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笛子艺术大师
赵松庭先生
赵派笛艺宗师
著名的音乐家与教育家
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常委。
赵松庭先生生年
Zhao Song Ting’s life story
浙江省 东阳县 巍山镇
赵松庭
赵松庭,出身于浙江省东阳县(现东阳市)巍山镇赵姓家族,族中排行“初”字辈,乳名赵鹤初。东阳赵家源自北宋魏王赵廷美一脉,随宋廷南渡,迁至浙中定居。东阳位于层峦苍翠起伏的浙中丘陵,歌山画水,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形胜之美甲于他邦”。自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唐宋时代,东阳已为“婺之望县”,今更有教授县博士乡之称。巍山距东阳城60里 ,古称永寿乡。背依巍山,面对笔架山。两侧有白溪和渼沙溪蜿蜒合流而过。巍山自古而来学风蔚然,书院棋布,如环清轩,兴学堂,绿旖书院、林水斋、栗园和晚香居等。音乐则以丝竹称,也是婺剧的发源地。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学子贤士,赵松庭的音乐文化底蕴,深受润泽于这片土地。
赵松庭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熟读儒道释经典,后又接受新学教育,曾先后就读锦堂师范和上海法学院。长辈希望赵松庭继承父业,专攻法律,但赵松庭酷爱传统戏曲,痴情民族音乐,最终放弃法律专业,选择音乐作为职业,1949年考入解放军文工团,开始了50多年的艺术生涯。
艺术成就
Artisitc achievement
赵松庭从部队复员后在东阳婺剧团短暂任艺术指导。1955年,浙江省文化局贯彻执行中央文化部组织民间音乐舞蹈队伍文件精神,次年赵松庭调入筹建中的浙江民间歌舞团(今浙江歌舞总团)。赵松庭成为浙江民间歌舞团的创始团员和元老。
赵松庭在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工作20余年,创作了《三五七》《鹧鸪飞》《婺江风光》《采茶忙》等十多首笛子名曲;同时在演奏技巧方面,借鉴唢呐气息控制方法创吹笛循环换气法;融合笛子北方南方笛子两种表现手法,达到刚柔相济,能抑能扬;发明排笛,拓宽笛子音域和表现力。
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赵松庭演奏了笛曲《婺江风光》。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以《吹情》为题在上海《文汇报》撰文,赞美《婺江风光》是一首“以器乐写心灵”的杰作,认为它“音中有物, 声中有情”。
此期,他还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兼课;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
赵松庭的笛子艺术成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赏识。周总理还曾邀请赵松庭和马连良、周小燕、黄虹、傅聪等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在当年政治运动的不测风云中,赵松庭曾受周总理的关怀而改善了境遇,这令赵松庭一生念念不忘。他的笛曲《幽兰逢春》就融入了此感恩和思念的情怀。
兰花,花之君子,古代文人喜自比之。历代江浙文人爱兰花,赵松庭也爱兰花,曾抄录古人许多咏兰诗词。他的笛曲《幽兰逢春》,可谓其创作顶峰,一生的总结。他与老朋友曹星,浙江的大律师,共创此曲,他创意、构思了该曲,并谱写前半部“孤兰生幽园”的意境;曹大律师代他写“逢春”喜悦部分。乐曲采用了昆曲的音乐素材,优扬雅致,委婉抒情。该曲旋律,从低缓压抑到轻快舒展,以幽兰逢春的意境来暗喻个人际遇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怀。该曲创作于1979年,时值十年“文革”刚刚结束。作者在该曲的题记中写道:“周总理曾说昆曲是朵兰花。今天,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缅怀总理,仿昆曲情趣,作此曲。
赵松庭于1976年调到浙江艺术学校任教,主业转向音乐教育,逐步淡出乐曲创作和舞台表演。
教育树人
Educate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以此道理类推赵松庭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成功,甚为直观。由于“文革”期间被取消登舞台表演的资格,赵松庭弘扬民族音乐的全部热情失去了倾注的出口,于是他把大部分精力转向了培养学生,以此寄托自己的心愿,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学的笛子爱好者,来者不拒,有教无类,皆收为弟子,并秉承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博雅教育,学思并重,倾心指导,成功培养出一批笛艺新秀,如蒋国基、刘凤山等。对那些已经业有所成的后学,凡慕名前来求教者,都是热心接待,细心指导,如俞逊发、曾永清、李镇等。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在60年代初期已经崭露头角,他专程到杭州虚心向赵先生讨教笛子艺术和乐器理论。他视赵先生为师,赵先生视他为友,两人亦师亦友,交情深厚。从中可见赵先生教育树人的热心。
到浙江艺术学校专职任教之后,开始有了笛子专业的学生,后来又相继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客座教授,科班出身的笛子专业学生增多,如詹永明、张维良、戴亚、王次恒、杜如松、吴樟华、陈悦等都是科班出身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们学业有成之后,有的留校任教,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有的到各大音乐团体任笛子演奏员,成长为一级演员、笛子首席。
赵松庭的这些弟子又带出自己的学生,一代传一代。现今,我国各大音乐学院、各大音乐团体的著名笛子专业教授、演奏大师,大半出自赵松庭门下。
赵先生成为中国赵派笛艺的宗师。他编写的笛子教程《笛子演奏技巧十讲》,成为笛子教材的经典。
研究理论
Research And Theory
赵松庭在音乐理论方面的造诣颇深。“文革”期间,他还把一部分精力转向了声学研究。他的胞弟赵松龄是同济大学声学教授,曾任同济大学物理系主任。两兄弟合作研究管乐器的发声原理和实际制作。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乐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乐器,音乐家也难出伟大的作品。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严重不足或说短板,在于乐器。比较于西方长笛,赵先生常常感慨中国竹笛在音准、音域、转调、易裂等等方面存在的缺点,尤其是对音准,需要靠吹奏者气息控制和手指按孔矫正,完全靠经验,很不规范。为此他热心于乐器改革,发明排笛、低音弯管笛、同管双笛(雁飞篪)等,拓宽笛子的音域、音阶。更重要的是,他与胞弟共同研究温度、闭管、开管、管径、管壁厚度、开孔的位置、孔直径长短等等因素与频率的关系,前面各项因素发生变化及其互相影响,则频率也相应发生变化。这项管乐器的计算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先进的管乐器科研成果。它从理论上解决了笛子、箫以及各种吹管乐器的频率计算问题。其重要论文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一种古老而新颖的民族乐器——同管双笛》《同管双笛(雁飞篪)的性能及其实用设计》等。
赵松庭还对中国竹笛的源流、笛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笛子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收录在其专著《笛艺春秋》中。
继往开来的方法
Continue with the past and open up the future
中华文化的传承之道,传承的理念,或曰传承的方法,可概况为四个字“继往开来”。先秦诸子百家,历经传承发展,在历史上形成思想各异形形色色众多门派,仅仅儒道两家本土原生之道,内部分支门派就多不胜数,有的还彼此争斗;但不管门派思想如何不同,其文化传承的方法却是基本相同,即“继往开来”,一方面继承以往思想文化,一方面开辟新的道路。例如宋明哲学流派理学和心学,两派皆承儒学,兼容佛道哲学思想,但又有很大分歧,彼此争论不休,理学大师朱熹和心学大师陆九渊曾展开一场旷世之辨,激辩三天三夜。然而,两派在传承方法上却是完全一致,朱熹重视“继往圣,开来学”,另一位心学大师王阳明也言治学为“继往开来”。这样开发性的传承之道,使得中华文化流水不腐,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中国古代先民发明埙、笛、篪、钟等乐器,是他们从感知宇宙自然之声中悟出的,其声音空旷深沉而悠远,似乎存在宇宙的秘密,蕴藏先民的智慧。历史上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戏曲,还有中华56个民族史诗和民间音乐传承,经历长期发展,积淀了无数音乐宝藏,可谓浩如烟海。发掘其秘密,学习其智慧,并弘扬之,复兴民族音乐事业,是中国音乐人的使命。
赵松庭痴爱中华民族音乐,从艺五十多年,弘扬民族音乐,无怨无悔。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沿用了“继往开来”的方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瓢精华,以现代的开放的理念加以发扬光大,继往而开来。一方面,赵先生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能让他较深领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并继承之。另一方面,赵先生又接受过新学教育,了解新文化和现代音乐,这使得他能够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在笛曲创作中,灵活运用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和古代诗词意境,以现代音乐手法和笛子表现技巧,创造新时代音乐的新意境,开中国当代新笛曲之先河,《早晨》《三五七》《二凡》《鹧鸪飞》《婺江风光》《采茶忙》《幽兰逢春》等笛曲的创作都是如此方法;在音乐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中,也是融汇古今,结合中西,因材施教,培养后学;在乐器制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发掘骨笛、埙、篪等古代管乐器资料,研究古代管乐发声原理,以现代声学理论,计算横笛频率,创新发明同管双笛(雁飞篪),使得管乐制作从经验走向科学。先生以诸多建树,开创赵派笛艺,可谓继往开来的笛艺宗师。
赵松庭是豁达之人,既领会儒家“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也喜好道家逍遥游、顺其自然的思想,对释家思想也有所领悟。他的五十余年艺术生涯,大起大落,时达时不达。面对荣辱,个人境遇的变化,他都会从儒道释哲学精华中找到个人的处世和为人之道,尤其身处不达甚至困境之时,做到独善其身,荣辱不惊,颇有古代士人的风格。
赵松庭是豁达之人,既领会儒家“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也喜好道家逍遥游、顺其自然的思想,对释家思想也有所领悟。他的五十余年艺术生涯,大起大落,时达时不达。面对荣辱,个人境遇的变化,他都会从儒道释哲学精华中找到个人的处世和为人之道,尤其身处不达甚至困境之时,做到独善其身,荣辱不惊,颇有古代士人的风格。
赵松庭爱好唐宋诗词,喜欢写律诗。一九八二年九月,赵先生登上了泰山玉皇顶,感慨颇多,作五律一首:
志在玉皇顶,白头攀紫岑。
豪情随蹬涌,幽思逐云生。
历尽崎岖路,求来坦荡心。
苍松万千树,无语却知音。
此诗乃赵松庭对自己一生追求弘扬民族音乐事业的述怀,也是他的墓志铭。
撰文:赵松庭之子赵晓笛
经济学博士、文学硕士、曾任世界商会联合会(WCF)理事
春天的思念
今天是恩师赵松庭先生逝世22周年纪念日。我们选以赵老师儿子赵晓笛先生所撰之文、赵派嫡系传人詹永明教授创作并演奏的《春逝》、戴亚教授演奏的《幽兰逢春》,来表达我们对恩师“春天的思念”。
赵老师虽然离开我们已有22年了,但思念赵老师的不仅有受其教诲、传承笛艺的门生弟子,也有同为民乐事业比肩奋斗的故知旧友,更有每每聆听赵老师笛曲便受其艺术精神感染鼓舞的音乐爱好者们。二十年多年来,中国笛乐随时代发展不断呈现新格局,在赵老师等一代人搭建的良好基础上,迈进风格多样、类型多维与专业化的新时代。赵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所开创的中国笛乐艺术已然成为时代里程碑,谱就辉煌的笛乐艺术篇章,却永远鼓舞、引领竹笛事业向前发展。
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秉承传承与弘扬赵派笛乐艺术为宗旨,近年来举办了多次音乐会、研讨会,以及“松庭龙吟”全国竹笛邀请赛等系列活动并出版多种相关出版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在理论研究的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赵派笛乐经典作品集》真实记录一代宗师赵松庭先生及其嫡系弟子在竹笛艺术领域的创作传承。
今天我们缅怀恩师,不忘初心、感恩师德,为更好的传承发扬赵派笛子艺术作出努力!
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