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项祖华扬琴作品的风格特征探析
刘燕子 华音网 2024-11-07

摘要:项祖华开拓了扬琴创作的新领域、新技法、新理念,其作品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创新性、结构的多样性,为我们学习、认识传统文化提供了经典的教材,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研究。

关键词:民族性;创新性;结构的多样性

项祖华以扬琴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以现代的眼光审视历史,理解生活,开拓了扬琴创作的新领域、新技法、新理念。他认为“扬琴艺术的发展与振兴,关键在于创作”。他在演奏扬琴的同时,亲自涉及扬琴乐曲的创作和改编,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独具特色,渗透心灵的扬琴乐曲作品,为民族器乐现代作曲记法的探索、发现及中国的扬琴演奏与教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成为中国扬琴音乐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祖华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他的创作特别注重民族性、创新性、曲式结构的多样性等音乐作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养料”。

一、民族性

项祖华的扬琴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化风格。在创作中,项祖华的扬琴作品以保持传统音乐特色为根本,不断挖掘民族民间风格各异的优秀音乐素材,从中吸收和掌握风格特征,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民族传统性。而且,他的创作手法又是多样和现代的,经过独特、巧妙的构思,形成一首首不失传统风格,而又面貌一新的音乐作品。如项祖华的扬琴曲《林冲夜奔》,它取材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融汇了中国古老剧种昆曲与京剧音乐的精华,吸取《新水令》《雁儿落》等曲牌为创作素材,结合西方作曲技法,“刻画了林冲英雄落难、满腔愤恨、顶风踏雪、战胜险阻、逼上梁山的豪情壮举”。这首乐曲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气质。

如《竹林涌翠》,全曲凝结了云南多个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音调之精华,曲调采用了傣族常用的do→la或la→do的音调,表现出平和甜美的傣族人民的性格。该曲的主部主题来源于作者在傣家竹楼中生活一段时间的真切感受,整个主部都充满着浓厚的傣族风情。插部一的音乐运用了彝族舞蹈音乐元素。通过彝族腊倮支的“打歌”与白彝支系的舞蹈歌的巧妙结合,使音乐欢快活跃,展现了彝族小伙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插部二则取用了云南哈尼族富于装饰性的特色音调,配合现代感极强的音响,欢快热情,充满动感。

又如项祖华于1981年创作的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作品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宝岛”,取用台湾地方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描绘了宝岛台湾的富饶美丽,展现了台湾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第二乐章“思亲”,以广为流传的台湾民谣《思想起》作为素材,配以丰富多彩的扬琴演奏技法的运用,“纵横交错、曲直相兼”,表达出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第三乐章“喜庆”,展现的是节日的海峡,人们欢欣鼓舞的热闹场景。整部作品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气度恢宏的民族音诗”。

二、创新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创新意识,没有创新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地学习、继承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深受大众欢迎的优秀作品。项祖华就是一位具有与时俱进的头脑和改革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他在扬琴音乐创作上不断进行各种尝试,根据扬琴的个性尽可能去开发、创新。在扬琴演奏技法上借鉴姊妹乐器技巧,根据扬琴自身的基本性能借鉴西方古典音乐表现手法而产生新技法,通过各种创作手法、演奏技巧等来增强扬琴音乐的表现力。

双音琴竹的运用:

双音琴竹是现代扬琴琴竹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它的特点在于将传统的琴竹改成双竹头,这样的设计使演奏者可以同时奏出三个音和四个音形成的和声效果,同时也可以保留传统单音琴竹的演奏技法,充实了扬琴演奏和声性多声织体的技巧,使扬琴的音色、力度和气势都得到了烘托与丰富,而且增强了扬琴艺术的表现力。如《林冲夜奔》乐曲最后的部分,就有对双音琴竹的开发。双音琴竹制造的和声效果配合戏曲音乐中“急急风”的表现手法,烘托出慷慨激昂的的气氛,展现了林冲不畏险阻,终上梁山的悲壮豪情。

击板的运用:

击板是用琴竹敲击板盖能够制造出类似于击掌的声音效果。如《竹林涌翠》最后一个插部,作者需要与第一插部形成鲜明对比以增强动力性,就应用了大规模的击板技术。一般在传统的扬琴作品中,击板技术很少用到,特别是整个段落里大范围使用这种技巧更是少见,而此曲作者通过广泛运用击板技术,改变调式,加快速度,以击板营造出的击掌效果迎合节奏感极强的旋律,全面加强了音效的强烈刺激性,给人以热烈、欢快、心潮澎湃的感觉。

滑抹音技法的运用:

滑抹音技法简单说来就是以滑音指套按住琴弦根部的山口,由左向右来回滑抹和颤动。通过改变琴弦振动长度可以奏出类似古筝压音,二胡滑抹音、揉弦,琵琶推拉弦以及电吉他滑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模拟鸟鸣、风声呼啸等特殊音效。滑抹音技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扬琴“直嗓子”的缺陷,使扬琴“在演奏中也能揉弦和拐弯儿,使扬琴的演奏领域扩展出新的深度和广度。项祖华非常钟爱这种演奏技法,如《竹林涌翠》的主部主题,就展现了滑抹音的各种演奏手法。上滑、下滑、回滑音与颤音、琶音的完美结合,使得主题旋律婉转优美,曲直相兼、动静相映。

摇拨滑音技法的运用:

摇拨滑音是对摇拨技法和滑抹音技法的融合,即用琴竹尾部贴有的三角片或拨片连续在该弦上摇拨,模仿古筝的摇指效果,再配上滑音指套在该弦上来回滑抹,这种技法应用在扬琴的不同音区也可达到模仿自然界的风啸声或鸟鸣声的效果。如《林冲夜奔》乐曲中创新使用的,演奏时左手用滑音指套连续在弦上来回滑抹,同时右手用拨片连续摇拨。奏出风雪呼啸的特技效果,具有较强的气氛烘托和艺术表现力。

三、结构多样性

项祖华在创作手法上思路开阔,在保持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神韵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之先进,中西结合、兼容并蓄。在创作中,他的扬琴作品除了继续应用传统的民族曲式,运用起承转合、变奏等结构原则外,开始采用欧洲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二部曲式、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被大量应用于作品之中,东西方曲式结构在扬琴上的共用,从类型上拓展了扬琴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林冲夜奔》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是东西方曲式结构共用的成功典范。乐曲以中国名著《水浒》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为背景,以昆曲音乐为素材,采用中国民族器乐带标题的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曲式,扬琴技术技巧应用比较全面;《竹林涌翠》采用了回旋曲式,在结构处理上这部作品既保留了中国式的慢快慢大三部的结构,又呈现出清晰的回旋曲结构特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旋曲式。另外,复调的写作手法在曲中也得到了个性应用。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的第一乐章《宝岛》采用了复二部曲式结构、第二乐章《思亲》采用了单一部曲式结构、第三乐章《喜庆》采用了回旋曲式结构;《屈原祭江》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循环曲体的曲式结构等。

项祖华对我国扬琴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中蕴涵有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他的成就对中国未来扬琴艺术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无愧为中国当代扬琴艺术家。作为当代扬琴人,应当站在时代的前沿,努力探索,注重创作,不断创新,力求突破,为扬琴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扬琴一定会拥有更辉煌的艺术生命,成为集科学性、规范性、世界性、民族性于一身的优秀艺术种类!

参考文献:

1.项祖华.《扬琴艺术的世纪回眸与展望》.民族音乐研究,2001年第04期.

2.项祖华.《扬琴技法分类、术语、符号规范化之我见》.中央音院学报1988年第03期.

3.何昌林.《艺攀高峰琴誉世界——记著名扬琴艺术家项祖华教授》.音乐爱好者,1996年第04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