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厦门天元酒店中航厅内群贤毕至,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暨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发展研讨会”及专家讲座在此隆重举办。本次研讨会及专家讲座是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音乐会演出、进校园等活动共同构成多维立体的展演格局。一天的学术活动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在民族音乐领域颇有建树的作曲家、演奏家、评论家、学者。旨在通过系统性学术研讨,回应刘天华百年前提出的“国乐改进”理想,即在中西融合中构建民族音乐的主体性,回答时代之问。会议由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授主持,他在座谈会开幕致辞中提出希冀:“民族音乐的未来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在科技浪潮中激活传统基因,构建中国音乐的当代话语体系。”
01.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
暨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发展座谈会
科技赋能与艺术本真
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从社会思维进步、科技创新与社会审美心理变化切入,指出民族音乐发展需关注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冲击及网络音乐生态变革。他认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思维引领,推动民族音乐在守正创新中回应时代需求,既要直面传统剧场与青年群体的疏离问题,也要探索科技赋能下的新表达方式。
王次炤教授特别提到人工智能对音乐创作的颠覆性影响,认为专业音乐人应主动拥抱前沿技术,同时警惕过度技术依赖对艺术本真的消解。他呼吁学界关注新兴剧场形态与多元化审美趋势,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民族音乐注入符合当代精神的文化活力。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平衡
琵琶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为核心,结合50年舞台经验,提出器乐表演需平衡技术训练与艺术表达,并以《妙音天舞》为例,阐释传统音乐基因在跨界融合中的现代化转译。
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教授在研讨会中深度剖析了其新作二胡协奏曲《心之弦》的创作实践。这部作品由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特别委约,既是向刘天华先生诞辰130周年的致敬,也是对“心灵化创作”理念的具象诠释,其本质在于突破技术本位的窠臼。唐建平教授认为,创作需扎根传统音乐思维内核,而非停留于形式化拼贴。这种创作手法呼应了刘天华“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元素”的中西调和观,拒绝将西方作曲技法简单嫁接于民乐肌体。
乐种生存与动态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基于无锡乐种展演观察,提出中国器乐合奏存在民族管弦乐团、传统乐种、新组合、民族室内乐4种形态。他指出,专业院团主导的“乐种新组合”正在重构传统音乐生存样态,其职业化编创、舞台化改编虽提升艺术水准,却也导致民间原生语境的消解。张伯瑜教授呼吁重新审视大型传统乐队的历史资源,探索非西方交响思维的中国管弦乐模式。
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从乐种学视角切入,强调传统合奏的“主奏思维”与声部对话逻辑对当代创作的启示。她以江南丝竹、福建南音为例,指出单线条旋律的“浮雕式”织体是中国音乐美学的核心特征,当代创作应重视乐器个性而非盲目追求复调化。针对数字化传播,郭树荟教授指出需警惕技术包装对音乐本体的遮蔽。
文化自省与全球表达
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编审重提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他指出,当前创作存在“中西技法拼贴化”“平民性狭隘化”等问题,部分作品将“调和”简化为符号嫁接,背离刘天华“以本土文化主导跨文明对话”的初衷。
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教授以歌剧《画皮》为例,探讨民族乐队在戏剧叙事中的独特表现力。他提出“民乐人声化”理念,通过弹拨乐器的颗粒感音色模拟戏曲韵白,在《画皮》中构建“非西方歌剧”的音响叙事逻辑,实现乐队与人声的角色互文。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何宽钊教授提出“音乐经典化”命题。他以《洪湖赤卫队》的当代境遇为例,批评部分院团将经典视为“历史包袱”,导致优秀作品传播断层,呼吁建立经典评定、常态化展演与历史书写机制。他还借鉴贝多芬经典化历程,强调评论与研究对作品生命力的塑造作用。
跨界实践与智能赋能
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满新颖聚焦“民乐+电子/摇滚/世界音乐”的跨界模式,以“新乐府”“杭盖乐队”为例,剖析数字化传播对受众结构的重构效应,提出通过元宇宙技术突破物理限制,以虚实融合场景构建全球化音乐坐标。
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丽丽教授探讨AI对民乐传承的颠覆性变革,以AI交响诗《千里江山》为例,展示算法解构传统谱式的可能性。她提出“数字基因库”概念,认为区块链技术可解决口传心授的传承危机,AI创作则能实现传统音乐符号的无限重组。
座谈会最后,其他几位特邀专家也分享了与座谈主题相关思考与体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柯扬教授认为,在技术形态层面,需持续关注创作技法与表演形式的革新;在文化理论层面,应深化对传统音乐体系的学术研究;而最根本的则是要立足人类共同价值,以中国音乐语言讲述具有“真善美新难特”性质的作品。他引用歌德《浮士德》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的名言,强调音乐工作者应秉持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勇于试错,让历史筛选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音乐学家田青研究员犀利指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面临两大时代命题:其一是“东风”带来的历史机遇。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其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理论,将为中华传统音乐复兴开辟新局面,但也要意识到学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滞后性对理论创新带来的制约;其二是AI技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他呼吁行业既要把握政策东风,更需以居安思危的态度应对技术革命。
中国台湾学者林谷芳先生则从社会思潮切入,他认为过度依赖大历史论述可能导致艺术与真实生活的疏离,未来民乐的活力或许正孕育于某些个体性的文化实践中。
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将讨论引向具体实践层面,提出两大紧迫议题:一是民乐称谓的规范化问题。指出“中乐”“民乐”“国乐”等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流变,亟须在新时代形成共识;二是创作路径的再思考。强调既要尊重传统基因,也要直面新时代审美需求,在学院派体系与大众传播间构建新的平衡点。
02.专家讲座
在当天下午的讲座中,文化学人林谷芳先生、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炤教授、音乐学家田青研究员三位学者从文化比较、结构分析与历史叙事三重维度切入,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深入解读与探讨。林谷芳以跨文化视野反思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困境,王次炤通过解构音乐传统的层级关系揭示其动态传承逻辑,田青则以自身实践阐释音乐与民族精神的共生性。三场讲座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中国音乐的未来需以深度文化自觉为根基,在传统内核的挖掘与现代性转化中实现突破。
林谷芳:文化反思与中乐特质的再认识
中国台湾禅者、文化学人林谷芳在题为《有关中乐弘扬的几点文化反思》的讲座中,通过对比印度音乐与日本音乐的国际认可案例,揭示中国民族音乐因文化阐释断裂与特质误读,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他者凝视下的技术奇观”的困境。他指出,台湾文化界对南音、古琴的推崇,正印证了“非功利性美学”与“文化主体性”在音乐价值建构中的核心地位。对此,林谷芳提出三重振兴路径:特质性开发——聚焦中国音乐独有的“语法规则”;人文链接——强化音乐与传统文脉的互文关系;境界提升——超越形式技巧,直指生命体验。他更以“匠人-艺人-文人-道人”进阶框架剖析民族音乐从业者的不同境界:从精研传统技法(匠人)、形成个性语汇(艺人),到贯通诗书画乐(文人),最终将音乐内化为生命境界载体(道人)。四重修养的整合,被视为激活中乐当代生命力、摆脱“博物馆化”危机的关键,亦是文化自觉在音乐实践中的终极表达。
王次炤:音乐传统的层级结构与动态传承
王次炤教授的讲座以《中国音乐传统的多层结构》为题目,以结构主义视角将音乐传统解析为形态层、观念层与思维层的三重动态逻辑体系。其中,形态层作为最直观的表征,既包含原始性音乐要素,也涵盖专业技法与体裁创新。他讲到,若仅停留于五声音阶或民族乐器等符号化表达,易陷入“文化误读”,需警惕对传统精神的扁平化处理。在观念层,他揭示了民族精神对音乐的深层塑形作用:法兰西音乐的感性外化、日耳曼音乐的理性辩证、俄罗斯音乐的忧郁恢宏,均映射其地理环境与文化性格。基于此,他呼吁中国音乐创作需深入儒家礼乐秩序与道家自然观等哲学内核,构建有根可循的美学体系。
思维层作为传统再生的核心动力,体现为东西方音乐思维的碰撞与融合。王次炤教授认为,东方哲学对音乐结构的渗透可见于尹伊桑以阴阳哲学重构单音张力、赵晓生《太极》借《易经》卦象生成音集矩阵;而陈怡《多耶》从青铜纹样与书法韵律中抽象“线的艺术”,则激活了传统审美的当代生命力。他提出,将中国“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呼吸与西方奏鸣曲式辩证思维结合,可突破“拼贴式民族风格”,实现创造性转化。音乐传统是动态的“意义网络”,其生命力源于形态扎根观念、思维激活基因的多层互动,这一理论既打破“传统-现代”二元对立,也为全球音乐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田青:作为中国文明基因的民族音乐
音乐学家、非遗保护专家田青研究员在其讲座《中国人的音乐》中,以文明史观为脉络,系统阐释音乐在华夏文化中的结构性地位,揭示其从礼乐制度、文人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演化逻辑,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音乐的文化认同与创新路径构建学术框架。他开宗明义,提出音乐作为“人类的伟大发明”,本质在于“无中生有”——通过创造自然中不存在的乐音系统构建秩序,并以曾侯乙编钟十二律体系早于古希腊音阶理论为例,佐证中国音乐文明的独创性与复杂性。他强调,民歌作为“无作者文本”,凭借口传性与集体情感凝聚民族认同,成为“声音档案”。他以《我的祖国》为例,剖析其通过“一条大河”的意象与婉转旋律,将爱国主义内化为自然的美学体验,彰显“身土不二”的情感逻辑。他指出,从《诗经》“风雅颂”到当代创作,音乐始终承载“音乐即国族”的文明密码,既是精神基因的载体,亦为全球化时代重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历史镜鉴与创新启示。
讲座现场,听众互动热烈,不少师生就“传统民乐队流行化的热点案例”及“民族演奏如何平衡技法与人文”等议题向专家提问,彰显青年一代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传播的关切。此次讲座不仅为厦门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与高校师生搭建了与顶尖学者对话的平台,更通过学术碰撞深化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思考。
一天的学术活动不仅是对先驱的致敬,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考:唯有扎根文化根脉,拥抱时代变革,方能在世界音乐版图中谱写属于中国的新民乐。如同本届民族音乐周发起的初衷,也正如刘天华先生百年前的观点,“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第二届民族音乐周的系列学术活动,以多维视角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勾勒出一幅兼具深度与广度的理论图谱,以更开放的视野挖掘传统内核,以更创新的思维转化美学基因,在全球化浪潮中构建“有根的主体性”。今日的中国民族音乐正以科技为翼,文化为魂,让千年国乐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勇立世界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