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战阵》一-扬琴与乐队,可谓是一部将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容完美结合,可听性较强,音乐语言既不失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成功典范。作者在作品中精心设计的节奏,几乎涵盖了现今广为流传的现代民乐作品中常见的所有节奏组合模式,同时也映射出了当今作曲家在现行民乐创作中节奏使用方面的主要创作手法。
[关键词]战阵;节奏组合模式;现代民乐
众所周知,音乐表演艺术的进步与创新时时刻刻都与音乐的创作息息相关。作曲家在新作品中不断尝试着采用新的音乐风格、新的演奏技法及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这对演奏者来讲是必须应对的挑战;而演奏家们随着个人演奏技术的纯熟而创造出的新的演奏技法同时也是作曲家们创作的不竭源泉。
从《翻身歌》到《长城主题随想曲》《彝族舞曲》到《春秋》,可以看到作曲家们在风格性作品创作上的成熟;从《流浪者之歌》《引子与回旋》到《卡门主题随想曲》,可以看到作曲家们对西方音乐移植作品的不断尝试;从《海燕》《觅》到《圈》又可以看到作曲家们对新的演奏技法及音乐表达的成功探索。这些优秀的作品,不断丰富着我们的音乐视野,同时也推进了民族器乐演奏事业的日益蓬勃发展。
近年来,民族器乐作品中的佳作更是屡见不鲜,这其中,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战阵》一一扬琴与乐队,可谓是一部将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容完美结合,可听性较强,音乐语言既不失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成功典范。
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与战争相关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战争开始之前无比的沉寂与暗藏的杀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场景;战后的一片狼藉及伤兵动情地哭诉;而后的重新整装操练兵马;乡亲父老的含泪送行等等,这一个个场景似乎是历历在目,在作者的笔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每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背后,每一个形象的音乐内容背后都包含着作曲家在创作手法及具体技术上的精心设计,这部作品更是如此。作品中调性的游离;和声语言的细腻和谐;整体结构的合理安排;旋律的生动流畅,这些都足以看到作者把继承性的出新作为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细节巧妙构思。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作品中运用的各种繁杂而生动的节奏处理。作者在作品中精心设计的节奏,几乎涵盖了现今广为流传的现代民乐作品中常见的所有节奏组合模式,同时也映射出了当今作曲家在现行民乐创作中节奏使用方面的主要创作手法,这对表达特定的音乐内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演奏者来讲,其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无论是出于对诠释作品的需要,还是作为丰富演奏阅历、加强节奏训练的范本,我们都有必要对这部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一、8/8拍的运用
作品从进入主题到整个A段结束,大概有80小节的快板(不包括再现),一直使用的是8/8拍。由此可见,这一节拍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地位。8/8的节拍,通常应以复拍子的形式出现,这也是演奏者较为习惯性的一种理解,但在这里,这一节拍却是以混合拍子的形式出现,3+3+2的组合方式几乎始终在保持。在整个A段中,作者设计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对比性的主题,但无论旋律声部如何变化,其余声部的织体都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在重音位置上强调这一节拍的律动,使节拍的鲜明特点始终如一。
也许这正是表达音乐内容的需要,两个主题的音乐形象在这一节拍的大片段保持下刻画得十分鲜活,战马奔腾的激烈战斗场面似乎就浮现于我们眼前。试想,如果作品中没有如此使用这一节拍,也许整个作品都将黯然失色。
这样的节拍运用,在传统作品中似乎很难见到,将习惯性的复拍子及混合拍子中的单拍子组合方式加以重新调整更是传统作品中的一方“禁地”但它却是当前音乐创作中较为典型的节拍运用方式之一。例如笛子独奏《笛韵》、二胡独奏曲《第三二胡狂想曲》等等。现代民乐作品中节拍的运用方式与传统作品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突破:
1.对各类惯用的复拍子及混合拍子的组合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例1就是这一用法的范例。
2.各类非常见节拍的广泛应用在现代作品中,5、7、8、10、11等复拍子及混合拍子得到了广泛应用,以8分音符为单位的节拍在作品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节拍的类型及运用方式变得极为丰富。这些节拍的加入,使音乐的节拍更富于变化,并改变了原有音乐中节拍的相对规律、平稳的律动方式,冲击了听者以往的听觉习惯,给人以新的感受。
3.各类节拍的频繁变换
传统作品中节拍的变换大多以段落为限,少有突破,即使出现变换节拍,通常也是循环的每小节反复变换的形式,节拍虽有不同,但变化较为规律,并没有出现新的效果。但在新作品中,变换节拍却成为作曲家在民乐创作中所使用的主要手法之一,不同节拍的连续使用、变换的频繁一一甚至每一小节都有所不同、在作品中出现的比例都是前所未见的。例如《愁空山》《双蝶》等等。综上所述,为了打破传统的过于平稳的节拍律动方式,作曲家们在节拍使用方面所作出的大量的新的尝试,为节奏的变化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运用方式似乎已经成为新音乐创作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二、人工节拍的变换
人工的变换节拍多是在拍号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演奏法的特殊标记、同质节奏的大量反复以及规律性的音组反复等达到表面形式未变、而节拍的实质发生变化的目的的一种创作技法。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变换节拍,形式简约,但效果极佳。
此例中的节拍变换,主要由重音标记及规律性的音组反复构成。拍号始终为8/8拍,前两小节仍保持为8/8拍,从第三小节开始则变为6/8拍的节拍循环方式,在经过4次重复后,第6小节又改变为3/8拍的节拍循环,而后变为2/8拍。表面看来,这一片段的节奏形态并没有过多的变化,似乎是同类节奏的不断反复,但节拍的律动却一直在以新的形式出现,设想如果没有这看似简单的形式,节拍的变换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在不变中求变化,也许正是作者的初衷。另外,除扬琴声部的重音之外,其余声部也在按照如上的规律强调着节拍的变换,使节拍的重音变得更为清晰。由此可见,不用频繁的变换拍号,也可以人为地变换节拍,打破规律的节拍律动方式,不断出新,给听者及演奏者以变化异常的音乐感受。
三、休止符的大量运用
休止符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改变节奏组合的基本节奏要素,在这部作品中几乎被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出于刻画何种音乐形象或是表达何种音乐情绪,还是出于何种创作目的,在作者的笔下,它都显得是那么的活灵活现、恰如其分。
1.在旋律中的运用
用休止符来构成舒缓、婉转、连绵不断的旋律可能并非恰当,也不多见,而用以表现诙谐、跳跃性的旋律它就会显得极其灵动且具有生气,再加以精心的节奏设计,旋律自然也就惟妙惟肖了。作者正是很好地利用了休止符所具有的这一特性,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想。
上例可见,扬琴声部的旋律及钢琴声部的织体都大量使用了休止符,而且旋律声部每一小节的节奏在休止符的装饰下都不尽相同,再加以钢琴声部不同节奏的衬托,音乐形象也就变得越发灵活,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想。
2.在音型化旋律中的运用
应该说,音型化旋律是当今作曲家们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旋律构成方式,它是处于旋律及音型之间的一种中介的音乐形态,它并非典型的旋律形态但又具有旋律的性质,它不是织体而又类似织体,是作曲家为了回避传统的线形旋律而使用的创作技法之一。它并不是由单一的节奏因素所构成,但不可否认的是,节奏在这其中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类节奏的反复运用,几乎是旋律音型化的共性所在,但有无休止符并非界定旋律音型化的标准。在这里提及,只是针对这部作品而言,即在这部作品中休止符的另一主要用法一一参与构成旋律音型化。
作品中对于旋律音型化的使用篇幅较大,几乎A段的第一主题全部由这一形态所构成,一种是不断反复的分解和弦式的音型化旋律,另一种则是如下最为典型的夹杂着休止符的音型化旋律。
例4中的旋律音型化的主要节奏因素为两个音一组的16分音符的不断反复,在这其中以8分、16分休止符作为穿插,使音乐形象十分活跃,休止符在其间起到了变化及调整每一组音型的发音点的作用。
3.整小节休止的运用
刻意地在音乐进行中运用片段性的音乐停顿,并不是休止符的典型用法,但如能恰当地使用,则会在音乐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对于音乐情绪的转换,还是作为追求更大的音乐张力的必要手段,它都显得举重若轻。
上例中的7/8拍的整小节休止,出现在长时间持续的较快的音乐进行之中,整段音乐的高潮部分之前。这里的音乐停顿,一方面是对之前较为激烈的音乐情绪的缓解,而另一主要意图则是积蓄力量,使高潮获得突然闯入的效果,获得更大的音乐张力。
不难看出,休止符在节奏组合中的作用是复杂多变且不可替代的。在许多现代作品中,作曲家们对于休止符这一基本节奏要素的运用,甚至更为灵活、更为夸张。这也正是动中有“静”这一辩证性哲理的现实体现。
四、连线的运用
同音连线作为改变节奏组合的主要方式,在这部作品中的运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作用上,都被作者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追求更为丰富的节奏变化、回避强拍位置的强音为主要目的,作者精心设计了3个有连线参与节奏构成的音乐主题,而且它们在旋律中所发挥的作用确实是无法比拟的。
以上是快板段落中快打慢唱的一个音乐主题,在这6小节的旋律中,每小节之间都有跨小节的连线出现,虽然小节内部的节奏表面并不复杂,但由于连线的使用,再加之速度较快,旋律也就变得连绵不断,获得了富于变化且出其不意的效果。这里的连线运用,起到了回避节拍重音这一天然屏障、使旋律一气呵成的作用。
上例为作品中慢板部分主题的一个片段,与例6不同的是,此例中除运用了跨小节连线外,在小节内部也大量运用了连线,仔细分析可见,在这段旋律中几乎每个音的发音点都有所变化,这样富于变化的节奏除了基本的节奏形式、连音以外,连线所起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因而,此处连线的运用,则以丰富节奏组合形式为主要目的。
上例为作品中快板的一段主题,其中的连线并未跨小节使用,也没有像例7一样形成复杂的节奏组合,在这里使用连线的目的较为简单,即在特定的节奏组合下追求旋律的连贯性。如果单纯为了使用如上的节奏组合,而将连线后的同音替换成休止符,音乐形象及旋律的表现力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连线的使用,在现代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它所具有的丰富音乐表现力自然不容分说。因而,它也成为作曲家们在结构作品的节奏模式时,所采用的最为有效的创作手段之一。例如《春江水暖》《苍》等等。
五、连音的运用
例7是这部作品中连音连续使用的范例,连音作为一种特殊的节奏划分形式,在音乐中的作用主要是改变常规的节奏组合。如果在相对较慢的段落、尤其在旋律声部使用,则可以获得更为多变的节奏形态以及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这也许就是每一个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它的初衷。
在新作品中作曲家将这一节奏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主要运用方式如下:
1.段落中的穿插使用
在基本的节奏组合中穿插连音的使用,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偶然性有所增加,无论是作为衬托还是对比,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节奏变化色彩斑斓,从而获得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例7就是如此。
2.大篇幅的集中使用
连音的大篇幅集中使用虽然并不多见,表面看来也并不复杂多变,但却足以代表新思维的特征,也似乎带有节奏使用的简约迹象,是作曲家在作品中描述特定的音乐形象或是特定的音乐需求下,大胆尝试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典范之一。
3,连音的特殊使用方式
在新作品中,连音中的若干等份,经常在作曲家的笔下被再次分解或合并,由此产生一些新的特殊的节奏组合方式,在音乐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对《战阵》中节奏及节拍运用的分析不难看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节奏设计上的精雕细琢及运用上恰如其分。这表面看似复杂的节奏背后,实际上是各种节奏构成手段的完美结合。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音乐中,节奏及节拍运用的大致模式,但这并非面面俱到。在各类新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典型用法及新的运用形式可能更为复杂,如小时值音符的大量运用,重音位置的转移等。此外,各种节奏形式的结合运用随处可见,甚至在一个乐句都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节奏运用模式,这些错综复杂的节奏结合,更可能衍生出新的节奏形态。
但仔细斟酌,以上用法在传统音乐中也似曾相识,甚至个别的节奏构成手段一一如连线、休止符等历来就是很常见的。实际上,这种“新”的、复杂的、节奏上的衍变,来源于作曲家们在创作中的新的思维方式;来源于对每一个音乐表现要素内在潜力及其作用的极大发挥;更来源于创作人员所共有的对已知事物更为深入探究的精神。
演奏更是如此,对于我们来说,唯有深入地理解了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理解了作曲家在音乐中每一处的创作意图,理解了源与流的真正含义,我们对于音乐的诠释才能不断升华,我们的演奏事业才能永葆生机。
责任编辑:王宁
刊于:《音乐文化》200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