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缅怀 赵松庭先生逝世廿一周年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2-03-09

赵松庭(1924一2001)

浙江东阳人。自幼爱好音乐,9岁开始学吹笛,不久,又学会了二胡、琵琶;三弦,唢呐。14岁担任业余剧团的正吹,还曾登台扮演花旦。16岁在东阳中学毕业后,参加了昆曲坐唱班,师从艺人叶小苟。后入锦堂师范学习。20岁担任东陷中学及缙云师范音乐教师。22岁时,碍于父命,不得不放弃心爱的音乐,进了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

1949年赵松庭毅然中断法律学习,考入文工团,不但学会了好几种西洋乐器,还能写词作曲.

1954年,赵松庭在东北疗养时,每天面对如诗如画的美好河山,观察人们愉快的劳动、生活,情不自禁地提笔写成了一首象征着祖国如旭日初升、欣欣向荣的笛子独奏曲《早晨》。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奏《早晨》,获得很大成功。

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奏了他在农村劳动时创作的两首乐曲,《婺江风光》和《采茶忙》,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音乐评论家李凌以《吹情》为题在上海《文汇报》撰文,赞美《婺江风光》是一首“以器乐写心灵”的杰作,认为它“音中有物,声里传情”。在《采茶忙》中,使用了他首创的“排笛”,扩大了笛子的音域,令人耳目一新。

1966年,在风风雨雨的年月里,赵松庭转入笛子科技研究。在他的弟弟物理学家赵松龄的帮助下,对笛子的频率计算与应用,以及温度与音准问题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完成了几万个数据的演算,终于为笛子的制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1979年,赵松庭重新上台,献演了新作《幽兰逢春》。

赵松庭在美学观点上,主张“音乐技巧为表现内容服务脱离内容表现的不能称为技巧;竹笛本身在不断发展,技巧也必须不断创新;技巧不论中、外、古、今、东、南、西、北,只要对内容表现有帮助,我们都要吸收。”

在律学方面,他认为纯律,平均律均无不可,不宜定死,否则风格要受损失。温度会影响发音的频率,他主张根据不同温度制作不同规格的笛子,例如气温20度与气温30度条件下的笛子,就不能混用。他坚持笛子制作必须科学化只有具备较高深的数学,物理学知识和运算能丸才能制作出合乎标准的笛子。

赵松庭先生的笛艺虽然来自民间,未进过音乐院校,但他的文学修养与科技知识相当渊博,因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较强,教材的编写也相当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门下弟子成才率甚高。赵松庭为了弘扬民族音乐,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是一位踏踏实实耕耘于民族乐坛的实干家。先生于2001年3月9日6点30分病故于杭州。

今日是赵松庭先生逝世二十一周年

此致缅怀

先生千古

FROM: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