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载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拟天一为名,以清为做人宗旨,终一生清白淡泊,视一切功名利禄如浮云。此是高胡一代宗师刘天一先生为人的写照。
刘天一(1910-1990),生于广东省台山县上泽乡龙塘村的一个侨工家庭。原名刘厚吉,学名刘善庶。祖父为求生计卖身到美洲,其父刘学信旅居美国波士顿,以从事饮食业和洗衣为生。1914年回国省亲后,举家迁到广州市定居,并为膝下三个儿子办好移民手续,拟将他们全部送到美国。其母亲舍不下年仅4岁的小儿,硬是把厚吉留下。世事难料,谁也不会想到,去留一瞬间,中国民族乐坛上将会出现一代高胡名师。
1918年,刘天一被母亲送到“俊铭”私塾念书。15岁入“宏英”中学学习。出自自身的艺术潜质,自上学后,刘天一就对广东音乐着了迷,不失时机地倾听、学习广东音乐。早在私塾读书时,他已通晓广东音乐的“硬弓五架头”中的二弦、提琴、月琴等乐器。由于有了这些传统乐器演奏的坚实基础,经过几十年艰苦磨炼和探索,他兼收并蓄百家的风格技巧,才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二弦演奏风格。
1931年,刘天一加入由音乐家易剑泉组建的当时广州市著名的音乐社团一一“素社”音乐社。21岁的刘天一,第一次以“天一”为名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俄籍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夏里柯教授以伯乐般的慧眼,发现了年轻的高胡手刘天一先生超凡的音乐潜质,预见这位英俊而腼腆的青年将来对中国音乐事业必有所为。
1933年一个仲夏之夜,夏里柯教授为年仅23岁的刘天一的高胡独奏《雨打芭蕉》和《饿马摇铃》进行钢琴伴奏。刘天一以优美的音色、娴熟的手法倾倒了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礼堂的满场知音。26年后,夏里柯教授的预言应验了。
1959年,刘天一先生在举世闻名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演出,并接受了一个音乐名人辈出的民族的称赞,人们称他为“天才的艺术家”。

1935年的刘天一
1935年8月,刘天一先生与何惠然女士结为伉俪。几十年来,相同的志趣、深厚的感情维系着两颗真挚的心,使刘天一先生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有了前进的勇气,在纷杂的世事中如洁白的荷花,在同行中始终保持强者的风范。日本侵华期间,刘天一在澳门国际酒店受雇做簿记工作。抗战胜利后,刘天一与何与年、崔蔚林、梁以忠等人在广州组建“今雨”音乐社,于广州十八甫设立音乐茶座。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任剑辉等名家常共同演出,相互切磋,刘天一就在这一段时间逐渐形成了潇洒华丽、超越自如的个人风格。
1954年是刘天一先生音乐生涯中关键的一年。该年4月,他从香港回到广州,至此,刘天一先生的艺术生涯打开了新的篇章。
1956年,刘天一先生首演了林韵创作的《春到田间》,他创造性地扩展了高胡传统的演奏常用音域。为了表现春天广阔田园的美丽的景色,他在乐曲的华彩乐段,采用了连续几个八度大跳和碎弓向上滑等演奏手法,给人以意境清新、心情舒畅之感。一般地说,拉弦乐器的演奏,把位越高,音准便越难掌握。在乐音出现的同时,易于出现杂音或声音沙哑。要把乐音特别是高音演奏得干净、准确、利索、饱满、优美而不刺耳,就要有高超的弓法和指法修养。刘天一先生在演奏《春到田间》一曲时,做到了换把、换弦、换弓、换指都不留一点痕迹,他把控制硬弓乐器音色的演奏技法引入高胡,在揉弦时,采用了颤指和摇指相结合的方法,因而发出来的音色丰满而又纯美。
刘天一先生对高胡的夹琴技术还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演奏高胡的音色是否优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的夹琴方法、位置和力度。在《春到田间》的末段,刘天一先生还吸收了潮州音乐拉弦乐器的“双催”弓法,以加强活跃、热烈的气氛。这首乐曲在1958年已录制为唱片。目前,《春到田间》一曲已是普遍被用来衡量专业和业余高胡演奏者技巧的标准。

刘天一弹古筝
除了演奏高胡驰名以外,刘天一先生还是一位古筝演奏家和作曲家。20世纪50年代后期,刘天一先生创作了合奏曲《放烟花》、高胡齐奏曲《花市迎春》和古筝独奏曲《纺织忙》。特别是古筝曲《纺织忙》采用了装饰性的刮奏,以古筝“勾”的指法弹奏出描写劳动的切分节奏,使人十分形象地联想到纺织机那种有规律的动作。乐曲中段借鉴潮州音乐的变奏手法,融汇粤、潮、汉乐的技法和地方色彩,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岭南派神韵。今天《纺织忙》一曲,以其严谨的结构、多变的手法和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古筝教材曲目。
周恩来总理于1963年接见刘天一等艺术家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刘天一先生彻夜不寐。翌晨即作出高胡独弦操(只用一根内弦演奏)《怀念》一曲。在高胡的内弦上,用长弓和慢弓拉出一段如泣如诉、哀怨委婉的乐音,奏出了人们的悲怆心声。但是,刘天一先生并没有沉湎于悲戚之中,他很快振作起来,一边整理出自己的一批保留曲目,并继续提高演奏技巧,一边更积极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去,为造就广东音乐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艺术之贵,莫过于独创。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有“香港吕文成,广州刘天一”之誉。吕文成创造了高胡,刘天一则继往开来,他进一步扩展了高胡的音域,把高胡的演奏技法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通过刘天一先生毕生的努力,高胡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包括模仿鸟声的演奏法、运用左手在弦的中间弹奏等。同时,刘天一先生还追求艺术之完美,对录音制作要求又严又细。

1976年,刘天一创作《怀念》的场景
“文化大革命”以前,刘天一先生曾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代课,今天岭南地区的高胡演奏者很多都出自刘天一先生的门下,国内著名的胡琴演奏家都曾先后师从刘天一先生研习广东音乐高胡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刘天一先生的教学态度极为严谨,往往为一个间符的处理都要花一整个晚上,直到学生充分领会老师的意图为止。从运弓的平稳,直至揉弦的强弱快慢、滑音的运用、加花的疏密等,一点一滴都严格要求,每一位师承过刘天一先生的人都有很深刻的体会。68岁时,刘天一先生被选为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70岁时,任广州民间音乐团团长,加入中国共产党。虽身兼数职,但刘天一先生仍坚持参加演出。
1990年6月3日,80岁高龄的刘天一先生永远离开我们了。高胡名家刘天一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厚的艺术瑰宝,也给我们从事音乐艺术工作的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文章来源:周凯模、王晓青.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馆图志(2000-2013)[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