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叶
上海师范大学琵琶教师
认识张鸣先生是在2013年,平湖举行首届平湖派琵琶文化论坛。来自全国的琵琶演奏家、琵琶理论专家聚首平湖,共商平湖派琵琶保护和传承大计。音乐会上,第一次听到张鸣先生演奏《霓裳曲》和《淮阴平楚》,颇具震撼。一种有着清雅悠远、朴实无华、不落凡尘的音乐风格跃入眼帘,彼时,仿佛所有的文字都无法诠释何为平湖派,唯有听,便知晓了!
所幸,2019年底至2020年初,在李景侠教授和张鸣先生的共同策划下,上海高校的平湖派琵琶研习课程终于成行。参与的高校分别有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等琵琶专业教师和学生。这是有史以来,平湖派琵琶在上海高校最大规模的一次普及性教学。
同学们在这次的研习课程中受益匪浅,最重要的获得有以下几点:
1.对平湖派琵琶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学院派的兴起,琵琶五大流派的历史风貌渐行渐远,当下的大学生对传统作品知之甚少,艺术审美取向单一且狭窄。学术的传承必先立而后破,不能站在传统根基上的创新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当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形大于意,最终昙花一现。平湖派琵琶经过百年的历程,虽经繁华与凋零,但她经得起历史的洗涤与跌宕。自2008年平湖派琵琶艺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个流派的音乐研究正在逐渐升温。目前对于平湖派的历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音乐风格、审美价值等多方位的研究逐渐繁荣起来。但历史的断层导致这个流派的发展滞后,作为新生代的琵琶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2.对平湖派的代表作品和音乐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次张鸣先生的教学曲库中有8首作品,其中包括《淮阴平楚》、《满将军令》、《平沙落雁》、《青莲乐府》、《塞上曲》、《小霓裳》、《阳春古曲》、《郁轮袍》。
《小霓裳》曲作为平湖派的入门小曲,我院每一位学员都学习了。张先生在开场的时候就介绍了平湖派的音乐风格和技术特点:左手指法虚实相济的,轮指的速度较快,字密音繁,音实韵长、意在指先,意到指随。即便是《小霓裳》这首小曲,也都处处体现着文人的清风雅骨。
还有比较多的同学学习了《平沙落雁》和《淮阴平楚》这两首作品。这是两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平沙落雁》动静结合、虚实交融。张先生在介绍这首乐曲的涵义时引用了一句古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侠士之心胸。这样的作品不正是平湖派一直坚持的品格和节操吗。
《淮阴平楚》的技术多样、细腻、刚柔并济。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修养才能把握住作品的磅礴气势和宏大结构。
《满将军令》全体学员都有研习。
在这些作品中,学生们第一接触到“马蹄轮”、平湖派的“满轮”、“挂线轮”等技巧,明白一个流派的形成是有其代表作品、代表人物、技术特点、音乐风格等综合要素的。从这个角度衍生出来,我们可能对其他四大流派的认知也将重新改观。
3.深刻学习到老一代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和做人的高尚品格
张鸣先生师从平湖派第六代传承人杨少彝先生。在多次课上张先生提及他的恩师都充满感怀。我们都知道杨少彝先生为平湖派琵琶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创新的层面上,他倡导在演奏上,不拘门户,广泛吸收他派的演奏技艺,在演奏上强调气、力的辩证思维,倡导“意在指先、意至指随、意实结合”的艺术内涵,反对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表现过分等倾向。即便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还撰写了《琵琶春秋》一书。坚韧的品格和对艺术真、善、美的追求都是杨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学生形容张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儒师,上课有条不紊,仿佛看到了古代私塾的先生,既严厉又儒雅。在快节奏生活和学习的当下,这种课堂文化对学生的学习认知有一定的冲击,,她们领悟到的不仅仅是平湖派琵琶的音乐,更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修身养徳。
4.对传统音乐的重新认知,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在与将来
1895年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在选曲上有一定的教学普及意义,也证实了李氏家族对琵琶教育事业的深刻认知,他们在琵琶教育和传播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个家族尚且有这样的担当,于师范大学而言,学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教育是大学课程中不可缺失的部分。通过这次课程的抛砖引玉,使学生们打开了重新认识琵琶传统作品的大门,真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根脉和修身养性的自我锤炼,懂得一首作品精雕细刻的匠人精神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