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缅怀丨赵松庭先生逝世廿三周年
华音网 2024-03-09


赵松庭艺术生涯

Zhao Song Ting

江南笛王,赵氏松庭,九岁始学丝竹,一管竹笛,集演奏、作曲、研究、教学于一身,推陈出新,颇多创举;呕心沥血,毕生无悔。

先生作为“浙派”创始,融南北竹笛演奏之精华,开“赵派”竹笛艺术之先河,是中国 20 世纪笛乐缔造者之一。

中国笛子艺术大师、赵派笛艺宗师、著名的音乐家与教育家,曾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常委。

赵松庭,出身于浙江省东阳县(现东阳市)巍山镇赵姓家族,族中排行“初”字辈,乳名赵鹤初。东阳赵家源自北宋魏王赵廷美一脉,随宋廷南渡,迁至浙中定居。东阳位于层峦苍翠起伏的浙中丘陵,歌山画水,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形胜之美甲于他邦”。自东汉兴平二年(公元 195 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唐宋时代,东阳已为“婺之望县”,今更有教授县博士乡之称。巍山距东阳城 60 里,古称永寿乡。背依巍山,面对笔架山。两侧有白溪和渼沙溪蜿蜒合流而过。巍山自古而来学风蔚然,书院棋布,如环清轩,兴学堂,绿旖书院、林水斋、栗园和晚香居等。音乐则以丝竹称,也是婺剧的发源地。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学子贤士,赵松庭的音乐文化底蕴,深受于这片土地的润泽。赵松庭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熟读儒道释经典,后又接受新学教育,曾先后就读锦堂师范学校和上海法学院。长辈希望赵松庭继承父业,专攻法律,但赵松庭酷爱传统戏曲,痴情民族音乐,最终放弃法律专业,选择音乐作为职业,1949 年考入解放军文工团,开始了 50 多年的艺术生涯。

【艺术成就】

《早晨》是赵松庭笛曲创作和演奏的成名之作。1954 年,赵松庭在朝鲜战场负伤,回国在东北疗养,远离战场隆隆炮声,眺望窗外旭日东升,耳闻晨鸟啼鸣,江山如诗如画,此情此景给他带来灵感,由此创作出笛子独奏曲《早晨》。此曲的创作,采用了昆曲曲牌《点绛唇》音乐元素,以现代音乐理念和表现方法创造意境,结合中国竹笛南北两种风格表演技巧扩展笛子表现力,笛曲既有舒缓悠远的优美旋律,也有上下起伏的音阶灵动,一改旧笛曲的风格,为前人所未闻。《早晨》可以称之为我国现代意义笛子独奏曲的第一曲。赵松庭从部队复员后在东阳婺剧团短暂任艺术指导。

1955 年,浙江省文化局贯彻执行中央文化部组织民间音乐舞蹈队伍文件精神,次年赵松庭调入筹建中的浙江民间歌舞团(今浙江歌舞总团)。赵松庭成为浙江民间歌舞团的创始团员和元老。赵松庭在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工作 20 余年,创作了《三五七》《鹧鸪飞》《婺江风光》《采茶忙》等十多首笛子名曲;同时在演奏技巧方面,借鉴唢呐气息控制方法创吹笛循环换气法;融合笛子北方南方笛子两种表现手法,达到刚柔相济,能抑能扬;发明排笛,拓宽笛子音域和表现力。1964 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赵松庭演奏了笛曲《婺江风光》。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以《吹情》为题在上海《文汇报》撰文,赞美《婺江风光》是一首“以器乐写心灵”的杰作,认为它“音中有物,声中有情”。此期,他还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兼课;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赵松庭的笛子艺术成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赏识。周总理还曾邀请赵松庭、马连良、周小燕、黄虹和傅聪等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在当年政治运动的不测风云中,赵松庭曾受周总理的关怀而改善了境遇,这令赵松庭一生念念不忘。他的笛曲《幽兰逢春》就融入了此感恩和思念的情怀。

兰花,花之君子,古代文人喜自比之。历代江浙文人爱兰花,赵松庭也爱兰花,曾抄录古人许多咏兰诗词。他的笛曲《幽兰逢春》,可谓其创作顶峰,一生的总结。他与老朋友、浙江的大律师曹星,共创此曲,他创意、构思了该曲,并谱写前半部“孤兰生幽园”的意境;曹大律师代他写“逢春”喜悦部分。乐曲采用了昆曲的音乐素材,悠扬雅致,委婉抒情。该曲旋律,从低缓压抑到轻快舒展,以幽兰逢春的意境来暗喻个人际遇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怀。该曲创作于 1979 年,时值十年“文革”刚刚结束。作者在该曲的题记中写道:“周总理曾说昆曲是朵兰花。今天,兰花逢春,重放幽香。缅怀总理,仿昆曲情趣,作此曲。”赵松庭于 1976 年调到浙江艺术学校任教,主业转向音乐教育,逐步淡出乐曲创作和舞台表演。

【教育树人】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以此道理类推赵松庭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成功,甚为直观。由于“文革”期间被取消登舞台表演的资格,赵松庭弘扬民族音乐的全部热情失去了倾注的出口,于是他把大部分精力转向了培养学生,以此寄托自己的心愿,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求学的笛子爱好者,来者不拒,有教无类,皆收为弟子,并秉承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博雅教育,学思并重,倾心指导,早期“业余”就成功培养出一批笛艺新秀。

到浙江艺术学校专职任教之后,开始有了笛子专业的学生,后来又相继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客座教授,科班出身的笛子专业学生增多,如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王次恒、吴樟华等都是科班出身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们学业有成之后,有的留校任教,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有的到各大音乐团体任笛子演奏员,成长为一级演员、笛子首席。赵松庭的这些弟子又带出自己的学生,一代传一代。现今,我国各大音乐学院、各大音乐团体的著名笛子专业教授、演奏大师,大半出自赵松庭门下。赵松庭成为中国赵派笛艺的宗师,他编写的笛子教程《笛子演奏技巧十讲》,成为笛子教材的经典。

【研究理论】

赵松庭在音乐理论方面的造诣颇深。“文革”期间,他还把一部分精力转向了声学研究。他的胞弟赵松龄是同济大学声学教授,曾任同济大学物理系主任。两兄弟合作研究管乐器的发声原理和实际制作。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乐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乐器,音乐家也难出伟大的作品。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严重不足或说短板,在于乐器。比较于西方长笛,赵先生常常感慨中国竹笛在音准、音域、转调、易裂等方面存在的缺点,尤其是对音准,需要靠吹奏者气息控制和手指按孔矫正,完全靠经验,很不规范。为此他热心于乐器改革,发明排笛、低音弯管笛、同管双笛(雁飞篪)等,拓宽笛子的音域、音阶。更重要的是,他与胞弟共同研究温度、闭管、开管、管径、管壁厚度、开孔的位置、孔直径长短等因素与频率的关系,前面各项因素发生变化及其互相影响,则频率也相应发生变化。这项管乐器的计算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先进的管乐器科研成果。它从理论上解决了笛子、箫以及各种吹管乐器的频率计算问题。其重要论文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一种古老而新颖的民族乐器—同管双笛》《同管双笛(雁飞篪)的性能及其实用设计》等。

赵松庭还对中国竹笛的源流、笛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笛子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收录在其专著《笛艺春秋》中。

【继往开来的方法】

中华文化的传承之道,传承的理念,或曰传承的方法,可概括为四个字“继往开来”。先秦诸子百家,历经传承发展,在历史上形成思想各异形形色色众多门派,仅仅儒道两家本土原生之道,内部分支门派就多不胜数,有的还彼此争斗;但不管门派思想如何不同,其文化传承的方法却是基本相同,即“继往开来”,一方面继承以往思想文化,一方面开辟新的道路。例如宋明哲学流派理学和心学,两派皆承儒学,兼容佛道哲学思想,但又有很大分歧,彼此争论不休,理学大师朱熹和心学大师陆九渊曾展开一场旷世之辩,激辩三天三夜。然而,两派在传承方法上却是完全一致,朱熹重视“继往圣,开来学”,另一位心学大师王阳明也言治学为“继往开来”。这样开发性的传承之道,使得中华文化流水不腐,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中国古代先民发明埙、笛、篪、钟等乐器,是他们从感知宇宙自然之声中悟出的,其声音空旷深沉而悠远,似乎存在宇宙的秘密,蕴藏先民的智慧。历史上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戏曲,还有中华 56 个民族史诗和民间音乐传承,经历长期发展,积淀了无数音乐宝藏,可谓浩如烟海。发掘其秘密,学习其智慧,并弘扬之,复兴民族音乐事业,是中国音乐人的使命。

赵松庭痴爱中华民族音乐,从艺五十多年,弘扬民族音乐,无怨无悔。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沿用了“继往开来”的方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瓢精华,以现代的开放的理念加以发扬光大,继往而开来。一方面,赵先生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能让他较深领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并继承之。另一方面,赵先生又接受过新学教育,了解新文化和现代音乐,这使得他能够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他在笛曲创作中,灵活运用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和古代诗词意境,以现代音乐手法和笛子表现技巧,创造新时代音乐的新意境,开中国当代新笛曲之先河,《早晨》《三五七》《二凡》《鹧鸪飞》《婺江风光》《采茶忙》《幽兰逢春》等笛曲的创作都是如此方法;在音乐理论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中,也是融汇古今,结合中西,因材施教,培养后学;在乐器制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发掘骨笛、埙、篪等古代管乐器资料,研究古代管乐发声原理,以现代声学理论,计算横笛频率,创新发明同管双笛(篪),使得管乐制作从经验走向科学。先生以诸多建树,开创赵派笛艺,可谓继往开来的笛艺宗师。

赵松庭是豁达之人,既领会儒家“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也喜好道家逍遥游、顺其自然的思想,对释家思想也有所领悟。他的五十余年艺术生涯,大起大落,时达时不达。面对荣辱,个人境遇的变化,他都会从儒道释哲学精华中找到个人的处世和为人之道,尤其身处不达甚至困境之时,做到独善其身,荣辱不惊,颇有古代士人的风格。

赵松庭爱好唐宋诗词,喜欢写律诗。一九八二年九月,赵先生登上了泰山玉皇顶,感慨颇多,作五律一首:

志在玉皇顶,白头攀紫岑。

豪情随蹬涌,幽思逐云生。

历尽崎岖路,求来坦荡心。

苍松万千树,无语却知音。

此诗乃赵松庭对自己一生追求弘扬民族音乐事业的述怀,也是他的墓志铭。

“为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而奋斗,是我为社会主义祖国应尽的义务,我是肝脑涂地九死不悔”

—— 赵松庭

哀思如潮 往事追忆

Cherish the memory of Zhao songting

在先生身边的日子 —— 忆赵松庭老师二三事

◆王建元(左)/赵松庭(右)1986年于杭州

转眼又是3月9日,赵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有三年整。

或许是年渐迟暮,闲时吹笛,已能感受到赵老师在古稀之年借刘禹锡诗句形容自己“气力已微心尚在”的状态。吹奏时稍不注意就丝丝漏风,不禁让人怀念年轻时饱满自如的气息,而小时候跟在老师身边学习、生活的过往景象,也随之在脑海中一一浮现。

还记得赵老师住在孩儿巷的小阁楼时,我时常去老师家。赵老师喜欢吃炒菜,我偶尔露上一手做个小炒,他斟满一杯小酒,并让我在一旁吹笛子给他听,好些曲子我就是在饭桌上学会的。老师边吃饭边纠正我的演奏,讲到动情之处,或唱或示范,甚至让我用手触碰一下饭后饱圆的肚子,好让我真切感受“气沉丹田”的气息位置。同我一样受益于樽酒论“乐”的大概就属小苏州张维良。他来向赵老师学习时已经在苏州杂技团乐队工作了,每回来杭州都提着白酒和豆腐干从苏州坐船,我则是到武林门码头接上他,一起去往老师家中。赵老师一边品尝小苏州不远千里带来的美酒,一边听着我们吹笛子。有次在学《二凡》时,赵老师一只手在桌上敲着激昂的伴奏锣鼓点,另一只手端着酒杯舍不得放下,我们则是一边吹着一边偷看酒究竟会不会洒出杯外!喝了酒的赵老师红着脸,兴致高昂,有时开心地哼唱,有时滔滔不绝朗诵唐诗,有时还能即兴作诗,可惜我当时年纪小,未能记住他出口成章都是哪些名句佳篇。

当时从外地慕名前来的笛友很多,所以我的另一个“工作”便是替老师到汽车站、火车站接送来自远方的客人,安顿食宿。往来之间,我也结交了不少来自大江南北的竹笛爱好者。赵老师时常也会喊上学生们前来一起听课,做教学现场示范,与师友们一起聚餐交流,真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前些年的一次师门聚会,王次恒还说起当时很是羡慕我的“工作”,说我是赵老师的心腹!后来,我因去往深圳任职所以离开杭州,“工作”就移交给了小杜,小杜在一旁很自豪地说,你走之后,赵老师这边就是我接替你的工作啦!从此,杜如松便接替我成为师兄弟当中最受羡慕的人。

待同道友人既是热情真诚,待跟随身侧的学生更是亲如家人,赵老师也时常教导我们同门师兄弟之间应相处融洽,团结友爱。记得戴亚从东阳来学习时年纪尚小,赵老师总叮嘱我要特别照顾他,让我领着戴亚熟悉杭州的交通情况,邀请他周末到我家中做客。我与戴亚年纪相距较大,虽以师兄自居,但老师关照我做的事使我更像是父兄,因此戴亚一直尊称我为“小王叔叔”。后来,大家也跟着他称呼我为“小王叔叔”。 师兄王渭清远赴兰州军区空军文工团工作,演出任务很重,时常需要新的曲谱。每当接到师兄的请求,赵老师总以极快的速度理好分谱、伴奏谱,附上一封信,催我火速拿去邮电局寄出。如今回想起来,这些叮嘱就像出自一位挂念孩子的父亲,尽是亲情与关怀。

似这般情同家人的记忆片段不胜枚举,也是受到了赵老师的引导,我们师兄弟之间一起学习、相互砥砺的氛围十分浓厚。赵老师在演奏上造诣不凡,对于笛子制作也精通擅长,因此学生有幸都能学习制笛技术。还记得我第一次独立做笛子是和詹永明一起,在赵老师家中使用他的工作间,使用他的全套工具,以及他珍藏的宝贝竹材。竹笛制作过程其实挺繁琐的,尤其对新手而言耗时颇多。当时詹永明正在构思《西湖春晓》,在打磨处理竹材的等待过程间他哼唱主旋律乐句,我在旁听完提些小建议。最后笛子制作完毕,乐曲的主句也写成了!

再有是我在杭钢工作时,金华婺剧团来厂演出。那日下午炙日正艳,赵老师戴着他的大草帽,与蒋国基一起骑了三十多里路的自行车前来看戏。我问赵老师就这么喜欢看戏吗?他笑呵呵地说,一来是看家乡的戏,主要还是带你师兄来看你,他说很久没和你一道练笛子了!

点滴往事,皆为遗爱。赵老师亲切,温和,慈爱的面容,待人接物的言传身教,时常萦绕在我心头。为感念师恩,2017年我作为召集人,与赵老师家属、嫡系弟子共同成立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也是为弘扬赵派笛乐艺术创造一个新平台。中心成立之后,我们齐心协力举办过许多公益性的活动,特别是以赵先生之名为纪念的“松庭龙吟”全国竹笛邀请赛,秉承先生海纳百川的艺术精神与四海皆友的生活态度,在笛界小有了知名度与影响力。2023年末,中心将机构组织略为扩充,集结更多赵派子弟的力量,希冀能为中国竹笛音乐文化做出贡献。今年适逢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心已筹集资金并携手国内外专业音乐学会、单位筹办纪念活动,而赵老师的众弟子们虽然分散在各地,也早都投身活动的准备工作,共同参与其中。将感念之心化作纪念之力,我们又迎来一次机会,以赵先生为旗帜,像当年在先生身边的日子,学习笛子,探讨笛艺,沉浸于音乐之美,享受音乐之乐。

怀念暨想念,希望赵老师在天之灵看着我们,亦能喜欢今年大家共同为他准备的这份礼物!

作者 - 王建元

浙江省赵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理事长


秉持传承 缅怀先师

Cherish the memory of Zhao songting

永远的怀念 —— 恩师赵松庭先⽣诞⾠100周年之际再读《赵派笛乐经典作品曲集》有感

◆詹永明(左)/赵松庭(右)1980年于浙江省艺术学校

恩师赵松庭先⽣诞⾠100周年3⽉9⽇是他的祭⽇,在这个充满怀念的时刻,让我们铭记恩师的教诲与精神⿎舞,再读《赵松庭笛派艺术经典集》感触良多。

回顾上世纪五⼗年代以来,中国⺠族⾳乐迎来了划时代的巨变。中国⽵笛也同其他乐器种类⼀样涌现了⼀⼤批经典作品,产⽣了像赵松庭、陆春龄、冯⼦存、刘管乐等开宗⽴派的泰⽃级⼈物,形成了代表南、北⽅不同⻛格的⽵笛流派,为中国⽵笛事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五⼗多年前我们⼏位早期学⽣有幸跟随恩师赵松庭先⽣吹笛学艺,点点滴滴都如烙印⼀般永远留在了记忆⾥,先⽣的教诲时时激励我等学术后辈不断前⾏,为⽇后在各⾃的学术岗位上为⽵笛事业增光添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当时间跨⼊新世纪,⽵笛事业不断迈上发展新台阶时,我们敬爱的赵⽼师带着他对⽵笛事业的⽆限深情和爱恋离开了我们。

恩师虽然离开我们已有⼆⼗多年了,但思念恩师之情的不仅有受其教诲、传承笛艺的⻔⽣弟⼦,也有同为⺠乐事业⽐肩奋⽃的故知旧友,更有每每聆听赵⽼师笛曲便受其艺术精神感染⿎舞的⾳乐爱好者们。

⼆⼗多年来随时代发展,中国笛乐也呈现不同格局,在恩师等⼀代⼈搭建的良好基础上迈⼊⻛格多样、类型多维与专业化的新时代。但赵⽼师等⽼⼀辈艺术家所开创的中国笛乐艺术已然成为时代⾥程碑,谱就辉煌的笛乐艺术篇章,永远⿎舞、引领⽵笛事业向前发展。

在三年前上海⾳乐学院⾳乐出版社张⽂禄社⻓策划、主编《中国⺠族器乐顶级专家创作表演系列》丛书,能让我们共同将当今健在的和虽已离我们⽽去,但其创作和演奏对我们产⽣永不磨灭影响的中国顶级专家的创作和表演艺术编校、注释、解译,制作成具有权威性、学术性、收藏性的,可供演奏家和爱好者学习借鉴的、供理论家作为权威研究版本的出版物。《赵派笛乐经典作品集》当之⽆愧⼊选了这⼀丛书之中,真实、准确记录⼀代宗师赵松庭先⽣及其早期弟⼦在⽵笛艺术领域的创作表演艺术,同时在纪念赵⽼师逝世⼆⼗周年纪念活动之际经过艰苦编纂与读者⻅⾯了。全书共分总序及五个部分,记载了恩师的⼀⽣,创作宏富治学有道,成就卓著为世共仰。作为笛坛⼀代宗师,从者如云,其中不乏⾐钵相传的⾼⼿名萃,他们的笛艺多承继着赵派艺术精华的流⻛余韵,对近当代各⽵笛⾳乐流派有着扎实的研赜和摄取,格局宏宽,且具⼀种海纳百川的恢宏⽓象,在当今乐坛有着开枝散叶的影响⼒。真是“松庭⻛华、奕代流芳”!我在编著过程中怀着对恩师的思念之情、向同⻔师兄弟学习借鉴的精神,在探究作品的演奏技法运⽤与分析时尽量做到对作品解析原汁原味,对乐谱版本做到精准、仔细,为演奏与研究提供准确“蓝本”,希望能对学习者、研究者有所裨益。在本书编纂以及资料的收集等⽅⾯得到师兄赵晓笛先⽣及师⻔各位同仁的⼤⼒⽀持,出版发⾏三年耒也得到⼤家的推⼴与征购。

今天在纪念恩师诞⾠10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先⽣重温这部著作更使我们担负起传承与发展赵派笛乐艺术的信⼼与责任。他那留下的宝贵财富与具⼤的精神⼒量,让我们转化为继续前⾏动⼒,⿎舞我们创造出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作者 - 詹永明

上海⾳乐学院教授

浙江省赵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名誉理事长

◆戴亚(左)/赵松庭(中)/詹永明(右)1986年于杭州

◆(由左至右)詹永明/冯蕙/赵松庭/钱兆熹1986年于中央音乐学院

◆(由左至右)赵琦/陈惠龙/蒋国基/詹永明/王建元/吴樟华

FROM:浙江省松庭笛箫公益艺术中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