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10时,滦州市文化馆二层多功能厅笛音悠扬,“滦水笛声——夏坤与滦州笛子非遗的传承对话讲演会”在此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滦州市新时代文明中心、滦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滦州市文化馆、滦州市图书馆、滦州市音乐家协会承办,寰球希音(上海)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以“讲演结合、古今交融”的形式,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魅力的非遗盛宴,让滦州笛子这一古老非遗在故土焕发新活力。
活动伊始,本次讲演会的核心人物——河北滦州籍竹笛硕士(在读)、滦州笛子非遗传承人夏坤登台,以“双重身份”开启自我介绍:作为土生土长的滦州人,他分享了童年在庙会听笛、皮影戏前悟艺的启蒙故事,讲述了求学路上师从詹永明、韦建斌等名家深耕笛艺的经历,更坦诚表达了“带着多年所学返乡,让滦州笛子被更多人听见”的初心。真挚的讲述引发台下观众强烈共鸣,不少老乡频频点头,仿佛重拾童年与笛音相关的温暖记忆。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有多少人接触过笛子?”“你了解滦州笛子吗?”等问题抛出后,观众热情响应:有老人分享“自己与笛子”的往事,有年轻人分享“传承与发展”的建议,现场氛围轻松热烈。
随后,一段时长5分钟的《滦州笛子——流淌在民俗里的非遗》视频,将观众带入滦州笛子的历史长河。视频中,笛子的历史发展以及皮影戏演出中笛子的情绪烘托,直观展现了滦州笛子“曾是民俗活动‘灵魂乐器’,如今却面临知晓度下降、传承人断层”的困境。夏坤借此进一步阐释本次活动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讲+演’,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滦州笛子从‘记忆里’走到‘生活中’。”
在笛子基础知识科普环节,夏坤以“中华文明中的笛音脉络”为线索,从河南贾湖骨笛(距今八九千年的“世界最早管乐器”)讲起,现场展示了笛子的构造,对比南笛(曲笛)的圆润与北笛(梆笛)的明亮,并现场用笛示范了“清脆如鸟鸣、悠扬似流水”的生动比喻,让观众快速理解笛子的艺术魅力。当演示“笛膜贴与不贴的音色差异”时,台下观众纷纷认真聆听,好奇于这一“小部件”带来的大不同。
讲演会的核心环节——经典笛曲赏析与演绎,更是让现场掌声不断。从北方梆笛《五梆子》的明快豪爽、《牧民新歌》的草原豪情,到南方曲笛《姑苏行》的园林雅致、《西湖春晓》的春日诗意;从婺剧题材《二凡》的高亢激越、皮影戏题材《故影思》的影韵故思,到现代创新曲目《天际》《燕赵弦歌—雄安》的高难度片段,再到《美丽的神话》《等待》《天路》等流行曲目的笛乐改编演绎,夏坤所表现的每一首作品都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技巧。夏坤演奏最后一曲《天路》时,他眼神坚定,语气中满是敬意:“今年正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今天,我想把这首《天路》献给在场的每一位家乡父老,献给我们团结奋进的中华民族,更献给带领我们勇往直前的伟大的党。就像‘天路’跨越高原、连接希望一样,愿我们的家乡非遗、我们的国家民族,都能沿着光明的道路,继续一往无前、越来越好!”
活动最后,夏坤总结道:“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滦州笛子的历史与技巧,更凝聚了‘守护家乡非遗’的共识。”他呼吁更多人成为滦州笛子的“听众、传播者、学习者”,让笛音永远回荡在滦水之畔。在致谢环节,夏坤动情说道:“特别感谢各位领导为这场活动搭建平台,让滦州笛子有机会在家乡父老面前好好‘亮相’;也感谢滦州市新时代文明中心、滦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滦州市文化馆、图书馆、音乐家协会等单位以及各位父老乡亲的全力支持,没有大家的配合,就没有这场圆满的非遗之约。”最后进行了合影留念。
此次讲演会的圆满举办,不仅让滦州百姓近距离感受了家乡非遗的魅力,更为滦州笛子的传承注入新动力。正如一位观众所说:“以前只知道滦州有皮影戏、评剧,今天才发现咱的笛子这么有讲究,希望以后多办这样的活动!”相信在夏坤等年轻传承人的努力下,滦州笛子这颗“非遗明珠”,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