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李博禅 主讲《时代背景下的创意与表达》本学期“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圆满收官!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1-12-16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实践教学学术讲堂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第十讲

《时代背景下的创意与表达》课后感(一)

12月14日下午15:30,由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办的《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讲座第十讲于上海音乐学院北416教室顺利开展。本次课程由李博禅老师为我们讲述“时代背景下的创意与表达”。

李博禅老师从时代背景、创意与表达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他创作作品的心路历程,并以民族交响诗史《英雄》和大型原创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为例,更加清晰的展示了时代背景、创意、表达在作品里的重要性。

“何为时代”是这次课堂上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李博禅老师认为,时代,就是当下,某一时期的时代就是那一特定时期的当下。关于时代的特点,李博禅老师总结了三个关键词:人民、精品与道德。纵观整个音乐史,每个时代的创作都是为特定时代的人而作,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家慢慢淡忘了为了人民这一概念,而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时刻谨记我们的创作和演奏都是为了这个时代的人与民而作。

在我们这个时代,各类作品层出不穷,但或许由于心浮气躁、名利熏心,很难在艺术作品的高原之上出现高峰。时代从不缺作品,但缺少精品,所以如何打造精品也成为当下文艺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而“德”,是艺术创作的前提。道德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对于不同事物的感受,以及在生活工作中的作风与做派。

提到青年音乐创作者的时代责任,李博禅老师引用到:第一,我们要做时代的先觉着、先行者、先倡者。这要求我们拥有先进的思想,并付诸于实践,结合思想和实践成为时代的先驱;第二,我们要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人,时刻都要保持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热爱;第三,我们要在音乐作品中书写和记录人的伟大实践;第四,我们要在创作和演奏中彰显内心崇高的信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过五点希望。一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二是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四是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是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同时,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李博禅老师认为,作品在创意阶段需要注意四个方面问题:首先是创意的内核,创意中要明确作品的核心问题——想要表达什么,这个问题应贯穿这个创作过程,避免偏离;其次是创意的维度,这要求创作者需从多个维度同时进行构思,例如不同器乐的音色、声场、核心音高的选择与前后的呼应等;然后需要注意不同维度的对立统一,从技术、情绪、所表达的内容在步调上协同一致的同时,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最后是作品的结构,在构思每一篇章的时长、内核、技术、情绪等维度的基础上,还需通盘考虑全局的结构比例。

最后在谈到“表达”时,李老师说:作为音乐演奏者、传递者、二度创造者,在作品中首先需要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要清晰作品中所需要的技术以及明确作品的风格。在这两点之后,我们要思考有没有表达出作品想要出来的效果以及观众有没有有效感受到我们所表达的情绪。“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影响,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

主持人邢立元老师也曾参与《龙华英烈颂》的演出,并在课堂的最后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演出心得。她认为,是李博禅老师对器乐的了解与热爱,让他写出了既富有旋律,又对演奏家有技术挑战的作品。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在演奏家和听众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体现了作品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演奏家留有充分的二次表达空间。

聆听本次课程,李博禅老师对音乐创作的严谨态度深深的打动了我,也让我反思、警醒自己,严以律己,学会做人,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在学习自身专业的同时,要时刻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谨记新时代下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期待与希望——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要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2020级二胡专业学生 许彬清

《时代背景下的创意与表达》课后感(二)

伴随着寒冬的来临,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课堂迎来了这个学期的最后一讲———时代背景下的创意与表达。这次的讲座由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教师李博禅老师开讲。

首先李老师提出了关于时代背景这一观点。究竟什么是时代?时代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时代就是当下,是我们活着的当下,是特定时期的当下。而时代背景下的创作其实就是当下的创作与表达,老师认为我们当下时代的创作,做当下的事情充满意义。

这个时代出现的和艺术、音乐创作、文艺相关最多的三个词:1、人民 2、精品 3、道德。在我们活着的这个时代,创作、演出到底是为了谁?其实很明确就是为了人民,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创作导向。为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李老师以音乐的历史时期举例,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至今日,作曲家所书写的、表达的,皆是为之当下时代的人民。因此时代的特性是从古至今都始终客观存在的。

什么是精品?李老师以高峰与高原举例,他认为高原不特指精品,而高峰则指向作品中的精品,在我们这个时代,物质的丰富,经济的发达,创作一部作品相比以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作品的诞生也不乏丰富的传播和推广平台,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时代已不缺作品,许多的年轻作曲家、中年作曲家、老一辈作曲家、专业作曲家、非专业作曲家都在为这个时代谱写新作,然而缺的是什么?是精品。所以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不仅是打造新作品,而是要追求艺术的精品。要看重作品的质量、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意义。与此同时,更应把“德”字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

李老师还提到了时代的责任,并总结成四个要点:

一、先觉者:出思想,并不断的思考。先行者:出作品,不断地去实践。先倡者:出标准,把实践与思想凝聚成共识,引领亦是我们的时代责任。

二、有筋骨: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有道德:德是创作的基础,价值的核心。有温度:无论表演还是创作,应时刻充满感情、充满热爱,用质疑的眼光不断总结问题,但对待事业不要过分冷漠。

三、书写和记录人的伟大实践。回顾音乐史的发展,无论是东西方音乐,所表达和记录的是人类的伟大实践。

四、彰显崇高的信仰。无论质疑、批判,内心深处对向往之音乐的追求都要始终坚守,作为专业音乐工作者,这份信仰是不容妥协的。

关于创意,李老师认为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作品的内核,什么是内核?内核即是在作品中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第二点就是创意的维度,对于作品的创意不应仅仅在一个维度上思考,有多个维度需要同时协调考虑。李老师以竹笛作品的创作举例:在创作时既要考虑到不同调竹笛的音区与音色,还应关照到音乐内容的表达与所选用竹笛的音色是否统一,音乐文本的叙事手段与整体结构是否能够合理布局。在技术、内容、情绪及结构等多个方面,既要通盘考量,同时又保证他们的相对独立。

关于表达,想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是否有效表达出来?被表达者是否有效的get到了你的想法?没有这些考虑,不知想表达什么而盲目创作,实则就是内卷。因此创意之后的表达,关乎着创意是否被有效落实、落地。

李博禅老师在为我们介绍了他的民族交响史诗《英雄》及大型原创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的创意与表达后,引用说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仅仅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聆听时代的声音,用于回答时代课题。

我作为一位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上了李博禅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作曲家的创作与演奏者其实也是戚戚相关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也明白了作曲家的创作是多么辛苦,每一个作品都是来之不易的,作为一个演奏者我们需要珍视每一个作品,努力去演奏好每一个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2020级竹笛专业学生 许歆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