技巧“才”音和“摘”音描写龙船竞赛情景。
2、采用不同类型的锣鼓点作为各段衔接之纽带,再配以扬琴自身竹法贯穿全曲,融为一体。
3、常见的轮音、颤竹、两声部技巧表现乐曲特定意境的情趣。
《龙船》演奏要求:
1、锣鼓点要精确、清晰、音型分明,不可似是而非,把握住重音和节奏律动。
2、江南音乐的细腻韵味,刚柔相济的演奏风格以及力度的分寸感要把握得当。
3、乐曲的第四段演奏,要富于气势和动力。
乐曲高潮要有演奏气质和力度,配以相得益彰的表演神态与手势动作,做到神情兼备,听觉与视觉艺术的高度结合,使之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龙船》曲调基本以五声徽调式为基础。作品性格柔和、优美。主题则采用了“花云板”“湘江浪”和“下盘棋”等民间曲调。三种曲牌气质相近:遥相呼应,互相渗透,仿佛一具精美的框架将整幅音乐镶嵌起来。在第一段和第四段中分别运用了清角和变宫两个音,虽然出现很短暂,但却像“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样,给旋律增添了奇异的色彩,令人感到余味无穷。同时也给音乐带来几许新意。
《龙船》这首扬琴曲以它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清新淡雅的格调,在众多的扬琴乐曲中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尤其是以它田园诗般的意境,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是传统音乐改编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颇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奏家学习、研究和借鉴。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