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扬琴三指持键压、顶、捻的应用
李荣珊 华音网 2024-11-11

三指持键系演奏扬琴双手大指、中指、食指持键,采用腕指结合的持键击弦方法。此法是扬琴家杨竟明先生于五十年代末,在继承民间传统各种手法基础上,概括总结并发展而成。项祖华先生在论述现今中国扬琴演奏综合十大技法中,明确地指出:“注重腕关节的转动和大指、食指与中指关节的捻动,达到腕指结合,运转自如”。可见,“三指持键,腕指结合”的持键击弦方法,在扬琴演奏中有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中国扬琴界,都广泛采用“三指持键、腕指结合”法。但每人演奏习惯、持键手形不同,都略有差异。加之对具体部位、方法掌握不当,而致使三指压、顶、捻作用不能充分应用,一些高难度演奏技术不能掌握,甚或直接影响击弦的音响效果。

扬琴属于严格固定音高的乐器,它的发音形式既具备拨弹乐器“点”的共性,又具有的个性及特点。从几何学“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角度看,扬琴是以连续密集的“点”来组成“线”做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富于歌唱、抒情旋律,是通过轮竹类的各种连续密集轮音及颤竹类的各种弹轮、上下滑弹等技巧来实现的。单轮演奏技术为扬琴“点线组合”发音形式开创出新的领域,解放出一只手来演奏多声部音乐。这些表现手段是靠双手三指控制琴柄,双手三指压、顶、捻完成各种演奏技巧,以达到音乐表现需要。

一、三指压、顶、捻的确切部位

演奏者双手均呈自然半握拳式将琴柄置于手中, 越自然越好,不能有任何拘紧,保持双手持键形态一致。将琴柄上端移放在食指第一关节(从指尖到指根数下同)与中指第一、二关节中间指肚上,从下面顶住琴柄。大指顺势以大指前沿与食指正面相对成一切线,轻轻地压在琴柄上。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向掌心回拢。中指肚从下面顶住或托住琴柄是一种似顶非顶、似托非托状态,食指与中指间要保留一定的空隙,以保持中指的独立灵活性。根据不同演奏技巧的运用、击弦力变、速度变化等,中指与大指压食指顶两个点相配合,充分发挥中指肌灵敏地捻动作用。琴柄在双手的三指上形成各自三个点,也就是大指的压、食指的顶、中指的捻。即三指的压、顶、捻。这个确切部位可依每人手指生理上特点长短粗细不同,稍做调整,以食指、中指肌舒展松驰为原则。

二、压、顶、捻在演奏中的应用

扬琴演奏技巧,项祖华先生曾综合为十大技法系统,即单竹类、齐竹类、轮竹类、颤竹类、滑抹类、揉弦类、拨弦类、抓弦类、点弦类及装饰音类。以上十大技法系类可说是对现代扬琴演奏艺术的总体概括,也是对扬琴传统常规手法及创新技巧的全面汇总和系统分类。从这十大系列分类中不难看出,扬琴演奏技巧中单竹类的各种单音技巧是重要的基础,这也是由扬琴自身与其它乐器用手指或拨子发音形式不同的特点所决定。单音技术直接关系到正确持键、击弦用力的发音效果。忽略扎实单音基本功底练习,急于高难度技艺训练,则“欲速不达”。

在单竹类各种技巧训练中,三指压、顶、捻作用至关重要。从基础练习中就应严格注重左、右两手的协调与均衡。在明确掌握了三指持键正确部位后,为清楚起见现将击弦动作过程做一分析,看三指压、顶、捻的相互配合及力的应用。击弦动作予备手形位置(即反弹回松位置),三指压、顶、捻的三个点处于自然松驰状态,随着小臂向上提起的动作产生,腕部关节随其自然灵活地向外侧做幅度捻当的转动,这个捻当转动由发音强弱所决定,幅度大小与发音强弱成正比。捻当的转动既要自如又要与小臂协调一致,不能机械分割开。一旦腕部关节转动方向由外向内变化时,即刻击弦动作发生。在腕部关节由外向内变化的同时,三指持键压、顶、捻三个点,大指从琴柄上面压,食指从琴柄底部顶,中指从压、顶两点相距一厘米左右琴柄底部果断用力捻动。此时,正确的完整击弦动作一次性完成了。整个动作压、顶、捻几乎同时进行,单音技术绝不能机械分开。完整击弦动作,将由腕部关节与小臂协调一致由外向内转动而产生的一股暗力,经掌指肌群传导来的这股内在力源与琴键自身的弹力相结合,在大脑皮层控制下,果断用力形成一种弹击力。这股弹击力经压、顶、捻三个点作用的琴柄,迅速由与琴柄相间的琴杆传递至琴键头部触发击弦。由完整的击弦过程不难看出,协调果断动作为击弦发音起到了关键作用。正确部位击弦发音,音色纯静圆润又坚实饱满。如果试用大指,食指持键或三指持键不是琴柄靠近指端就是靠近指根等错误方法击弦比较,就会明显发现音色绝然不同。三个点部位不当,也会由于靠近指端时,不能充分发挥三指指肌的弹性,尤其中指肌灵活有力捻动被遗弃,给击弦造成缺乏力度,琴键易从手中脱落,快速音型演奏反应迟纯。同样,靠近指根的三指持键方法也不可能充分发挥灵活协调作用,因其琴柄靠近指根容易造成持键的僵持状态,一则影响中指肌的弹性作用和灵活捻动,再则致使腕部关节灵活转动受阻。其发音音色坐硬缺乏弹性圆润明亮度,快速音型演奏不清晰吃力。在单音技巧演奏中,正确应用三指压、顶、捻用力方法将会避免上述种种错误。

在单竹类技巧中各种顺打、慢打、快打、分打、衬打、座打等及齐竹类的八度齐打、和音同向、反向进行中,均可应用三指压、顶、捻方法,其力度趋于均匀和缓沉稳,不可理解成先压、顶后捻动,使之保持击弦后迅即离开为原则,恰如蜻蜓点水一触即离。

在颤竹类中弹轮演奏技巧与上述技巧击弦原则恰好相反。无论是左、右单手弹轮还是双手弹轮,击弦后要保持琴键头部在琴弦上停留瞬间,用左手或右手大指用力下压琴柄,食指轻巧地顶住,中指灵活果断用力捻动,使琴键头部保持连续颤动,在琴弦上短暂停留而发出快而密的一串音。这些弹轮音时值较短多为八分音符,而且多在音乐节奏中的弱拍位置。故需通过腕指的动力作用,巧妙用力配合,在规定的短时值内,借助琴键颤动弹力,三指压、顶、捻极其敏捷地保持琴键头部在琴弦上连续颤动,方能获得轻快、神采、华丽的效果。

在轮竹类技巧中,较为长用的是单音轮、和音及八度轮。轮音的时值较长,是表现优美如歌、抒情性旋律的最佳手段。三指压、顶、捻在轮音技巧中对音乐强弱处理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在轮音进行中,根据音乐表现各种要求,可相应随之做出果断反应,趋于平稳用力均匀,保持击弦的弹性感,左、右两手动作协调,用力均匀控制住琴柄,使上下快速交替击弦动作松驰灵敏,幅度不要太大以增加轮音的密度,加强单音击奏的颗粒性。

单手轮音技巧其密度和均匀性均不能与双手轮音相比。但从实际音响效果上力争相似双手轮音,以便达到音乐表现的完美。那么,单手轮音如何才能胜似双手轮音呢?三指压、顶、捻在这一技巧中充分得到应用。在做这单轮练习中,除注重臂、腕、指等部位肌肉合理收缩与放松外,更要充分均匀有力配合,保持腕关节的灵活转动,使均匀有力控制琴柄,促使琴键头部触弦的幅度宁小勿大,以加快发音的频率和密度,方能胜似双手轮音效果。为增强右手的持久耐力,必须对左手腕部进行强化训练,左、右竹法变换练习尤为重要,这是强化训练行之有效方法。久而久之,双手全能运竹的灵活与均衡就会显现出来。

三、应用中的细节

三指压、顶、捻作用在演奏实践中,还应注意几个细节问题:

1.三指压、顶、捻部位不能靠近指尖和指根。大指的第一关节不能僵硬凸起,也不能用力过度使之凹下。两者均不能充分发挥三指指肌弹性感,指肌内丰富的神经末梢反应极其灵敏,但由于部位不当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反,还容易造成腕部僵硬,影响腕指巧妙灵活结合,击弦后发出音色干硬缺乏圆润度。

2.除压、顶、捻的太指松驰压在琴柄上外,其余各指均应自然放松向掌心回拢。那种不自然回拢又伸直各指或回拢过紧的持键习惯应迅速纠正为好。否则,既不能充分发挥力度控制的果断性和灵活性,又不能在高低音程距离较大的纵向伸缩、横向移动时,保持小臂、腕、指的协调灵活动作,在转换快速音型演奏时,避免造成困难。

3.在弹轮技巧演奏中,除发挥应有作用外,还可借助无名指自然松驰回拢状态,即刻用力上顶捻动,以辅助加强力度。在单轮技术中也可仿之。如果用在上、下滑弹技巧中,它的区别在于:上滑弹压、顶、用力大于捻动,下滑弹捻动大于压顶。上、下滑弹音均由小臂松驰敏捷地代动腕脂做上推、下拽动作,使其滑行轨迹与琴弦保持同一水平线上。上、下滑弹音方能清晰流畅,琴键也不易被琴弦卡住或插入琴弦因用力不当而折断,直接影响演奏效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