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六讲:浙派古琴嫡系传人章怡雯 主讲《走进浙派古琴艺术》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1-11-18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实践教学学术讲堂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第六讲


《走进浙派古琴艺术》课后感(一)

本期《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课程由浙派古琴嫡系传人章怡雯老师就浙派古琴艺术这一专题展开,以古琴流派的琴人、琴曲、琴谱、琴艺、琴况、琴论等各流派形成要素为切入点,分别阐释了浙派古琴艺术发展中的源流演变。



南宋定都临安使得杭州成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朝野上下对琴艺的推崇促进了古琴艺术日趋成熟,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古琴流派——浙派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形成。

从郭楚望到徐元白,从《潇湘水云》到《平沙落雁》,浙派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琴家与琴曲,“大量的文献、史料、琴谱、琴曲等内容留存下来,反映了各个时期音乐活动、创作、审美、演奏的特点,为研究中国音乐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0:00
/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0:00
 
1x

现存的浙派最早琴谱


从演奏风格来看,浙派古琴音乐有着“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特质,或许正如老师课上所说,古琴流派就好比各地方言,在章老师的演奏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其吟猱绰注中所蕴含的“浙”的文化与性格,再加上历代琴人在传承中的个人创造,其流派的艺术指归显然远非简单的一句“轻微淡远”可以囊括了。



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到成熟时期出现的现象,要形成一个流派必然要有代代琴人传承以形成“流”,有传谱和风格以形成“派”。如果以古琴艺术为中心向外延展,无论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任一门类中,流派艺术都是推动其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同一流派艺术家们的迭代创造促使古琴艺术始终处于活态传承下的流变和发展。

流变是艺术生命力的泉眼,我们从课堂上的《秋风词》一例中就能体会到,其“变”与“不变”的艺术魅力蕴藏在以时间和地域为轴构建的图景中,在纵向和横向上同时发生着,推动这样古老的乐器啮合时代的齿轮不断前行。


0:00
/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0:00
 
1x

梅庵派与浙派的不同

以《秋风词》为例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精致的艺术。《大视野》并非第一次迎来古琴,但本次章怡雯老师的讲座将古琴的流派艺术带进了课堂,她站在了一个传承人的视角阐述了一个艺术流派在产生和发展中所蕴含的种种,使得这堂课的意义不仅限于浙派古琴本身,而更多的是将她在其间所采取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2021级琵琶专业学生 朱睿


《走进浙派古琴艺术》课后感(二)

2021年11月1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北416迎来了《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六期“浙派古琴艺术”,本期课程的主讲人是浙江音乐学院古琴、古筝专业教师,古琴专业硕士生导师,浙派古琴嫡系传人章怡雯老师。

章老师说:“流派的艺术它有的时候就像一种方言,讲的是我们的当地的语言,但是也确实需要做一些推广,让大家更多的能够知道我们流派的艺术。”



最开始,章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古琴流派的形成。对于古琴艺术来说,我们流派形成的原因首先是一个地理的因素,第二个是师承的影响,第三个是传谱的不同,第四个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并且古琴形成一个流派,必须要具备六个要素,分别是琴人、琴曲、琴谱、琴艺、琴况与琴论。

而“浙派”作为古琴史上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流派,首先是因为曾经南宋的时候移居到了杭州临安,从南宋移居到杭州,杭州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为南北文化的交融奠定了一个基础性的条件。第二个就是文化背景,因为唐宋都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昌盛的一个年代,良好的经济环境会推动文化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发展的年代,艺术也是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第三个就是琴家的涌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量有艺术修养的人,包括善弹琴的人,聚集到了杭州。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产生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是章老师觉得浙派古琴会形成所具备的历史条件。



随后,章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浙派琴人的传承图,并跟我们介绍了几位在历史长河中有突出贡献的琴家,例如郭楚望、刘志方、毛敏仲、徐天民,以及近现代的徐元白与张味真。

章怡雯老师说:“一个流派的产生,必须有自己代表性的曲目,有可能是琴家自己创作的,也有可能是古曲,而在古曲的传承过程中,又会有艺术加工和再创造,才会形成流派的代表性曲目。”浙派琴曲中较为著名的有郭楚望的《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

说到琴曲就少不了古琴琴谱,古琴琴谱中大量的文献、史料、琴谱、琴曲、琴学等内容留存下来,反映了各个时期音乐活动、创作、审美、演奏的特点,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琴派的地方风格与师承特点往往体现于不同的传谱之中,随后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浙派代表性谱琴谱,有一些已经失传的琴谱,如《琴操谱》、《紫霞洞谱》等,以及一些现存于世的谱本,如《神奇秘谱》、《梧冈琴谱》、《文会堂琴谱》等。



关于浙派的音乐演奏风格,章老师先是用北宋成玉磵《琴论》引入,“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并讲解了其他谱本中对浙派古琴音乐表演风格的描述,让我们对于浙派古琴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随后章老师以琴曲《秋风词》为例向我们简述了古琴流派的流变性,并说明流变性不仅存在于不同流派之间,同一流派也存在流变性。最后,课程在章老师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声中落下帷幕。作为古琴专业的学生,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传承的重要性,古琴艺术就是在流派的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感谢章怡雯老师的精彩讲解!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2020级古琴专业学生 吴睿扬

阅读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