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七十大庆,普天共乐;乐感民心,亿万相和。中国戏曲学院于今年金秋时节举行的“2019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以“弦奏华章 戏乐交辉”为主题,其开幕典礼将以一场激荡人心的建国七十周年专场音乐会,拉开本届弓弦艺术节的帷幕。
本届艺术节的4场音乐会,除了作为开幕典礼的建国七十周年音乐会,另外3场音乐会分别是:戏曲主弦展示音乐会、戏曲风格音乐元素创编作品音乐会、戏曲学院师生胡琴音乐会。其中的戏曲主弦展示音乐会,将特别展示唐剧和北京曲剧的主弦乐器——四胡;戏曲风格音乐元素创编作品音乐会,将展示作曲家如何借鉴、运用戏曲音乐的风格、语言以及某些音乐元素进行创编的音乐创作成果,并通过这些创作实践成果,证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的戏曲、曲艺艺术,其音乐对于民族弓弦乐器的创编而言,不仅是永不枯竭的土壤和源泉,并且为一代代民族弓弦艺术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动力;戏曲学院师生胡琴音乐会,展示的既有胡琴专业师生的教学成果,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戏乐的两翼(腔韵之乐与弓弦之乐)如何通过胡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而达到一种相谐共生的状态。
本届艺术节的学术研讨会,以“戏乐主弦”为集中关注点,设定了3个视角不同,却在人才培养、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等不同方面互有关联的议题。这3个议题分别是:1、戏曲主弦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景;2、戏曲名角背后的琴师;3、民族弓弦乐器在戏曲、曲艺土壤中的存在与功能。
本届艺术节的特色讲座,以蒙古族四胡表演艺术为题,以此切入、延伸至四胡与民间曲艺、器乐的关系。而对四胡的认知和体验,也在体验教学公开课和戏曲主弦展示音乐会上得到强调,形成不同活动形式之间的呼应。由不同角度聚焦四胡表演艺术,深度阐发和了解一件四根弦的民族弓弦乐器,如何植根于戏乐的土壤,扎根成长,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在此次弓弦艺术节单设的民族弓弦乐器传承体验教学公开课中,主讲者不仅会对陕西二人台这一“亦戏曲亦曲艺”、有角色有歌舞的戏种进行介绍,并且还会根据主办者“体验教学”的要求,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和感受。
本次中国弓弦艺术节,将通过音乐会、研讨会、特色讲座、体验教学公开课等多种活动和视角,集中关注并展示戏曲主弦、戏乐创编、胡琴演奏的艺术实践和教学成果,在更宽的文化、艺术视界和实践中,为中国弓弦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019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
日 程 表
(2019.11.13——17)
致 辞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之际,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2019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将以“弦奏华章 戏乐交辉”为主题,举行包括系列音乐会、以“戏乐主弦”为主要关注点的学术研讨会、民族弓弦乐器传承体验教学公开课、以四胡表演艺术为专题的特色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在开幕音乐会中,我们将感受到用音乐讲述民族兴衰历史,凝聚民族精神、抒发民族情怀,拨动心弦,讴歌祖国美好山河,畅想中国梦的音乐表达!
本届弓弦艺术节,将以中国民族弓弦艺术的戏乐传统及其传承变迁为主线,在多视角、多维度展示的交流活动中,集中关注并展示戏曲主弦、戏乐创编、胡琴演奏的艺术实践和教学成果,同时关注与人才培养、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等方面互有关联的议题,在更宽的文化、艺术视界及教学实践中,为中国弓弦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这些创作、表演、研讨活动和教学实践成果的展示,能够表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瑰宝的戏曲、曲艺艺术,其音乐对于民族弓弦乐器的创编而言,不仅是永不枯竭的土壤和源泉,并且为一代代民族弓弦艺术的发展不断提供着新的动力。弓弦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戏与乐如何通过胡琴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达到一种相谐共生的状态。
我代表中国戏曲学院,预祝“2019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专家和同学们,在本次中国弓弦艺术节期间,尽展风姿,呈现中国民族弓弦艺术的和谐之美!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
2019·北京 中国弓弦艺术节
系列音乐会节目单
一、弦歌中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中国弓弦艺术节开幕音乐会
时间:2019年11月13日19:30
地点: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
导聆:徐超
1、 《我和我的祖国》
秦咏诚 曲 刘卓夫改编
二胡演奏:朱宏博、董郝斌、李君、钱昊、邹东池、乔伊丹、董涵伊、毕晓辰、张雨豪、贾涵、周业钠、路世源、王浩羽
钢琴伴奏:曲大卫
2、 《雪山魂塑》
刘文金 曲
二胡演奏:马可 谭蔚 黄晓晴 刘宇
钢琴伴奏:曲大卫
3、《牧马青年》
吴云龙 曲 赵双虎 改编 牧马组合 编曲
四胡演奏:苏雅
马头琴:包额尔敦毕力格 博儿泊森
扬琴:木其乐
雅托嘎(蒙古筝):阿如很
低音大马头琴:斯琴毕力格
羊皮大鼓/呼麦:海力斯
托布秀儿/呼麦:青格勒
4、《草原连着北京》
齐宝力高 曲
马头琴演奏:包额尔敦毕力格 博儿泊森
扬琴:木其乐
雅托嘎(蒙古筝):阿如很
低音大马头琴:斯琴毕力格 打击乐:海力斯
5、《洪湖主题随想曲》
闵惠芬 编曲
二胡演奏:邓建栋
钢琴伴奏:曲大卫
6、《金珠玛米赞》
王竹林 曲
二胡演奏:许讲德 余惠生 薛克 朱江波 叶强
钢琴伴奏:曲大卫
7、《卢沟醒狮》
吴华 曲
京胡演奏:王彩云
指挥:葛亚南
乐队:中国戏曲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8、《红军哥哥回来了》
原野 张长城 曲 张大森 配器
板胡演奏:牛长虹
指挥:葛亚南
乐队:中国戏曲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9、《逐梦——希望田野 中国梦想》
阮昆申 曲
二胡演奏:宋飞
二胡助奏:黄晓晴 邵禹 张雯迪 于颖 谭欣 张钟云
指挥:葛亚南
乐队:中国戏曲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10、《我的祖国》
刘炽 曲 曲大卫 改编
指挥:葛亚南
乐队:中国戏曲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二、戏彩弦风——戏曲主弦专场音乐会
时间:2018年11月14日19:30
地点: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
导聆:张尧
1、北京曲剧
(1)京韵大鼓大过板联奏及传统唱段“丑末寅初”
(2)北京曲剧单弦牌子曲联奏
四胡演奏:周春元
三弦:刘海青 琵琶:刘锡川 伴唱:何冬梅
2、晋剧
(1)《晋剧曲牌》
(2)《晋腔晋韵》
晋胡:李保青
二弦:尤建明 三弦:王建业 四弦:褚林成
司鼓:宋毅 梆子:闫军楷
3、吕剧
(1)《借年》选段“相公你往这里看”传统剧目
(2)坠琴独奏《夸山东》根据吴永平曲改编
坠琴:金壮
扬琴:王婷婷 琵琶:姜帅
三弦:黄高翔 笙:钟祥波
司鼓:裴源
4、锡剧
(1)锡腔吴韵 邓建栋改编
主胡:刘俊麒 副帮:陆一伦 板鼓:陆翰霖
(2)锡剧曲调联奏 刘俊麒改编
主胡:刘俊麒 副帮:陆一伦
板鼓:陆翰霖 琵琶:高飞儿 扬琴:梅文解
5、唐剧
唐剧《卖妙郎》选段“公爹在上听儿劝”
四胡:葛庆久
司鼓:赵佳 演唱:王健
二胡:路世源 贾涵 周业钠 王浩羽
笛子:王华龙 笙:邢键锋
中阮:姜玥含 大阮:刘懿
扬琴:马喜乐 琵琶:韩娜 低音提琴:李诗婧
6、绍剧
(1)绍剧【三五七】和【扬路】
(2)绍剧【二凡】之 “五度相生”
主弦:胡克钢
司鼓:严晓兵 副胡:蒋一峰 笛、三弦:胡方华
斗子:石兴荣 琵琶:马祖娴 中胡:戴亦葭 大提琴:周晓峰
7、粤剧
(1)硬弓组合——粤剧过场曲牌联奏《百花亭闹酒》
传统乐曲 编配:卜灿荣
二弦:麦毅 竹提琴:叶建平 笛子:沈晶莹 喉管、唢呐:陈奋
小三弦:李彤 打击乐:王文、邓存义、邓朝贵、陈佐波
(2)粤曲子喉独唱《文姬归汉》传统曲目
高胡:何克宁
扬琴:黄丽萍 椰胡:叶建平
二胡:麦毅 笛子、洞箫:沈晶莹
喉管、唢呐:陈奋 中阮:李彤
打击乐:王文、邓存义、邓朝贵、陈佐波
演唱:吴晓霞
8、评剧《评剧曲牌联奏》
板胡领奏:董生
板鼓:韩秀泉 评剧二胡:董春水 琵琶:陈国建
三弦:郭彤 音乐二胡:王叔凡 中胡:满长明 大提琴:陈向鑫
笛子:刘俊杰 笙:田小平 大锣:王磊枝 铙钹:曹志恒
小锣:朱禧龙
三、戏腔曲韵——戏曲音乐元素创编作品专场音乐会
时间:2019年11月15日19:30
地点: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
导聆:宋飞
1、胡琴六重奏《京剧媚影》
刘卓夫 曲
演奏:“乐道”胡琴重奏组(黄晓晴 谭欣 张钟云 邵禹 张雯迪 于颖)
2、二胡独奏《青衣赋》
王旭 曲
演奏:王旭
伴奏:原丁
3、二胡与琵琶《绣荷包》
顾冠仁根据沪剧唱腔改编
演奏:张咏音 梁宁
4、二胡独奏《河南梆子腔》
耿玉卿 郭民 曲
二胡演奏:郭民
小乐队伴奏:高振洋 方小磊 洪文剑 王宇昕
吴若涵 董嘉欣 姜玥含 魏萌 王嘉励
5、大筒独奏《天山湘女》
肖雅瑜 作曲 周瑜 编配
大筒演奏:蔡霞
钢琴伴奏:原丁
6、二胡独奏《曲江吟》
鲁日融 曲
二胡演奏:金伟
扬琴伴奏:洪文剑
7、二胡、小提琴双协奏曲《梁祝》
陈钢 何占豪曲 何占豪改编
二胡演奏:宋飞
小提琴演奏:刘霄
钢琴伴奏:原丁
四、戏韵弦歌——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胡琴专场音乐会
时间:2019年11月16日19:30
地点: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
导聆:牛长虹
1、弦乐重奏《净角的舞台》
杨春林 曲
演奏:“乐韵弦风”重奏组(朱宏博 董涵伊 张雯迪 魏琦雯)
2、《乱弹琴声》
王丹红 曲
板胡演奏:裴若雯
伴奏:张诗乐
3、《双阙》
谭盾 曲
演奏:邓超伦
扬琴伴奏:翟梦飞
4、《似有清风徐来》
李玥锦 曲
二胡演奏:叶强
伴奏:李玥锦
5、《五声乐话寄生草》
孟宪德 曲
四胡:葛庆久
京胡:刘铁山 二胡:叶强 中胡:汪慧 大提琴:聂双
6、二胡重奏《脸谱》
熊晓 曲
演奏:“新叶”胡琴重奏组(叶强 汪慧 陈荣杰 张颖 江笑天 宋欣怡 李怀真 贾茗茜)
7、室内乐
(1)《杜十娘》马骏 曲
(2)《老腔》马骏 曲
演奏:戏韵组合 板胡:王雪雯 二胡:董郝斌 扬琴:洪文剑
琵琶:刘怡彤 中阮:姜玥含 大阮:黄雅楠 笛子:王华龙
唢呐:李若尘 板鼓:冯周 笙:公熙
8、《玉芙蓉》
吴华 曲
京胡:宋婷婷 京二胡:吴孟怡 月琴:王欢 大鼓: 董鑫
建鼓:李琛、张畅
9、弓弦乐合奏《开门》(首演)
曲大卫 曲
指挥:葛亚南
演奏: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弓弦乐团
中国戏曲学院是国家戏曲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学科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质师资最集中、输送高端专业人才最多、业内影响最大,在全国戏曲教育领域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被誉为“中国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举办的第一所戏曲教育机构,首任校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田汉先生。学院的校训是“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学院原隶属文化部,最初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高等戏曲艺术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划转北京市,2014年3月,文化部与北京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学院,是全国“戏曲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学院现有“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14个专业、27个本科专业方向,戏剧戏曲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学院目前设有京剧系、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附中等12个教学单位,建成了包括戏曲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含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在内的层次基本齐备、具有鲜明“国戏”特色的戏曲人才培养格局。
以艺术实践、创作、科研推动教学建设,是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学院积极参与重大艺术创作,主动参与各级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和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创编了《白蛇传》、《对花枪》、《岳云》、《杜十娘》、《悲惨世界》、《梅兰霓裳》、《江姐》、《梁祝》、《长征》等一批批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以及学院品格的优秀作品,以及2017、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全国优秀剧目奖、国际戏剧协会(ITI)音乐戏剧奖等奖项。
学院设有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拥有包括戏曲研究所、京剧研究所、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传承中心;2013年学院获批“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戏曲艺术当代发展路径研究”成功入选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016年成功入选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戏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功入选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大批代表性研究成果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为建立和完善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唯一独立建制的戏曲教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在戏曲人才培养、戏曲科研与创作、公共服务、文化传承与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华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复兴与弘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