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核心课程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第七课
2021年5月11日,大视野系列课程第七讲《中国二胡艺术百年》系列研究之三在上海音乐学院北416教室如期开讲,本节课的主讲人是《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教师团队中最年轻的老师——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邢立元副教授。
邢老师分别以储师竹先生和张韶先生的师承为线索,从二胡改革、教材编著与演奏审美、二胡演奏技术训练几个方面逐一展开本次的课程内容。
<储师竹先生二胡生涯介绍>
首先,邢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储师竹先生的二胡生涯,他是刘天华的大弟子,最早任教于南京国立音乐院,二胡经典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和抢救是离不开他的。1949年储师竹教授的学生黎松寿老师偶然在上课前随手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引起了储师竹的注意,才有了后来杨荫浏先生和曹安和先生前往无锡记录整理阿炳的作品。1952年出版的《瞎子阿炳曲集》里有储先生对《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严谨的演奏法记谱,谱面上的各种演奏技法都做了详细的标注,这对于之后的演奏者理解和演奏此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接着,邢老师结合上音东方乐器博物馆“百年二胡”的特展活动,为我们展示了复原的华彦钧(阿炳)竹制丝弦二胡和储师竹龙首丝弦二胡,进行了示范演奏。她认为,二胡演奏艺术是离不开乐器形制和材料的,乐器本身是解释乐器演奏法的关键。
竹制二胡使用丝弦,琴弓类似京胡弓,不能随意调节松紧,琴弓分量较轻。琴杆不是光滑的,是有竹节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二胡在演奏时换把不是很方便,也从客观上解释了阿炳的作品左手换把较少运用的原因,也从侧面反映出阿炳在行走卖艺时,琴体重量的轻便所带来的便捷性。
储师竹龙首丝弦二胡由于材质使用了紫檀木,因此左手换把的跑动变得更容易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把胡琴都是采用的丝弦作为演奏用弦,因此在音色上更显古朴和柔和,对于左手的演奏力度和控制上更要求演奏者的分寸感。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邢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张韶先生的《二胡广播教材》,这本二胡教材总发行量高至三百多万册,是一本极具普及性的教材,为二胡打下了广阔的群众基础。邢老师认为这部教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二胡技术理论教材,教材以刘天华学派的二胡演奏为基础,左右手技术训练体系做了更为专业、更为精深的规范,有对练习曲由易至难的技术分级排序,还有对学习二胡演奏音乐审美的引导。
教材对“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二胡的美感在于乐音的美、曲调的美,舞台表现的美。舞台演奏的首要任务是表达出真挚的情感,第二是演奏动作的大方洒脱。我们还有幸看到了张韶先生的著书手稿,这本经过了前后五次修订的教材具有极高的严谨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此外,近年来此书在日本也被全文翻译并成功出版,很受日本二胡学习者的欢迎。
第三部分,邢老师通过对张韶先生的《二胡广播教材》的研究,结合自己的二胡专业教学,分享了几点二胡教学的策略,从坐姿与持琴、自然与放松、运弓与发音、弓向与弓序、音准与音律等方面为我们一一讲解和演示。从琴弦的选择、身体重心与演奏动作等细节开始,一步步地为我们讲解二胡中优美动听的声音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实现的。
课程的最后,由邢老师的两位学生,2018级彭亮、2020级孙铭杰两位同学分别精彩演绎了二胡作品《阿曼尼莎》(王丹红曲)以及《初心》(李博禅曲)。让现场的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二胡技术训练与艺术表达之间关系。
感谢邢老师将二胡的历史发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带来了这精彩纷呈的一课!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何婧云
《中国二胡艺术百年——系列研究之三》课后感(二)
本学期大视野课第七讲由邢立元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中国二胡艺术百年》系列研究之三。本次课与上两学期的系列研究之一、之二可谓是一脉相承又充满新知识,邢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储师竹和张韶两位大师。
首先是储师竹大师(1901-1955),江苏宜兴人,随刘天华生学习9年之久,储师竹与吴伯超先生一同在北大音乐传习所考学并完成学业。邢老师讲到,1949年的冬天年轻的黎松寿在上课前拉了一段小曲被储师竹先生注意到,得知是阿炳所创作演奏的曲调,随后次年杨荫浏、曹安和找到阿炳,录制了6首作品。后来出版的《瞎子阿炳曲集》中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的弓指法也是由储师竹与黎松寿一同标注定稿的。
在介绍完储师竹先生后,邢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近期上音东方乐器博物馆“百年二胡”特展中的两件二胡展品。一把是竹制的(阿炳),另一把是木制的但比现在的二胡小(建国后),两把琴都使用的是丝弦。邢老师讲到乐器的材制与其演奏技法有着紧密的关联,拿起复原的二胡就非常容易理解阿炳在演奏中尽量避免换把的原因。由于其材制很轻,琴身不易稳定,所以不易换把。同时也是因其材制轻,便于一边行走一边演奏。竹制的琴听起来在音量上非常有优势,声音可传至街头巷尾。
<张韶先生生平介绍>
接着邢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张韶先生。张韶先生(1927-2015)于1946年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同时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古筝、昆曲。1951年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毕业后任职于中央民族广播乐团,1956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二胡广播教学课程,此广播讲座于次年出版教材。此教材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系统和科学的。可见在那时张韶先生已对二胡学习及训练有了非常精、专的要求。
此教材中张韶先生还为当时二胡爱好者给出了音乐审美方面的引导。提出美感首先在于音乐之美、表现力的目的在于传达真挚的情感。除此教材外,张韶先生与王国潼还共同编著了《二胡练习曲选》(共两册),《二胡广播教材》将练习曲进行了技术进阶的划分,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超前的教学理念。
在《二胡广播教材》一书中张韶先生写到了许多技术理论的内容,如坐姿与持琴。民间演奏多用琴杆前倾较多的持琴方式,虎口负担较重,不便于左手快速跑动。而张韶先生提出将琴杆稍稍直立,可以减轻虎口负重,减轻左手换把阻力。再如放松与自然,邢老师讲到一只手指在发力的时候其余手指要放松,要学会用“力的传递”的方式来训练手指独立性,以及运弓与发音、弓向与弓序、弓压弓速与弓长、音准与音律、弦轴与千金等知识点。
本次课程的最后,邢老师的两位本科学生为我们现场演奏了两首现代作品,总结了以上技术理论的应用与二胡艺术的表达,也让更多非胡琴专业的同学感受到传统丝弦二胡与现代钢弦二胡音色与审美的异同。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陈鑫
下 期 预 告
第 八 课
从阮咸到阮族
——探寻阮乐发展的无限可能
主讲人:徐阳 教授
时间 | Duration
5月18日 下午15:30(周二)
线下课堂 | Place
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
北楼 416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