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由中国音乐学院申报主办,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合作、由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中心(美育中心)协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于2018年8月1日起在京举行。此项目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宋飞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聘请国内各高校、各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二胡表演艺术家、理论学者以及一流专家团队,为遴选自全国17个地区、25个单位的30名专业院校和院团的优秀学员,呈现为期30天、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
2018年08月01日上午9:00举行开班仪式,由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中心、美育中心副主任杨帆主持,出席专家领导分别有本项目负责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冯培,中国音乐学院考级艺术中心、美育中心主任马彪,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副会长、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邓建栋以及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修海林,均对课程总体安排、课程内容、考核形式、课程目标等作以详细说明,并在建军节这个特殊日子里向“最可爱的人”表达了最崇高的致敬。最后武汉音乐学院青年二胡教师尤毅懿代表学员进行发言。
一晃眼,距离我们上次发布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入选人员名单(可点击),已经一个多月了。而这些入选的学员也完成了课程学习的第一阶段——课程讲授,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类、评论鉴赏类、研讨类课程以及曲目公开课。让小编带大家看看他们都学了哪些精彩的课程吧!
第一阶段授课情况
内容非按照实际上课顺序排列
-理 论 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位与方向
主讲人:冯培(首都经贸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本讲从当今经济社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形成的五个变革入手,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处的“新变与不变”的历史方位,着重阐明新思想、新目标、新时代、新矛盾和新问题。其次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着眼,分析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四大挑战,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两个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模式。
主讲人:宋飞(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本讲着眼于当下二胡艺术的传承发展,分为两个部分论述二胡精英人才培养问题。关于二胡精英人才培养,宋国生教授根据个人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了有关二胡精英人才培养的“三个基础”“六个升华”的概念,并进行详细阐述(由宋飞教授代讲)。
关于二胡艺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题,宋飞教授则从以下不同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包括:二胡演奏艺术五种能力的贯通;器乐演奏的身、心、器“三要素”;二胡作品表达的“三层级”;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把握古今中外不同音乐语言的审美特质及技巧应用能力;三组层次不同的教学要求即训练方式;五种相互关联的教学实施方案等。
二胡表演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主讲人:杨光熊(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本讲通过史料记载、文献综述等对二胡“史前史”和总称胡琴时代的不同时期进行了考证和划段定位,并从演奏、创作、教学、理论等发展角度,展示了二胡演奏艺术百年的文化走向,其中包括演奏艺术推进中的进步,以及现状发展中的瓶颈所在。同时从人才培养模式、创作作品、学术研究、基础技法理念和方法、传统作品的内涵上,给人以新的思考与启示。
二胡艺术史概述
主讲人: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本讲主要以概述方式,分为若干章节,简要叙述筒状胡琴的历史发展脉络。其中包括筒状弓弦类胡琴的最早记载——“奚琴”传入中原并进入汉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宋、明、清时期的多样形制发展、演奏方式变化等。同时简述了近代华彦钧、孙文明作为二胡艺术民间传承的代表人物,与刘天华作为将二胡带入艺术殿堂和高等学府的领军人物各自所创作的二胡经典传统作品,对二胡艺术发展的奠基意义。
二胡表演艺术与人文素养
主讲人:胡志平(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武汉音乐学院院长)
杰出的艺术创造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功力,同时更需要道德修养、大爱情怀和运用技术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本讲从“道”,即思想观念、审美追求层面;以及“技”,即技术、手段层面的分析,并提出只有使“技”与“道”融合无间,才能使有声、有形、有限的技术和载体表现出深远的艺术魅力和无限美的意蕴。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溪山琴况>释论
主讲人:修海林
中国民族器乐的表演美学理论及其精髓,在古代琴学理论中有着深厚的积淀与集中反映。《溪山琴况》正式这样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著作。本讲通过对其24况审美范畴的概念阐发,以及对这些范畴在古琴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以理论总结,较为完整而深刻地探讨了古琴演奏美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这些琴学美学理论对当代二胡表演有着深刻的借鉴与吸收作用,其中不仅包括技艺上的分析,同时又有美学思想为指导。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列子汤问>
主讲人:修海林
古代琴乐表演美学理论,既有自身的人文、美学特点,又具有某种普适性,是当代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建设的基石和音乐表演实践中重要的学术、人文资源。甚至也是检验音乐美学基础理论是否合于实践的试金石。本讲选择《列子•汤问》中记录的两个案例——古代琴论中与琴乐创作、演奏以及审美态度相关,既有代表性、又仍然与今天的民族器乐表演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两个案例,在当代学术语境乃至琴乐和民族器乐表演美学语境中展开深度论述。这方面设立的两个专门论题分别为:“移情”——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的精髓;“得心应器”——创作论还是演奏论?
二胡表演专业论文写作基础(一)、(二)
主讲人:谈龙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随着二胡表演专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对二胡表演艺术高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年轻的二胡演奏家,不仅要具有全面深厚的演奏功力和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独立的思考和研究能力、具有创造性,具有把自己培养成为二胡事业有用之才的能力。区别于二胡史论的研究,该课程采用教师主讲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规范要求等、论文的题材类型分析、范文解读、小组讨论、个人演讲与集体辩论等形式,以培养和提高年轻演奏家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写作的能力为宗旨,不强调固有的系统,不追求全面铺开,而提倡个性的、多向的思维;提倡在某一特定领域里定点深究;提倡言之有物,既具局外人(outsider)的敏感和客观,也具局内人(insider)的深刻和把握。把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能力运用于艺术实践之中,从深部推动二胡事业的发展。
二胡现代时与将来时
主讲人:周维(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副会长、山水文园投资集团副总裁)
本讲对二胡演奏基本功作一较为详细的归纳总结,从“学什么”“如何学”“怎样学以致用”三个方面启发在校学生学习思路,并从“如何因材施教”等问题入手为青年二胡教师提供教学方向指导。最后对二胡艺术未来二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提出了较为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演奏训练指导与鉴赏类-
二胡声音的“魅力”——二胡的音色、音质与训练
主讲人:宋飞(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二胡独特的音色与音质是其声音的基础,也是其艺术的根本“魅力”所在。面对当代多元二胡作品的诠释,势必要对二胡声音的呈现,包括其情感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提出更高的审美要求。本讲从二胡演奏的技术层面和音乐表现层面,以及艺术审美和情感传达层面,进行综合分析、讲授,力求学员从审美建立起对最佳音色、音质的追求和聆听的需要,从而提升其二胡艺术演奏能力和审美水准,创造和表达出最好的声音。
谈二胡演奏的基础技巧、应用技巧及风格性技巧
主讲人:刘长福(中国音协二胡学会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刘长福教授根据个人五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科学的教学规律与二胡演奏规律,提出了“根雕艺术与因材施教”“先补短、后扬长”等教学理念,即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气质、性格、生理条件、学习经历等诸多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尽量先解决其存在的基础技巧、应用技巧、风格性技巧以及心理层面、音乐表现层面等问题,而后再发挥其各自的长处与强项。
二度创作中的呈现于诠释——以中国音画<清明上河图>胡琴套曲的演奏为例
主讲人:宋飞(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无论是一个优秀的演奏家还是一个普通的二胡研修者,在音乐的演奏中,都需要面临着对作品的诠释,其中也会包含着演奏者对音乐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一个好的二胡创作成果、一个优秀的音乐演绎,都离不开严谨的继承、学习和具有个性的诠释和魅力。本讲以中国音乐《清明上河图》胡琴套曲的演奏诠释为例,梳理和总结二度创作的传承性与个性特征的内在规律,教授表演实践中对作品思想、情感、形象、情境及音乐风格的把握要领,进而提高二胡研修者积极主动的文化诠释力和相应的演奏技术技巧的应用能力。
西方经典作品的移植与演奏诠释
主讲人:于川(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本讲以《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查尔达什》《流浪者之歌》等经典移植作品为例,通过原版演奏版本与二胡移植演奏版本的比较,探讨西方音乐语言在二胡演奏中的运用,并结合钢琴伴奏,掌握作品音律、律动特征以及和声色彩对于作品二度创作的作用。进而通过对移植的定义、探寻移植创作手法对于二胡发展的时代意义,以期对二胡研修者带来有别于其他类别二胡作品演奏的艺术思路与智慧。
风格与流派
二胡艺术的声腔化演奏
主讲人:许讲德(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顾问)
二胡演奏艺术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后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如何继承和发展、坚守民族音乐的本源,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中国戏曲唱腔音乐是二胡演奏继承和发展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本讲通过《春闺梦》《空城计》等二胡声腔化艺术作品赏析以及示范,并根据我国戏曲音乐的特殊规律及许讲德先生多年来的探索与领悟,探讨如何学习、继承京剧唱腔的演奏音乐。
蒋(风之)派二胡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主讲人:曹德维(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流派的产生与发展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且每一个流派的创始人在其艺术风格及特点上一定有着独特的艺术成就与见解。流派从确立走向成熟,必然要经过几代传承者的努力,通过众人的考验,进而获得认可与赞誉。民乐之瑰宝二胡大家蒋风之先生的“蒋派”二胡传承历久而弥新,其艺术风格及演奏特点得到薪火相传。本讲从《汉宫秋月》《病中吟》等曲目的教学中学习蒋风之的演奏风格特点,及其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的精神,特别是对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音乐的吸纳,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横向借鉴。
江南音乐风格的二胡创作与演奏
主讲人:朱昌耀(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员)
本讲从二胡艺术的传承发展与江苏、江南历史文化的渊源及江南丝竹音乐中的二胡演奏的艺术特色为切入点,探讨二胡艺术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创作、演奏和教学如何更加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的传承问题,这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二胡艺术,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最后通过大课互动形式,对《江南春色》《扬州小调》《苏南小曲》三首极具江南风格代表作品作以解析与指导。
秦派二胡风格特色及其代表作品
主讲人:鲁日融(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秦派二胡”是北方二胡艺术的一个方面军,它的形成确立始终扎根于陕西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中,建构在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沿着一代国乐宗师刘天华先生开创的中国二胡学派之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集教学、创作、演奏、理论研究于一体的二胡艺术群体。本讲从其地域文化、音乐风格,以及借鉴的戏曲、说唱、民歌中的声腔演奏技术技巧为角度,探讨其音乐文化积淀与秦地民风、民俗、民趣的时代反响。
人物作品
华彦钧二胡艺术及其代表作品
主讲人:田再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一切优秀的传统艺术都有其特定的、饱满的生活内容,都能从各个方面予人以有益的启迪和感召。本讲从华彦钧所处的社会时代、人生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在人生旅途上的挣扎、抗争和希求为角度,探讨其作品与琴声当中美的形式,及直接、真挚、纯朴的情感表现。
刘天华二胡曲乐音材料结构与声韵技法表现探讨
主讲人:胡志平
本讲从刘天华二胡曲的音阶形态与宫调结构、审美追求与声韵技法表现等方面,探讨20世纪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的中国音乐发展观及其“以中融西、以中化西”的成功创作实践。
黄海怀的二胡创作与演奏
主讲人:胡志平
本讲主要从黄海怀移植并首演的二胡曲《江河水》,创作并首演的二胡曲《赛马》以及演奏的二胡曲《梆子风》三首作品,分析探讨黄海怀先生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基础,扎实的技术功力、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成功的创作演奏实践。
当代二胡大型作品演奏及其人文内涵把握——以刘文金、关乃忠二胡作品为例
主讲人:宋飞
当代大型二胡作品在创作体裁与体裁的选择和表现上,以宏大叙事为曲体结构特征,以其思想性、哲理性、深刻性为其情感与人文内涵;在表演形式上,无论是通过与西方交响乐队还是新型民族乐队的协奏,都可以在交响性乐思及其浑厚音响的衬托中,在更大的音响空间中尽情展开其音乐叙事和情感表达。这势必对二胡表演艺术有了更大的提升,也对演奏者有了更多的要求。本讲节选刘文金、关乃忠等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作品,从“双语”教学学习方法入手,就音乐演奏中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的把握,与音乐风格展现、技巧应用、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综合呈现与指导,以期帮助学员掌握多种演奏风格、多样类型的演奏能力,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文化诠释能力赋予作品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之我见——兼谈其作品的演奏
主讲人:邓建栋(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常务副会长、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奏员)
本讲就王建民先生创作的四部二胡狂想曲进行细致解析,通过作品民族性的地方风格、前瞻性的创新意识、可听性的旋律思维和借鉴四方先进的创作技法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掌握演奏王建民狂想曲系列的独特演奏方法与技巧,总结出狂想曲系列成功的重要原因及王建民在二胡发展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同时结合公开课的形式,使学员详细了解作品的具体演奏要领和特殊技法。
演奏训练与曲目公开课
胡琴站奏与舞台表演
主讲人:宋飞
胡琴的站奏,虽然从表演实践上讲,是古已有之,但是,今天重新提出的站奏与舞台表演的问题,却非同以往,更非重复,而是主要基于二胡专业的建设,以及面对二胡演奏专业多年形成的音乐会坐奏(而非娱乐演出)表演形式,以及适应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日益丰富多样而提出的问题。应当说,重新提出站奏和舞台表演的问题,与近年音乐舞台表演形式乃至审美要求的多样化有关,也与更大地拓展二胡表演空间、丰富二胡表演的内容与呈现、促进二胡表演艺术作品的创作,提升和拓展二胡表演艺术审美空间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站奏的要求,就决不仅仅是视觉姿态的问题,而是势必要回到音乐的声音表现这一体现其艺术特殊性的原点上来,并且在“乐”的艺术表演中最大程度上呈现音乐的魅力。本讲从音乐的不同风格、舞台呈现、音响特征等需求,就演奏的技术、作品的艺术表达、及舞台综合呈现等多方面的把握进行分析和指导。
分组交流与曲目教学公开课
重奏曲目教学
主讲人:宋飞、曲大卫(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指导)
论坛&研讨
音乐沙龙:二胡演奏艺术赏析
主持人:于川
通过赏析品鉴、讨论交流不同国家文化、地域风格的音乐艺术作品,以更宏观的全球性视角了解人类音乐文化发展,从纵横维度中洞察音乐语言的精妙之处。赏析作品包括:BBKING爵士乐与江南丝竹、世界著名四大指挥家经典作品(郑明勋、科莱博、卡拉扬、小泽征尔)、1963年第一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原声录音以及殷承宗钢琴作品、刘德海琵琶作品、胡天泉笙作品、王昌元古筝作品等多领域器乐作品。
论坛:二胡表演艺术的不同演奏类型
主持人:宋飞
凭着多年从演奏、教学获得的经验以及长期的思考,宋飞教授曾撰写有专题论文《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对二胡艺术20种演奏类型的区分与认识》。文中通过提炼、分类、梳理、归纳,总结出二胡表演的20种演奏类型。作为这种演奏类型的划分,从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的角度看,与对民族器乐演奏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力的认识有关,其实也意味着建立一种较为系统的、包括二胡艺术在内的、与民族器乐表演美学有关的审美范畴。而这些是与二胡演奏(也就是二度创作中)多种美的类型的表达和把握,以及对二胡艺术风格、流派及类型特点的审美鉴赏密切相关的。了解这些,也就是了解二胡作品的演奏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美可以呈现出来。了解这些演奏类型的艺术表现,给人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正面或负面的效应和作用?这样,在演奏和教学实践中,就可以通过对这些演奏类型的认识、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演奏中的特点、问题所在。
只有认识到二胡演奏的格调、风格和不同演奏类型的异同、得失,有了宏观的把握,才会懂得选择用什么样的演奏类型及其表达方式、以及什么样的技术技巧去呈现。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一个二胡表演美学中,包括演奏、审美、技术、设计在内的各种类型特征的问题。这些不同的方面,有时可以从表现、审美去看,有时还可以从技术、性格、习惯、思维甚至人文背景、文化熏陶等方面去看,这在二胡教学中,其实也是在向学生传达一种认识问题的方法。这个问题,有经验的演奏家、教师甚至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去了解,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心得和大家交流。故在此专设这样一个论题,供大家讨论交流。
学术研讨:问题与现状——面向二胡艺术的发展
主持人:宋飞
本次研讨会由宋飞教授主持,参会专家分别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高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于川、青年演奏家张晔以及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宋飞教授首先以服饰艺术赏析品鉴作为切入点,阐述应以多元文化观的视角发展二胡艺术,从姊妹艺术的成功案例中获得吸收与借鉴,在文化发展参照中自勉的观点。之后根据三个不同维度的二胡作品创作,其中包括关乃忠先生创作、宋飞教授首演的《第六二胡协奏曲——山河颂》,以及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创作的《楚颂》、青年演奏家张晔跨界移植作品《弦上精灵》《优雅的波萨》等展开热烈讨论与互动。
自刘天华将二胡艺术引入高等艺术教育的殿堂,二胡艺术的传承与人才培养问题,便成为直接影响二胡艺术的发展,对二胡艺术的创作、表演起支撑作用的重要因素。 就二胡表演艺术高级人才的培养来说,无论是各类院校中的青年教师,还是已经走上社会的青年演奏家,都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升综合人文素养、胜任各类作品演奏能力的问题。
并且,面对二胡艺术普及与提高的互动,面对听众的审美需求以及二胡艺术发展的未来需要,都促使如何培养能够传承经典、承担重任的新一代二胡表演艺术高级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并担起的责任。
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二胡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申报设计、组织落实,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教学阶段、两个课程主体。“三个教学阶段”分别为课程讲授(2018年8月1日至15日)、采风调研(2018年8月16日至22日)、实训汇报(2018年8月23日至30日);“两个课程主体”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采用集中授课、学术沙龙、学术研讨、调研采风、舞台排练、艺术实践、教学辅导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员在培训期间获得较为系统的训练,在演奏能力、教学经验、学科知识、学术视野、观念意识、人文素养等方面获得较大提升的课程目的,使这些学员能够对我国二胡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刚刚结束的第一阶段课程活动中,主要是以课堂授课方式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类、评论鉴赏类、研讨类课程以及曲目公开课。目前,学员们正带着更加充实的头脑,跟随专家们一起前往上海实地采风调研,学习江南丝竹,亲临厚重文化。具体详情敬请期待后续报道。
学员心声
下午宋飞老师讲解站奏的基本要求和要领,让我对二胡演奏的声音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宋老师的指点,也找到了松弛并能通畅发力的演奏状态。当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演奏声音根据乐曲意境的变化朝着不同方向延伸,我突然领悟到音乐表演的另一重妙趣,就好像一直困在屋子里的人突然打开了一扇窗,看见了外面多彩美丽的世界。感谢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宋老师!
——郭琴星(西安音乐学院二胡讲师)
《二胡问题与现状的论坛》之“中国服饰对于演奏的启发”,今天有幸看到了宋老师对服饰艺术发展的观察思考,及引发的对二胡艺术健康发展的启示,让我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二胡演奏的启发无处不在……
——尤毅懿(武汉音乐学院二胡助教)
中央音乐学院的谈龙建教授为我们传授艺术论文写作秘籍,好喜欢谈老师上课的风格,风趣幽默,信息量大,虽然课程内容超多,但是一到辩论环节全班就嗨翻了天,极其欢乐。
——杨阳(重庆市川剧团演奏员)
很开心和朱昌耀老师学习苏南小曲,感谢朱老师的细心指导,感谢国家艺术基金提供的宝贵机会,收获大大的。
——季金(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生)
第一阶段15天的理论篇课程结束,宋飞老师给我们开的课程菜单太丰富了,得回去慢慢消化……第二阶段将赴上海采风一个星期,期待。
——肖志丹(湖南女子学院二胡讲师)
干货与实货满满的15天,勤奋与快乐并存的15天,与即将去往上海采风的 7 天。
——张一可(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