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史哲学术背景的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的音乐教育观充满人文的厚重、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睿智。在上海音乐学院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之际,林在勇做客本期“院长访谈”,结合上海音乐学院90年的办学传统,畅谈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上海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音乐创作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几十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值得骄傲的艺术成果是正确地认识到世界音乐和中国音乐既分又合、内在统一的密切关系艺术教育: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我国近代以来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从1927年建院至今,具有九十年的悠久历史。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的创始人蔡元培先生和萧友梅先生确立了“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宗旨。请您结合上海音乐学院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教学特点,谈一谈对这一办学宗旨的理解。
林在勇: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音乐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让我们深感自豪的是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前瞻性理念,即以美育化育国民精神、促进文化精神成长。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中西互动。国立音乐院建院之初,就作为引进世界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重要窗口,开启了中国专门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中西合璧的道路,不但开办西方音乐教育,而且也强化民族音乐教育。二是强化音乐审美认知。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超出了技术性的音乐教育,对我们今天有重要价值。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即将迎来建校90周年的校庆。我很自豪地说,上海音乐学院90年来在很多重要的历史关口都做出了一些正确的选择。比如20世纪50年代,贺绿汀先生最先在音乐高等专业学校里建立民族音乐系。今天,上海音乐学院的民乐系已经成立了61年,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创作成果,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乐人才。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说几十年来我们有一些值得骄傲的艺术成果,无疑是正确地认识到世界音乐和中国音乐既分又和、内在统一的密切关系。
上海音乐学院当年的校训“和毅庄诚”,到今天依然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艺术教育:从建院至今,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人才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可谓人才辈出、大师辈出。作为现任院长和党委书记,请您谈谈您的音乐人才培养观以及对校训“和毅庄诚”的理解。
林在勇:建院90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一大批对于现代音乐发展有深刻影响的音乐家。作为现任院长,我为上海音乐学院有这样辉煌的历史感到骄傲和深深的敬畏。我们的第一任院长蔡元培先生本身不是音乐家,我的专业也不是音乐,但是我们在音乐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意义的角度,都明白音乐的作用和音乐人才的作用。术业的专攻自有专家为之。作为学院的办学者,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在学校里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上海音乐学院当年的校训“和毅庄诚”,到今天依然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校训第一字是“和”。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老子》:“音声相和”;《国语·周语下》:“乐从和”;《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等。意指音乐和谐,并可进一步引申为和睦、协调之意。宫商角徵羽五音,如果只有宫、只有商,就不成调。五音相和,为之“和”。这其中存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同”就是相同;“君子周而不比”,“周”就是周全,“比”就是勾肩搭背。无论是艺术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社会的本质,是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差异性,尊重差异性,尊重个性。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去夸大这种差异性,而是在这种差异当中找到相互和谐的关系。艺术上的求新求变,学派上的党同伐异,一旦超越来看,我们是可以更加同气相求,从所谓的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中,找到一些更加深刻的艺术规律和与人性相通的和谐关系。
校训第二字是“毅”。毅是一种坚定性。古人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是宏大的胸怀,“毅”是坚定的原则。上海音乐学院大师辈出,这些大师级的音乐家无一不是胸怀博大,对艺术的追求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坚定性和原则性。如果缺乏这样的一种坚定性和原则性,是很难达到大师的境界的。所以校训中的这个“毅”,很值得我们从精神品格上去好好地磨砺。不为所动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精神,也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宝贵精神。
校训第三字是“庄”。“庄”是端庄和正派。古人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是发自内心地超越了一时一地的对功利的追求,庄严自来,气象自大。这种庄严和正派,让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更容易接近真理,让从事艺术实践的人更容易接近艺术的最高的境界。
校训第四字“诚”。“诚”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至诚通天”,通天通神,才能格物。人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要有一种极大的诚念。如果一个人把99%的汗水都流到那里,属于他的那份灵感就会出现。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能够专诚于一项工作,怎么能企及于获得与其他芸芸众生不同的、更加接近于这项工作的本质呢?
所以,但凡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某个意义上能够做到“和毅庄诚”。今天我们需要把学校这些悠久的、优秀的光荣传统转化成当代的语言。今天大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高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真正的落实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上海音乐学院的校训“和毅庄诚”是一致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把今天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前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更好地贯注在音乐人才成长的过程中。
具有中国艺术风范的当代抒情音乐剧《汤显祖》剧照
音乐学院的办学水平取决于在更加综合的意义上各个学科之间、各个专业之间的整合度和对艺术终极目标的追求艺术教育:经过90年的发展,上海音乐学院形成了非常完备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体系。请您结合上海音乐学院现有的建制,谈一谈目前上海音乐学院学科体系特点、优势学科与重点学科,以及在学科建设方面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展望。
林在勇:学科是对所有的艺术专门问题进行特殊解答以后,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成果的概括。学科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所有的学科都是在问题的解决当中不断交叉融合、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形成新的学科,这是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90年来,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体系不可谓不完备。上海音乐学院目前有3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是核心,更确切地讲就是音乐学本身。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依托音乐主体学科特色发展的学科品格和学科定位。拥有三个一级学科,为上海音乐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我认为,上海音乐学院现在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学院建设的1.0阶段,就是由一个个小的专业为基本的存在架构,在此基础上再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学科的发展一定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能固守在学校的光荣传统以及固有的教学模式里面。音乐学院办学水平的高低,最终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教学和学科,而是取决于在更加综合的意义上各个学科之间、各个专业之间的整合度和对艺术终极目标的追求。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当中,需要在重新认知以后有切实的措施,并加以系统的、升级式的解决。
所以,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必然要面临着音乐学院办学的2.0阶段。在传统的学科上,上海音乐学院曾经都是非常辉煌和领先的,至今还保持了国内相当的领先度,和国际上一定的认可度。上海音乐学院一定要把音乐与舞蹈学作为核心大力建设好,与艺术实践充分地结合,与精英人才的培养很好地结合,与学术成果的积累很好地结合,与经验总结很好地结合,与原始创新很好地结合。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发展音乐舞蹈学科最重要的内容。此外,戏剧与影视学也一定抓住音乐的核心。这几年我们有意识地促进音乐剧的发展,就是为未来我们在一级学科中站稳脚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果未来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歌剧能够成为有民族风范和民族气派的中国民族歌剧,并在世界上引领潮流,就能在戏剧与影视学这样的一级学科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5月9日,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这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国音乐的创作、研究、推广为宗旨的高等研究院,将从“开展有关中国音乐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创建中国音乐学科建设新平台”“构建新型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入手,着眼通过强化学科群意识,进一步整合中国音乐学科的创新研究,构建中国音乐学科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平台。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将“中国音乐的经典化建构”作为主要使命与中心工作,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责任感和前瞻性,为解决我国音乐创作事业当下面临的主要瓶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将以弘扬、整理和推广优秀中国音乐文化为工作核心,整合资源,统合各方力量,在中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创作、演出、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新举措。
在国家文化发展、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应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优势
艺术教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上海音乐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在“一带一路”音乐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请您结合“一带一路”音乐研究的具体做法和思路,谈一谈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
林在勇:凡是大的理想一定是要落到细微处,其实我们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在担负一个共同目标的具体分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的精神复兴。如果我们的精神还跪倒在近代西方的文化脚下,成为“精神跪族”,中国的GDP再高,也谈不上是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是靠伟大的文化传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与时俱进的文化经验加以涵育养成的。在精神修养中,很重要的是靠艺术作品来帮助养成的。中国先秦时期的哲人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所谓“郑声淫”,就是说一种音乐所具有的旋律、节奏、色彩、格调让人萎靡,缺少对道德的追求和对集体力量的贡献,对人格产生弱化。这样的音乐对人民是没有好处的。同时期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说音乐当中的非法因素侵入到人心以后,会使一个国家毁坏,使一个社会解体。今天我们当然不必像2000年前的思想家一样严苛,但是我们知道,好的音乐是引人向上的,是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力量的,是让人有更大的善意来对待世界和万物的,是会让人在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产生正能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自问,我们今天真的给世界提供最好的音乐作品了吗?
作为一所站在中国音乐教育、音乐研究、音乐创作前沿的专业音乐院校,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艺术家完全有条件做出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伟大作品。在“一带一路”的主题创作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5位作曲家经过不断地学习、交流、采风、思考、磨合,最终成就了《丝路追梦》这样一部具有古典美的、和世界音乐相通互鉴的、有中国风范的、有理想追求和文化含量的一部作品。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创作团队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力体现。作品以多媒体交响剧场的形式,将古典交响音乐传统与现代多媒体艺术相结合,将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民间艺术与当代音乐创作理念有机结合,是一次艺术创新。
“一带一路”这一重要的国家战略,指出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的主题。中国的艺术家能在这样的方向上进行创作,是一次幸运的契机。《丝路追梦》让我们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维度上思考跨越万里的伟大文明交流、共生、繁荣的历史,其中饱含了深切而宏大的关怀。所以这部作品的成功,让人欣喜,又让人思考。一个好的主题,一个好的价值的取向,给我们艺术创作带来的积极的变化。我很希望能够抓住这样一次实践的机会,更好地提升艺术创作的水平。以此为例,我相信上海音乐学院一定能够在国家文化发展、文明建设中,发挥音乐艺术的独特的优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以创作中国风范的音乐作品为核心,对专业人才进行有效训练
艺术教育:作为国家高端音乐人才培养高地和优秀音乐作品的孵化基地,上海音乐学院肩负着促进国家文化进步、提升人民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上海音乐学院创作了具有中国艺术风范的当代抒情音乐剧《汤显祖》。请您谈一谈这部剧的艺术特色和深层用意。
林在勇:2016年,我们创作了音乐剧《汤显祖》。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2016年纪念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中国伟大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也特别关注文艺,对文艺工作有很多精辟的阐发。但是就具体的某一项工作,像针对汤显祖的研究和纪念这样有如此明确的号召,是不多见的。
机缘巧合之下,上海音乐学院开始了音乐剧《汤显祖》的创作。汤显祖的人生、艺术成就、文学语言造诣,并不为今天的人们所了解,汤显祖的生平也没有什么极富戏剧性的大故事。如何去创作一部反映这样的人物的音乐作品,难度可想而知。在现代艺术舞台上,无论电影、戏剧、电视剧都没有把汤显祖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加以呈现过。所以一开始,我们从研究原始资料入手,从解读汤显祖创作的4部剧去了解这个人物。《汤显祖》剧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熟,上海音乐学院从编剧到舞台呈现等方方面面的人才都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理念很鲜明,就是上海音乐学院不仅要有引领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还要有核心的戏剧创作。一个定位为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不能只拿前人的作品、外国的作品来训练自己的学生,而应该有自己原创的高水平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剧这样的综合艺术当中,体现各个学科的水平,促进各个学科人才的成长,让作曲、编剧、舞台美术,当代数字媒体、音乐工程、音乐表演等各个专业的人才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经验。
通过《汤显祖》这部戏剧,我们想把中国文化的精神底蕴,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当中真正值得骄傲的、有价值的部分更好地弘扬出来,把汤显祖在文学戏剧上的造诣尽可能多地通过音乐语言的“翻译”传递给当代人。所以我对整个创作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个剧本经过了一改再改、三改、四改,不断地增强剧本的合理性。同时,因为由于时间紧迫,我个人也当仁不让,对音乐剧中30首歌词都迅速进行了创作。在创作中,我强调一个重点:要怀揣着把中国最好的音乐资源,包括各种我们传统戏曲当中的唱腔借这个机会展示出来的一种心情;要怀揣着一种像创作《梁祝》那样经典作品的心情来进行音乐的创编。我给其命名为“中国风范”的音乐剧。“中国风范”很重要一点就是从戏剧形式到音乐都能够体现出中国的味道,又不失世界的水平。这部剧采取“戏中戏”的结构,有汤显祖古代的部分,有现代人排演汤显祖的部分,实现了一个现代人怎样去理解400多年前的汤显祖的过程。加上把汤显祖的四部经典的戏剧——《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巧妙地整合在汤显祖一生的经历当中,成功展现了这位文化伟人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格。同时,这部音乐剧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戏剧艺术形式中优美的部分,以及中国文学、中国语言文字那种优美传神的韵味。
在音乐创作中,我们要有一种世界的眼光,要抓住时代的精神,要有文化底蕴,要有音乐表现的能力。一部音乐剧如果在音乐上是成功的,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更具传播力的交响乐,形成独立的作品,在中国民族风格的新歌剧的发展方向上进行延伸。我的观点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实事求是、讲究方略,就一定能够把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校充满着一种艺术激荡的活力,让一切困难和问题,都在我们积极的进取中得到切实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