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浅谈蝴蝶琴
田超 华音网 2024-11-05

世界扬琴的三足鼎立

扬琴,因其形似蝴蝶,又名蝴蝶琴。它在所有中国民族乐器中身份特殊,是一个兼有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普遍流传的乐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广阔,品种繁多,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数十个国家地区。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扬琴艺术即是各国传统文明的历史沉淀,也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结果。二十世纪初期,世界扬琴大师项祖华先生从宏观的多元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民族迁移和社会文化心理着手,随着世界各国文化圈的互相参照与交融,结合扬琴本身的传布演变、性质结构、译名词意、演奏风格等特点将世界扬琴划分为三大体系,即“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中国扬琴体系”。

欧洲扬琴体系

欧洲扬琴体系,指所有欧洲国家和曾属于欧洲殖民地的北美及大洋洲在内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扬琴主要有:Dulcimer、Cimbalom、Psaltery、Hackbrett等。

Psaltery:原意为“弹拨”。它的前身是早期在亚洲流行的萨泰里琴,这种乐器在中世纪时期由朝圣者带回欧洲。后来拜占庭人将以拨弦演奏的萨泰里琴改成手持木槌击弦的演奏方式,将琴体设计成梯形箱形结构。它也是下文中Dulcimer扬琴的鼻祖。

HammeredDulcimer:流行于英语国家的击弦乐器,原名“Dulcimer”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意为“甜美的歌”,琴体呈梯形。它因演奏者通常手持两个琴槌而命名。有关Dulcimer的记载出现在公元1139年土耳其拜占庭的一本象牙雕刻书封面,这是最早的Dulcimer图片。今天,除了在美国、英国民间音乐中的使用,Dulcimer也常被用于一些流行音乐之中。

Hackbrett:主要流行于德语国家及丹麦、瑞士等地。它是一种梯形击槌扬琴,用于乐队演奏或独奏。

Cimbalom:流行于东欧国家。希腊语本意特指“敲击乐器”。它作为与HammeredDulcimer同宗的弦鸣击奏乐器,可追溯至公元前3500年,在地中海一代盛行。后来发展至东欧地区。其中,匈牙利Cimbalom大扬琴最为著名。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城镇之间流行着大批的吉普赛乐队。乐队多由小提琴、贝司提琴和一台Cimbalom扬琴组成。扬琴在乐队中起到指挥的作用,有时领奏旋律,有时配奏和声织体,完善整个乐队的音乐色彩,起到粘合音色的核心作用,效果出色。这样的乐队在东欧成为最流行的音乐形式。使得当时东欧扬琴得以发展。现代匈牙利扬琴体积较大,重量相当于一台小型钢琴,造型精致,每年以质量取胜仅制造不超过十台。1874年匈牙利人JózsefSchunda将传统Cimbalom研制成”ConcertCimbalom”。这种音乐会用Cimbalom在琴体结构上更加稳定,将音域扩大至四个八度C~e3,可任意转调并加有止音同钢琴原理的止音踏板。

Cimbalom可演奏的音乐类型广泛。除吉普赛乐队音乐外,还有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内容广泛,包括“教堂音乐”(巴赫等);“古典乐”(莫扎特等)、“民间音乐”(吉普赛、中欧民间等)、“巴洛克音乐”、李斯特著名的《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巴托克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第一号狂想曲》中配写了重要的Cimbalom声部著名音乐家佐尔坦!柯达依,他大胆地将这件匈牙利传统乐器用在他的管弦乐套曲《哈利·亚诺什》中,使Cimbalom在世界乐坛得到认可。

欧洲扬琴受西方律制影响均采用十二平均律,琴码(架住琴弦的桥式结构体)两侧均为五度音程关系。受到欧洲产业革命影响,扬琴制造及改革得到了高质量的技术支持,使欧洲扬琴不论在民间歌舞伴奏和民间乐队合奏还是独立演奏中都更为精彩。特别是欧洲音乐会扬琴,擅长华彩润饰,演奏技巧热情豪放,具有浓郁的欧洲音乐风格特征。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西亚、南亚扬琴体系,处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次大陆文化背景之中。在历史记载中,这两大文化有个丰富的交流史。西亚曾被认为是扬琴最早的发源地。这一地区的扬琴通常被称为“Santur”波斯语意为“百弦”。格罗夫音乐辞典中认为Santur与特萨里琴同宗,在十七世纪传到伊朗,可能曾经传到过土耳其。

西亚波斯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其旋律富有神秘的宗教色彩。Santur在西亚音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伊朗伊拉克等阿拉伯地区的木卡姆套曲中随处可见Santur音色。在这些阿拉伯音乐语境中,Santur擅长表现音乐中人们的内心世界及细腻优雅的情感,并且Santur音色清脆绵长,比较固定的体现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风格。代表作品有即兴独奏曲《塔克西姆》。

南亚扬琴历史较短。西亚Santur最早就是由印度传播至各地。在印度Santur最初叫做“沙塔坦力维纳琴(Shata-tantri-veena)”或者“百弦鲁特琴(hundredstringedlute)”。在演奏印度古典音乐时,印度Santur用两根弯曲的胡桃木棒槌敲击演奏,运用震音、连跳音出色地演绎印度古典乐“拉格”的韵味。

很长时间里,印度Santur仅用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民间音乐里。直到多才多艺的大师湿婆库马!沙玛(PanditShivkumarSharma)对它的结构做了革新使之具有更宽广丰富的表现力,印度Santur才成为一件目前公认的经典乐器。湿婆库马!沙玛演奏所用的现代印度Santur具有3个八度音阶,这源自Santur巧妙架设在31个半音设置的琴码上的91根弦。他运用技巧维持每个音符的回响,并用棒槌在弦上流畅滑动的方法使声音保持连续性。这种效果类似于降滑音(meend)。事实上,印度Santur已成为一件多样性乐器,它不仅适用于民间音乐也同样适用于印度古典音乐。

西亚南亚扬琴的体积较小,重量轻、音域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即兴演奏。这一独有特点形成了不同于欧洲及中国扬琴的异国情调及神奇色彩。

中国扬琴体系

中国扬琴体系,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泰国等东亚与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的扬琴,深受中国扬琴的影响,不仅在名称发音,琴体结构,演奏规律上都能源于中国扬琴。

从史料中可知中国扬琴最早的图片来自明朝琉球的一幅名为《福寿歌庆盛世》的图片,图中演奏者身着明朝服饰,手持两支琴键击弦,琴形与我国传统扬琴相同。徐柯的《清·类抄》中写道『康熙时,有海外输入之乐器,曰“洋琴”』……『此琴来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凡常……可击不可弹,双锤巧刻青琅,琴师举手指未落,满座肃听心生欢』。这几段话产生了关于中国扬琴始源之一的“海上传入说”。另有《中外戏法大观园说》记载的扬琴图片,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Dulcimer琴近似。明朝时,随着工业的兴起,海路交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贸易往来常常走海路进行。十六世纪末,大批的传教士过大洋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并带来了包括古钢琴在内的一些西方乐器。

中国扬琴的名称有很多,除按身世称谓“洋琴”外,按演奏方式曾称谓“打琴”、“敲琴”、按形体构造称谓“铜琴”、“瑶琴”、“蝴蝶琴”。在近几百年的历史中,扬琴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传统扬琴作为一种戏曲、说唱的伴奏工具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当时,民间音乐普遍发展,形成与繁衍了许多表演形式,扬琴也参与了一些器乐演奏。随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扬琴逐渐产生了一些流派,它们分别拥有大量的传统曲目,代表人物与演奏特色。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东扬琴、江南丝竹、四川扬琴,以及更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潮州弦诗、山东琴曲、新疆木卡姆、内蒙二人台的扬琴演奏等等。

中国扬琴是世界扬琴中技巧、作品、音色、表现力最完善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扬琴的优化与研发以传统402扬琴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滚板单边移位式扬琴”、“多音位固定山口式扬琴”、“等弦长分组山口式扬琴”、“踏板式制音器扬琴”、“缠绕式栓弦法扬琴”、“蝶梦扬琴”等新的设计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世界扬琴的凝聚与演奏工具对比

1991年10月30日,第一次世界扬琴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市召开。大会的组织者是匈牙利Cimbalom演奏家VictoriaHerrensa女士。与会参加的有来自匈牙利、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美国、伊朗、中国等国的四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的扬琴大师项祖华先生。在这次大会中各国的扬琴演奏家对各国扬琴的状况进行了交流,并通过演出的形式交换曲谱,互相学习交融演奏技巧。而后VictoriaHerrensa女士创建了“国际扬琴协会”(CWA)组织,更在互联网领域为各国扬琴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2005年10月,国际扬琴协会副主席项祖华先生在北京成功主办了“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中国扬琴作为东道主迎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扬琴朋友,匈牙利-Cimbalom,印度-Santur,德国-Hackbrett,英国!Dulcimer等。各国扬琴在北京的舞台上汇聚,一同奏响了扬琴世纪的和弦。这次大会后,人们再次认识了中国扬琴,也了解到整个扬琴家族的庞大。

通过交流,人们才会了解到其他民族文化,对于拥有如此广泛地域性传播的扬琴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将各国扬琴在一些方面进行对比,这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这里我们就世界扬琴的演奏工具进行对比:

Cimbalom的演奏工具是两支较硬的木槌击弦,槌身无弹性,槌头常包有较厚的绵;Dulcimer的琴槌有时还会用藤制或钢质的制造。中国扬琴的演奏工具是用两支竹片削制成琴竹、击弦。中国是盛产竹子的国家、竹制的琴竹轻巧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演奏竹法的运用变化,弹奏的音色清脆悦耳。现代琴竹在头部裹有胶皮,是音色稍加柔和,并可根据曲目需要加减胶皮厚度,以调整音色。

在演奏技法上,各国扬琴在各自的琴槌条件与作品要求下进行创新。以中国扬琴为例,项祖华先生发明的扬琴“滑浪”手法,就是在琴竹竹身处粘附海绵条,借用贴着海绵条的部位做着力点,支撑在琴弦上,演奏者将力施予琴竹,在琴弦上做强有力的震颤。这种技法,十分适合表现情绪比较强烈的乐曲,如戏曲腔体、悲愤的情感等。

作品创作是扬琴发展的硬道理

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都遇到了“如何发展”这个问题。西方古典音乐走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极致。在这几百年中,作曲家们凝聚心血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音乐艺术作品。它们涵盖了音乐形式的方方面面,为后人所享用。然而这数不尽的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满足当代社会欣赏群体的需求呢?当古典受到质疑的时候,扬琴更是陷入了困境。这件古老的传统乐器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实中继续走下去,需要有更多出色的作品护航。

欧洲扬琴作品,大多是古典乐时期的专业作曲家创作。现在的欧洲扬琴,被更多的用于流行音乐的制作。CelticMusic等民间音乐与现代元素融合的“新时代”音乐中大量展示扬琴的民族特性。欧洲扬琴在班得瑞音乐作品中的广泛使用为欧洲扬琴赢得了大量的听众。

西亚、南亚扬琴作品发展较缓慢。但在近几年的CD发行中,我们惊喜的看到,波斯的音乐家们巧妙的将Santur与阿拉伯音乐元素及电子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功营造了一场异国情调的视听盛宴。

中国扬琴在作品创作上一直十分活跃。涌现了大量现代派作品,如《觅》、《思》等。这一类作品技巧较复杂,音乐意境奇特个性鲜明。2005年项祖华先生创作了双扬琴协奏曲《梁祝!蝴蝶琴韵》揭开了中国扬琴双扬琴重奏形式的新篇章。这种双扬琴形式的演奏,形式更为丰富。两台扬琴分为高低声部,每个演奏者可各自演奏两个声部。这样四个声部,如同钢琴的四手联弹,大大渲染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多次音乐会演奏实验,双扬琴作品均得到一致好评。

有人说,扬琴是世界的,亦是民族的。扬琴艺术的研究工作是艰巨的。我们要保护与传承这件可贵的乐器。通过好的艺术作品展示扬琴艺术的魅力,愿这只美丽的“蝴蝶”展翅高飞,在世界乐器长廊中优雅绽放。

参考文献:

1.何昌林《扬州·扬琴·扬调》

2.陈以利《扬琴及其音乐研究》

3.项祖华《扬琴演奏技艺》

4.饶文心《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5.徐平心《中外扬琴的发展及其比较》

6.维基百科『HammeredDulcimer』条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mmered_dulcimer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