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六讲:蒋国基 讲述《赵松庭老师对骨笛、弯管笛、雁飞篪的传承和发展》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0-11-04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核心课程

第 六 课


2020年11月3日下午三点半,“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第六课在北楼416如期开讲,由著名笛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蒋国基老师为我们讲述《赵松庭老师对骨笛、弯管笛、雁飞篪的传承和发展》。蒋老师亦是自《大视野》课程恢复线下课堂后,第一位从外地莅临上音课堂进行授课的专家。



在正式开讲之前,蒋国基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他的笛艺生涯,并介绍了其恩师赵松庭先生。赵先生除了创作改编多首经典竹笛作品,还对笛子制作进行研究探索,发明了排笛、低音笛、u型低音大笛、弯管笛、同管双笛等,让我们多方面了解赵松庭先生对中国笛乐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些在乐器科研上的成就,大大丰富了竹笛的种类,拓宽了竹笛的音域,挖掘出竹笛音色的更多可能性。蒋老师作为赵派师门的大弟子,在乐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也一直延续着恩师的探索精神,致力于推进对乐器形制、材质、音律等方面的不断革新和突破。


骨  笛:

大家对骨笛的印象不外乎是中音史课本上提及的“贾湖骨笛”,是目前我们已知最早的中国吹管乐器。然而在贾湖骨笛出土之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更是震惊世界。骨笛也称为“骨哨”,是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的,有的骨管内还插有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可以用来调节声调。最早是猎人用来模拟动物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猎物。因而骨哨的出土,亦证明了乐器最初的发源,还是来自于生产劳动。


然而骨笛这个乐器是典型的“小身材,大能量”。汪悦洲老师现场为我们演奏了骨笛协奏曲《原始狩猎图》的片段,虽然在音域上有所局限,但是技巧上的运用完全没有受限。厉音、滑音、抹音、花舌、吐音等这些管乐吹奏技法也能通过骨笛展现地淋漓尽致。尤其是当蒋老师通过视频为我们展示了与浙江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之后。更加能感受到骨笛的张力和音乐语言是极为丰富的,在乐队的协奏配合之下,不仅对于其原生态的音色特质能够更好的展现,表现力上也是如虎添翼。


弯 管 笛:

弯管笛形制的特别之处是把吹孔和按音孔之间的一段管身制成U字形拐弯,以缩短吹孔和按音孔之间的距离,便于演奏。其管长约1.15米,直径3.5厘米,多用紫竹、斑竹制作,拐弯部分是用一段段的短竹管连接而成,作工严谨,缝合细致精准。



蒋老师分享道:赵松庭先生早在50多年前已经开始研制弯管笛,然而万事开头难,最初的弯管笛音色没那么好,笛头也容易裂。因此数年来与制笛师傅们不断探索改良方案,反复推敲弯管笛的制作工艺。


弯管笛的双笛膜是蒋老师很早提出的,这对于演奏者而言也是更具挑战性的,双膜孔需要的气息共振和共鸣更多。课堂上蒋老师为我们亲自演奏了原创作品《雷峰塔遐想》以及视频展示了《醉苍穹》片段。通过欣赏能感受到弯管笛低音的音色非常有特点,浑厚中带着一丝苍劲,演奏旋律时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其中就有一大段的循环换气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因为弯管笛形制的问题,循环换气技术在这件乐器上难上加难。但当有能力纯熟掌握弯管笛在气息与技巧上的要求之后,也能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雁 飞 篪:

“篪(chí)”这种形制与目前常见的笛管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吹孔在笛管中部,管中无阻隔。吹孔左右两侧皆有音孔,由两手手背朝外按指演奏。由于没有膜孔,整体发声柔美和雅,音色介于埙和箫之间。


经蒋老师的介绍:“雁飞篪”是赵松庭先生和赵松龄先生兄弟根据典籍与壁上记载,联手花了近十年时间研发的一种古老而新颖的民族乐器。学名为“同管双笛”,艺名为“雁飞篪”。



蒋老师在课堂上亲自用“篪”演奏了古曲《阳关三叠》和原创作品《吹篪怀古》。通过聆听,这件乐器带给我的感受是它的音域相对而言最接近竹笛的,但是高音区的音色因为没有膜孔,所以音色非常绵延柔和,听觉上也不觉沉闷,因为吹奏时可以展现的技巧也很丰富,不同音区带来的层次感也各不相同。并且“篪”的难点在于部分音准是靠吹奏角度的仰吹和俯吹,因此需要演奏者对音准有精准而敏锐的控制。


同学们学习吹奏骨笛与弯管笛


在整个课堂进行中,蒋老师分别在为我们介绍骨笛、弯管笛、雁飞篪这三种乐器的时候,都特地安排了互动环节,让我们亲自上台学习演奏这些乐器,通过体验,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乐器的形制特质、演奏方法以及音色上的特点。因此整堂课的互动体验感是尤为强烈的。


蒋国基老师谈民乐发展


谈及传承和发展,蒋老师分享了其恩师赵松庭先生的一句话“要成为好的演奏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作品”。在我看来,作为学子的我们不但要了解这些乐器成为中华珍贵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更需要积极地去学习演奏这些乐器,因为只有掌握了乐器本身,才能更好的了解每件乐器的特质,从而才知道如何去创作创新。一旦音乐作品丰富起来,乐器本身也会得以延绵不断地传承。


蒋老师所期待的,亦是他自己艺术生涯里不断努力在追求的,他为每一件热爱的乐器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无论是大型跨界融合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演奏骨笛的长老角色;还是集山水风物、传奇故事、宗教哲理、人生思想合而为一的弯管笛作品《雷峰塔遐想》;又或是植根华夏,古韵悠悠的一曲《吹篪怀古》。这些都在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要为自己而“发声”,也只有通过这些沉淀和积累,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发展。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沈一容


《赵松庭老师对骨笛、弯管笛、雁飞篪的传承和发展》课后感(二)


2020年11月3日下午15:30,《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第六讲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开讲,著名笛子演奏家蒋国基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程《赵松庭老师对骨笛、弯管笛、雁飞篪的传承和发展》。


在简单介绍骨笛、弯管笛、雁飞篪后,蒋老师回顾了在牛棚拜师的场景,有几句话蒋老师至今牢记在心,并与我们一起分享。赵松庭老师说“音色很好要保留下来,要学会创作,有自己的东西”。蒋老师理解为要有自己的乐曲,自己的风格。并鼓励我们演奏与作曲同时进行学习,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



首先蒋老师为我们介绍骨笛,浙江河姆渡地区发现的的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现场带来的骨笛是赵松庭老师根据河姆渡出土的骨笛复制而成的,课堂上播放了蒋老师与浙江交响乐团演奏的《原始狩猎图》,这首曲子由赵松庭先生命名,钱兆熹先生作曲而成。在现场蒋老师和浙江交响乐团笛子演奏家汪悦洲老师也用骨笛为我们演奏了《原始狩猎图》,骨笛音色明亮、神秘而悠远,使我仿佛置身于远古时期的森林中,与先民们一起进行狩猎活动。



接着蒋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弯管笛,弯管笛由赵松庭老师研制,形制像一根拐杖,转弯处的地方由竹片拼接而成,所以经常容易裂掉,声音也会偏细。近年来经蒋老师不断改革和发展弯管笛,把笛管内壁变大,使得弯管笛较之前可以更轻松发声,并创作了《醉苍穹》《雷峰塔遐想》等曲目。蒋老师为我们现场演奏了弯管笛,其音色古朴浑厚,意境深邃。弥补了传统笛子低音不足的缺陷,增添了笛子的色彩,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



最后介绍雁飞篪,又叫同管双音笛子,是赵松庭老师和弟弟赵松龄根据壁画上的形象,经十年研究,仿制成功的。雁飞篪一共八个孔,吹孔在笛身的中间,演奏时双手手背同时向外。蒋老师现场为我们演奏了一段他在疫情期间创作的的新作品《吹篪怀古》,其音色独特,含蓄文雅,像埙又像箫,意蕴深长。蒋老师说雁飞篪真正是我们民族的东西,是我们的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现在吹的人却很少,希望我们可以多加关注与研究。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蒋老师通过示范演奏,详细而生动的为我们讲述了赵松庭老师对骨笛、弯管笛、雁飞篪这三种笛子的传承及发展情况。赵松庭老师用毕生的精力去研发改制笛子,这基于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对笛子的深刻研究,他不仅是笛子演奏家还是作曲家和教育家。而蒋老师作为赵松庭老师的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笛子演奏,还有这份对于竹笛艺术和民族音乐的“匠心”。蒋老师也创作了大量的笛子作品,并且进一步对乐器进行了改革,使得如今的演奏者可以更轻松的吹好笛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笛子深深吸引。



在今天的课堂上,蒋老师还亲自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的两位同学吹奏骨笛,也鼓励我们学习作曲,他说“一个乐器要有人演奏才能发扬光大,要有作品,乐器就站住了”,这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作为一个表演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民族音乐的学习者,我们除了学习好本专业的课程,还应该做出更多的尝试,无论是进行作品创作或是进行乐器改革。民族音乐的发展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努力,希望我们可以不负前辈对我们的期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为让更多的人爱上我们的民族音乐做出努力。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杜秋怡


下 期 预 告

第 七 课



徽班传人 谈艺说戏

主讲人:李龙斌

时间 | Duration

11月10日 下午15:30(周二)

线下课堂 | Place

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

北楼 416教室

(暂不提供课程直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