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当下流行的一句说法“中国人1949年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富起来了,21世纪强起来了”转接到中央民族乐团的发展历程上,那么可以说:中央民族乐团1960年“站起来了”,1998年“富起来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央民族乐团“强起来了”。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中央民族乐团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拐点。此后的十年,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成果汇聚成一股全新的风潮。
2023年6月21日,中央民族乐团《颂·黄钟大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 摄 / 刘方
十年间,中央民族乐团在坚守传统中大胆创新。创作是重中之重,没有新库藏,一切便无从谈起。2015年,《又见国乐》打乱延续近一个世纪的固定席位,通过舞美、灯光、服饰、多媒体,把音乐塑造成非同凡响的视觉冲击;2017年,《玄奘西行》把剧情引入音乐会,通过演奏、吟诵、对白、形体,以全新的表现形式讲述中国故事;2019年,《天地永乐·中国节》以岁时节日为主题,以年度为周期,用音乐凝结意象,传达内涵,不仅突出多媒体与音乐的配合,还在创新的同时,从老团长《春节序曲》的主题动机延展乐思,充分展现历史与当下的张力;2022年,《颂·黄钟大吕》把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命题与当下最流行的“国风”链接,对经典旋律进行改编和深加工,成为更新库存的手段,用功之处就在于对配器效果的精致化、多样化处理,耐人寻味。
在现实中感受人民需求
这十年,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的“国潮热”得到越来越多关注,摆在中央民族乐团面前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回应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文化自信的回归?为此,乐团开辟小型化、多样化道路并大胆起用青年人,组建了“俪人行”和“青衫渡”两支室内乐团,遴选业务扎实、形象俱佳的“90后”演奏家担纲重任,旨在让青年演奏家为青年观众演绎青年作曲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一寻找“共感”的方式很快奏效,既让年轻作曲家和演奏家脱颖而出,又引发了许多青年观众的共鸣,双措并举、双效合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新春团拜会、“一带一路”峰会、中亚五国论坛等重要国事演出以及对外交流演出中,都留下了他们靓丽的身影,两支室内乐团也因此火爆出圈,平均票房销售率90%以上。
2022年9月10日,中央民族乐团中秋室内乐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 摄 / 刘方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回首这十年走过的道路,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央民族乐团的信念、力量、一切的努力与创新,都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在实践中,“人民”不是空洞的概念,“为人民”当然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一个个实实在在个体的“人”。所以,中央民族乐团在现实中感受人民的需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民的需求。比如,乐团一直提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随着时代的变化,乐团服务为民的领域也要相应调整。乐团与抖音合作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中央民族乐团用66天时间完成了139位艺术家集体入驻抖音。起初,艺术家们对直播是持有负面情绪的,但通过链接公益项目慢慢转变观念,通过“山河国乐·公益星期二”活动关闭打赏,为网友提供聆赏学习的窗口;通过链接“大山里的音乐课堂”,为山区孩子捐建音乐教室。截至日前,乐团已经挂牌22个网上音乐教室。2023年末,抖音集团召开直播行业生态大会宣布数据,已有近百家专业院团加入其中,民乐直播场次超过414万,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28亿,相当于每天都有1.1万余场民乐演奏会上演,平均每场观众3100人。
2023年6月21日,中央民族乐团《颂·黄钟大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 摄 / 刘方
面对时代的变革,不单是集体上网就万事大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数字经济特征的新型垄断,给包括乐团在内的整个演艺行业带来新挑战。与其说中央民族乐团站在历史与当下的十字路口,不如说处在发展的“N维路口”。较之此前传统、单线模式,乐团的发展方向面临更多不确定。为此,中央民族乐团进行了许多跨界的海量尝试,并在“民乐+”的模式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赛道。比如,2023年春节,中央民族乐团承办了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启动音乐会《和合共生》,音乐会通过XR、AR等先进技术活化传统,把元宇宙概念引入音乐会,其中的《三星堆·神鸟》就运用独特的琵琶音色结合特殊的电子音效技巧进行情境化的表达,给听众一种更加立体的数字电音听觉体验,这场音乐会在全球同步播出获得了全网点击量50亿+的可观数据。
中央民族乐团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与多地政府和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乐团与故宫博物院、环球音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故宫之声》音乐会及相关唱片;与深圳市南山区联手,将对蛇口影剧院进行设计改造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传统文化元宇宙概念沉浸式体验综合体,寻找民乐的当代表达……
以乐会友壮大音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集理念倡导、战略决策、体系建构于一体的“大国外交”体系,让民乐在这一事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过去是中央民族乐团提供什么,外国观众就听什么;如今是外国观众想听什么,乐团就能提供什么。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理念的感召下,中央民族乐团知道了如何追求改观,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让各国观众产生共情的链接点和切入点。中央民族乐团常常针对性地创作一批既具中国特色又能激发异国观众共鸣的乐曲,充分发挥传统民乐“以和为贵”的优势,采纳中外乐队合奏的形式邀请当地艺术家同台。不过,理论模型同样要接受实践检验,在西班牙的经历给团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起初两国艺术家的合作并非想象中顺利,对方迟迟不能提供演职员名单,还故意躲避拍摄镜头。但经过数天排练,两国艺术家相互倾听并为同行真心鼓掌,演出结束时对方以亲近的态度向中央民族乐团发出再度合作的邀请。这一方面说明以艺通心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内容建设的必要。
2023年6月21日,中央民族乐团《颂·黄钟大吕》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 摄 / 刘方
“混合乐队”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央民族乐团的知识体系,也为中央民族乐团打开了新思路,这样的模式在“中国-埃及民族音乐会”“中法文化和旅游年开幕式音乐会”“中柬人文交流年开幕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中朝友好年开幕式音乐会”“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等重大国事演出中得以沿用,随着交流的累积,曲目库存不断增加,民乐圈也不断扩容,中央民族乐团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
自信已建立,时机已来临,在频繁的对外交流中,中央民族乐团制造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声音景观。乐团在中宣部、文旅部的资助下,建设国际公众平台矩阵,通过YouTube、Facebook、Instagram与许多国际知名乐团进行云端互动、连线合作,以“欢乐春节”“国际音乐节”等活动为载体,创作了多部适合网络传播的融合作品,在全球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点击量。中央民族乐团不但走出去,而且带回来,发起的“世界云乐团”的长久计划,用以乐会友的方式邀约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加入,形成一个逐步壮大的音乐共同体。
细数这些年中央民族乐团工作的点滴,原来这方可以整齐切割的十年排列了这么多故事,回过头来思考1960年、1998年、2014年,这些数字的意义更加深远。如今,中央民族乐团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那是再次阔步新征程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