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宋飞精编八天的讲座文稿精华版,乐友必收!
宋飞 华音网 2017-04-28

还记得前不久我们整理了一篇关于宋飞老师的讲座干货,很多乐友都转发和收藏了那篇文章。

当晚宋飞老师看到了那篇文稿,她说,要简单修改一下,再发给我。

八天过去了,我以为,老师太忙,可能没时间改了。

结果昨晚收到邮件,宋飞老师不仅细心修改了之前文稿的错误之处,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让整篇讲稿的主题和内容更丰沛了!

宋飞老师的认真严谨让我又敬佩,又惭愧。下面这篇讲稿的精校版,乐友们可以再次收藏研读了!



《中国音乐语言的诠释与技巧运用——以二胡经典作品的演奏为例》


☀️音乐是什么


常常有人会问音乐是什么?

有人会回答音乐是生活,因为里面有写照着我们生活的一切。

也有人会回答音乐是情感,因为音乐里有喜怒哀乐,感同身受其中的情感让我们可以去抒发和经历。

也有人说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无需翻译,让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沟通。

我从大学之后,我就经常带着我们的经典作品出国演出。当面对高鼻子金发碧眼的异国他乡人时,就能感受到从他们的目光和表情投射出来的内心共鸣,我们的音乐能让他们听懂。

音乐确实是一种无需翻译的独特语言,它一种独特的传递、沟通、抒发我们感情的一种方式。

基于这样的感受,我更把音乐看作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二胡的“双语”教学


我视音乐为语言,借鉴语言的传习方式,采用“双语”的教学模式。在二胡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教学中,除了中国母语的音乐财富,我们也会接触到非母语音乐语言的优秀文化艺术财富。二胡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借鉴创作,成为积淀下来的财富,成为经典的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我们的音乐的母语部分是活态的,它在发展当中是不断丰富变化着的。比如刘天华先生大胆的借鉴了西洋创作的技法、演奏的技法,与中国的音乐精髓很智慧的结合,留下十大二胡名曲。当年他是创新的、是富于借鉴的,将中国音乐语言的精髓和借鉴的音乐语言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典范,被后人所认同和效仿,今天他也成为我们经典母语作品当中的组成部分。

可见,这种母语的音乐文化是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当中的。作为我们在学习、演奏和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就要有一个很好的梳理方式,能够以一种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它。

常常听到学生问,“老师,我们可以在学习传统经典作品的过程当中,将中国音乐语言的技术技巧特征都把握好、演奏好。但是当给我们一段新的音乐时,大师们往往能够明确的辨析出来这是一段什么地方风格音乐、用什么样的技法去诠释它是最恰当的,而学生却要去问老师才能明白。”

原因是什么?我们在传习我们作品的过程当中,我们把音乐风格当中、内涵当中蕴含的音乐的特征、技术技巧的需要把握的要领都传给学生了,但学生还缺一种对我们母语音乐文化的一种辨识能力,同时辨识之后他还要调动这种演奏的能力去演奏传达出来。

这也就是说,我们要以音乐的特征和作品的特征,以及演奏把控当中要领,综合给学生更多更好的信息,让学生了解他们所未知的中国音乐精髓的特征。

学生总问我这样的问题,除了我们的演奏技术技巧的把控,我们还会对中国式的旋法调式等因素会有一个判断和辨识。

比如说以so为主音的这样的旋律,在不同的地域的风格当中,它有什么样的旋法特点?比方说,我们都拉过《一枝花》,在它的旋律当中,有35365,6161635,那么围绕着so的旋法,我们会听到它是这样的一种旋律的特征。那么作为河南的音乐呢,它还是so为主音的时候,它就会有6765525,67652#45,它会有一个#4,有一个re、so这样的四度的支撑,让你感受到是河南的这种旋法特征。

那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呢,就会在它的特性音上,去加一些润饰的这些演奏的手法,比方说滑音啊,或者装饰音,或者是特殊的滑揉等等一些技法。我们去分析不同的地方风格的作品,就可以找到一些规律。

在演奏不同的作品的同时,也要去有一种辨析环节,才能让自己对所学的一些中国音乐的特征和风格的作品把握的同时,能够对它的整个音乐,宏观的特性规律有所积累。


☀️中国音乐与中国语言


比方说我们的音乐语言,像我们的语言一样。中国话有普通话,然后有不同的民族的语言,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都是不同的,那么也有不同的地域的方言,每一种方言的特性都不一样。那么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以后,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一种方式、特点。

我们会发现语言当中在很多微妙的不同的语境情境下,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的表达。

我们可以去联想,在音乐当中,演奏旋律的过程有不同的音色变化,不同音的润饰技术技巧在其中。这些技术技巧,如果用对了地方就会特别恰当,如果用的跟文法不相和,就会成为笑话。

只不过我们对语言会非常熟悉,但是对音乐语言可能没有像生活当中的这些语言情感和方言那么熟悉,我们的判断可能就不会有像语言一样有辨识度。

这样的例子,我想,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在中国的音乐的这种母语的范畴当中的表达,需要我们有很好的一种辨识。这种辨识,需要我们有很好的一套细致的分析,才能破解。

就中国音乐的分类,我们在课堂当中,可能学习的时候会了解到有一个维度的分类,是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

那么就风格来讲,我们的这个维度会分为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乐种风格等等。


☀️分类的维度


我们可以有这几个维度支持我们去判断一个作品的演奏,需要怎么去表达。但是我想在真正需要演奏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的时候,特别是在进入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还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比方说,就我们的音乐的表达的状态来讲,我们的作品当中会有叙述的类,会有歌唱类,会有描摹的类,会有抒发的类等。

那么具体讲,叙述的这样的语感的作品,像《汉宫秋月》和《江河水》,我们看乐曲介绍就能够了解到,音乐表达了一个古代的妇女在深宫当中,他的倾诉他的幽怨,那么江河水呢,是讲的一个旧社会的妇女,在江边哭诉着她悲惨的遭遇,这个时候音乐是诉说叙述性的。

一些叙事曲,也是这样的一种语言叙述表达的方式。还有一类型的音乐是一种歌唱的方式,那么他并不只是一种诉说就有所满足,它更多的是一种歌唱抒发。比如说《梁祝》,旋律当中是一种歌唱美好的、抒发的方式,这种表述的方式,(唱梁祝旋律)这种连贯的、歌唱的旋律表达非常强。

这就跟《汉宫秋月》里面当中的那种抑扬顿挫的叙述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类别。

还有像我们的《空山鸟语》,会让我们感觉到似乎不是人在说话,但是一幅空山幽谷中百鸟鸣转的自然山水画意境,就为我们展现出来了。

这时候的音乐,是一种描绘、描摹性的,它跟刚才我所讲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音乐表达又是不同的。那么,还有记录生活的音乐。我们有很多曲子,像《赛马》,就是在记录着内蒙古族的赛马的生活场景,我们能感受到马在奔跑、人在竞赛。人物在事件当中的情景,都在音乐的描绘当中可以展现出来。

还有一部分作品,是抒发了一种情怀。像刘天华先生的《月夜》就是一种文人式的诗意盎然,在这个赏月的情境当中,作者抒发着自己的情怀。

那么还有再深一层的~有的作品是一种精神气度气质的释放。像《江河云梦》,题目当中是江和云,但音乐不止步于这样的一种文字的提示,有了梦想以后,使得它表达的更是人的一种情怀之上的一种精神的追求。

我们的作品按这种维度去分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作品,它的侧重、它的旋律的演奏表达是不太一样的。

在我们现在这个多元的这个文化空间当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这种音乐跨度和表现力是非常多的,形式多样。

比方说,儿童有儿童音乐,会唱儿歌。那么在军队呢,有军旅音乐,我们听《战马奔腾》的时候,会想象在军队当中传达的情境当中,需要的是用音乐去让每一个战士能够昂扬能够奋进,能够勇往直前,能够奋不顾身。

就是在对这样的交流对象和表达的时候,更多的侧重的是一种对于军人的特定环境中的情感和精神的呼应。这跟我们看赛马的时候,带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娱乐的状态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现在还常会看到广场舞音乐,而在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它是一种广场音乐,是一种市民生活当中的大众音乐,我们所在民间看到的一些不同方式依然存在。

我们的音乐方式还有民间音乐,如吹打乐,民间的地方乐种音乐等等。这些音乐还在地方、民间的生活当中依然存在。我们在音乐厅中听到的音乐,有人说叫严肃音乐,也有的人说是殿堂音乐。在娱乐的空间当中还有流行音乐等等很多不同的音乐。

所以,我们的二胡发展到今天,已经在不同的音乐形式当中都能够展现它的魅力和表现力。也就是说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作品当中,我们也要去了解它是哪一种类型的音乐。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有不同的特点,它的表现方式也有不同的要领。


☀️情感和角色的分类


还有一个维度,我想跟大家来分享,就是情感和角色维度的分类。我们的作品囊括古今中外和雅俗。那么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外乎是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是同样的情感,由于这个主人公的人物角色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身处的时代不同,以及所身处的那个特定的事件当中的情境的不同,导致表达同样的感情,就会有不同的方式或者特点。

比方说,我们表达喜悦的时候,有竞赛当中胜利的喜悦,也有人在新婚当中的喜悦,跟亲人相会的这样的喜悦等等不同的喜悦。那么对于不同的人的年龄身份职业的不同,他的喜悦又不同。

所以我们要将情感进行细致的分类。比方说喜怒哀乐当中会有不同。比方说同类情感里面有跟亲人、跟爱人、跟同学好友等的分别,同样的情感会有不同的这些分类。

那么再进行到人物角色性格身份的不同的分类,它又会有更细致的分别。比方说同样是离别,我们在演奏《阳关三叠》的时候,它是古人文人的一种离别,它跟我们现在身处的同学之间的离别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将这种分类会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知道我们该如何去演奏去把握。

我们历经了中国的音乐发展几千年,丰富的作品当中,会有不同的时代当中的音乐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特征。

这样的分析,其实让我们有很多细致的维度会提供给我们有效的信息,让我们在演奏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细致把握。就音乐的特定演奏的技法和音乐语言的特征来讲,我们可以有以往很多积累,老师们都会教给大家、不同的专家,做讲座的时候也会告诉大家很多规律。

这里我会就这方面做一些分析,但是我想强调的是那些信息给我们的帮助需要刚才我所提到的不同类型的,这样的多维度的分类,给我们更有效的指向,对我们演奏一首乐曲提供特别好的路径。才能让我们更有效的准确恰当地去表现好这个音乐的独特的风格和情感及内涵。


☀️中国音乐语言的特征


就中国音乐语言的特征来讲,我想大家可以分几个层面来去面对它。比方说,从审美的层面,我们中国音乐有什么特征。我们古人讲大音希声,讲天籁之美,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的音乐,在审美当中是崇尚自然的,是返璞归真的,是抽象写意的,是讲究天人合一的。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精髓当中的一些审美理念。


☀️点线交织,动静虚实,轻重缓急,刚柔浓淡

在中国音乐学习当中,我们会接触到传统的作品或者经典作品,演奏的时候我们常会强调我们中国音乐讲究的点线交织,动静虚实,轻重缓急,刚柔浓淡。

轻重缓急并不等同于我们音乐演奏当中的快慢强弱,因为我们中国的音乐当中,特别是二胡的演奏当中,表达很强烈的感情,可能会用弱奏,但是弱奏了当中,我们会用很恰当或者微妙的一种音色,独特的揉弦,或者是滑音,去让这个语气把情感的强度去展现出来。因为二胡本身的上下音区特点,高音的音质音量会有所衰减,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不足,但是我们会发现我们经典的演奏表达方式当中,会有很多独特的表现方式去让我们这个乐器发挥它的另一面优势。

所以说,我们要关注到这一点,具体到我们的音乐学习当中,要面对音乐的形态,如声音色彩,旋律腔调,音乐韵味等。

应该说音、腔、韵是我们中国式的音乐语言当中的很重要的特质。中国音乐的音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我们会讲究这个音的运动形态,从而让你感受到不同的语气,像说话一样的变化,抒发不同的情感。如两个音之间连接的滑音,是快滑还是慢滑,是柔地滑过去还是刚的滑过去。这会关系到不同地域风格和不同情感的特定表达。我们演奏中的揉弦会有不同的变化,揉弦的形态里面会有幅度的大小、有频率疏密、有速度的快慢的组合及变化。音乐中也有静态音和揉弦音之间的连接对比,甚至会有从不揉到揉、逐渐揉的这样一些连接,让我们表达出来的旋律的情感和语气,有着更丰富的变化。

在语言中,真实情感的交流,会有一些声调的、语速的的微妙变化,而我们二胡演奏呢,同样可以在一条弦上做这样细致的、细腻的表达。

我们演奏的中国音乐当中,会有动态的音、静态的音,它们会组合在一起,在一个音的过程当中讲究丰富的变化,如音色变化,揉弦的变化,甚至是音高当中的声腔变化等等。

那么在音和音的连接中,就会产生它的连接过程的不同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在把握不同的这些特定的音乐表达所要关注的一些要领,也是我们在训练当中要关注的一些要素。在分析一段旋律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到中国的音律、音阶、调式、旋法,以及润腔,中国式的音色运用表达,和力度、速度的特殊表达,都具有我们中国的独特表现方式。

就中国音乐的不同地域风格特点,我可以示范一点演奏片段,让大家感受到同一把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润饰的滑音、装饰音、揉弦等,这样的表现手段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南北的风格的不同,及情感之间的不同。

《河南小曲》的片段,大幅度的滑音,这种北方音乐的符号,展现一种爽朗的、豁达的性格。《江南春色》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柔美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语言特质。《江河水》的片段,让大家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感如何用丰富的揉弦、装饰音、滑音,和这种综合运用当中的音色变化、气息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语气当中的抑扬顿挫和音乐当中的点和线交织的特点。


《河南小曲》


《河南小曲》、《江南春色》、《江河水》三首作品的示范和演奏特点分析,详细介绍了中国音乐的声腔气韵的特点和中国式的表达手段。我们还要关注中国式的节奏、速度语言,其中的抢一板、坐一板抢一板在乐曲中的变化和规律,而规律如何去找,弄清音乐语言的逻辑关系,然后去表达情感。结合地方语言的特点,体会音乐语言与真实语言的关系。

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一个技法和音,我们需要关注微观、中观到宏观,从微观细节到宏观逻辑关系来把握演奏表达。中国音乐有细节,有语感、语汇。


☀️传统文化的共性


除了去量化分析每个技法应该怎么演奏以外,我们还要有对音乐把控的逻辑,就好像我们用语言讲一个故事一样。除了故事的讲述,故事里有我们的感受、和主人公遭遇的共鸣,这样的一个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表达。

我们已经了解到各地不同的方言和音乐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学习中还要关注民歌、戏曲,以及风土人情,这些因素都是一种独特音乐风格的内在支撑。我在学习不同地方风格音乐的时候,学习了大量的民歌、戏曲。其中的窍门就是把握它的语言。因为民歌戏曲的旋律和它的语言声调的走向常常是一致的。

经典的形成,一定有情感和精神人文含量存在的因素,才让它能流传下来。我也唱过信天游,在信天游里我能感受到一种天地胸怀,我也看到新的创作作品中,作曲家用西北的特定音阶、调式作为创作的基础因素和色彩而创作延伸,表达出一种独特的胸怀和气度。我在教学生的时候,会教他们唱信天游,去体会其中的情怀。

在学习中国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梳理音乐语言的特点,把握不同演奏的技术技巧,体会音乐里的人文信息,那种情感和气度应该是我们表达音乐的初衷。

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像前辈那样,演奏音乐时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我们需要把音乐当中的情感和生活当中的情感进行迁移相和。年轻学子对传统的认同,不仅在于手上的操控演奏,更在于内心对一首乐曲的内涵、情感、精神的相和。我希望大家在学习经典作品时,不光要动手动脑,还要动心动情。只有动心动情,你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体会到作品当中内在蕴含的信息。当你认同、感受到了以后,在演奏的时候,就会有你的表达。

我们学习、继承传统,不仅是技术层面、技艺层面的,还要对综合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比如,我们的运弓和中国书法的运笔很像,书法中不同的字体、行笔中的力道变化等等,和二胡运弓演奏当中的连接转折是很相似的。太极、中国的舞蹈、绘画,这些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触类旁通。最终你会发现这些传统文化有一些共通的审美特性。

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我们实际上是在穿越于传统和当下之间的。如果我们一味只是复制前人,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就会留下空白。所以我们不要盲目的鹦鹉学舌。带着这样的观念再去看传统,你会发现两个不同的类别,一个类别是非常纯粹的中国式语言,像《汉宫秋月》、《江河水》这样的作品,还有一种像《空山鸟语》《独弦操》这样的作品,是很好的运用了中西两种不同的音乐语言的,这种融合也表达了中国式的审美,是非常了不起的。进入到我们中国音乐的语言的世界当中,可以有很多有趣的、独特的表达。

我们的传统经典太丰厚了,而且成果太多样化了。在这个信息的社会,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辨识、调动自己的身心、情感、能力,把音乐像语言一样能够畅快的表达,尤其是在乐器演奏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用乐器说不同的方言,表达不同的情感。



问题:在初中高中学习的阶段,怎样能有系统的学习中国音乐?

学习过程当中需要有很好的基本功的训练,而这种基本功还包含了对于不同风格的特定技法,比方说技法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动态当中有滑音,有特殊揉弦,压揉、还有滑音的幅度大小、速度力度等等。这种不同分寸的控制其实也是有练习曲的,这种风格性的练习曲,大家可以找来练。

能够很好地把握动态的音的演奏技法、能够有很好的稳定性,这两种不同的基本功的训练都需要掌握。

在我的教学当中是双语的训练。一个是中国母语式的训练,还有就是非母语的,训练当中包含了技巧,也包含了基本功,还有音乐语言的情感的表达、分析辨识、审美等等。年轻的孩子们在接触音乐的时候,要真的张开嘴巴唱,去模仿。因为你能唱出来,心里就有了标准。然后你在演奏的时候就可以用内心的歌唱带动,就可以更好地去掌握这些音乐。


问题:在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怎么引导现在的年轻学生能喜欢演唱、模仿、学习民族音乐?

一方面是要建立一种多元文化的观念和一种中国文化的自信。不要盲目尊崇单一的文化特性。在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方,人有不同表达音乐的方式。如果能够准确的或者是恰当的构成情感抒发,彼此沟通的话,那就是好的音乐。

另一方面,不同的音乐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过程当中,审美是会变化的,我们小的时候会喜欢某一种特定的音乐,但是当我们成长了以后,我们会喜欢另外一种音乐类型。我们不会只就某一个特定的音乐的形式去孤立地让它存在。我手中拿着一把二胡,台下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审美。而在我跟观众沟通的时候,是通过音乐这个媒介,透过这样的音乐,观众看到是我的情感、我的思想、我的内心。所以年轻人要学会把自己的内心注入到音乐中,去抒发出来,具体是哪种音乐的方式没有限定和束缚。婴儿咿呀学语,就可以和亲人交流,和世界交流,并不因为他缺少华丽的辞藻而影响交流。

随着成长和学习,我们不要丢掉喜爱音乐的初心,不要盲目的只是追求技术或者一些功利性的因素,而丢掉了自己对音乐的那种感悟能力,那种依托相合。


问题:现在一些学习中国音乐的学生面临毕业后的择业压力、转行等等困境,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现在很多人都有受到功利因素的影响。大家对音乐的学习也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能训练或者职业训练,而非文化修为、世界观的形成这种成长修炼。而我更希望大家把音乐看成一种长久的教化。我们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精英教育,它还要赋予大众、基础学习者以独特的方式去看待世界、看待自我。有了音乐的相伴,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生命会释放出积极的能量,这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

在功利的心态和环境下,很多人对学业的考量不够全面。比如,可能独奏演员是一条比较窄的方向,那我们可以考虑不仅要学独奏,还要学习合奏重奏,或者要让自己演奏和教学兼顾,或者成为创作、理论研究和演奏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如果你的规划更加宽泛,那么你的学习、成长也会更有利,那么你在择业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