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本周大视野课程迎来了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蔚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流派留音 习乐袭韵》的讲课。
王蔚老师首先跟大家分享了她关于“继承传统”的思考,她说“继承传统不能是只有在台上的少数人和在台上、课题上的少数时间才做的事。我们缺乏的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细节的、长久的、实实在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想大概正是这样的思考,成为了王蔚老师选题的缘由。
接着王蔚老师为大家讲述了古筝九个传统流派的划分,并重点讲述了其中六个主要流派的风格特征、技法特点,代表人物和代表曲目。
讲述中,王蔚老师带我们探寻了各流派筝曲是由何种地方戏曲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来、有着怎样的演化脉络,系统而明了;将各流派的传人进行一代一代的梳理,并总结每一代筝家的特点和所作出的贡献,使得流派的形成、传承的脉络立体而鲜活;对于流派中特殊的二四谱、工尺谱,更是信手拈来张口即唱。
讲课中尤为惊喜的是,王蔚老师分享给我们听的音频,几乎都是我们此前从未有机会听到过的,老一辈艺术家们早年录制的珍贵音频资料。
▲以上音频为王蔚教授与著名京胡大师尤继舜先生于1991年合作录制的京剧《红娘》中的一个唱段(音频提供:王蔚)
王蔚老师说,给大家听曲目演奏,并不仅仅只是让大家听个旋律,她希望用自己手中的资料,让同学们听到原汁原味的网上查询不到的老一辈筝人传人所演奏的传统筝曲。
介绍完几个传统流派,王蔚老师简练实用而精准到位地总结了针对学习传统曲目要抓住的几个特点:
1、风格流派所需要的音色特点;
2、风格流派所特有的技法特点;
3、风格流派所特有的韵味特点;
4、掌握各风格流派一定数量的曲目,找出规律特点。
同时王蔚老师也提出几点希望:学习传统曲目要使用简谱,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学习、了解最基本的工尺谱和二四谱的知识;要重视对于“口传心授”、“死谱活奏”的探索和研究;对于传统曲目要传得绝不单单是“形”,更应是“神”。
一个个年份数据的引用,需要阅读多少文献做查证;一代代师承关系的梳理,需要翻阅过多少资料做支撑;一个个重点要点的总结,需要投入多少研究做积淀。在王蔚老师内容充实、要点凝练、条理清晰的授课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王蔚老师作为演奏专业的教授,在专业理论上着实有着丰厚的知识储备与严谨的案头研究。
我不禁反思,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乐曲尤其是传统曲目时,我们似乎太局限于演奏本身。走下琴凳,拿起书本的理论梳理与研究,对于所演奏的曲目向上追溯、向下追寻,在积累相关必要知识的同时,定会对演奏有相当的助益。
学习表演专业的我们通常都是感性的,有时会不自觉地更愿意依靠所谓的感觉,而少了一些客观的判断与理论的依据。然而,我想感性的来源不能是无凭无据的无法验证的,我们演奏真正需要的感性,大概是基于系统学习、经过研究论证、形成理性思考的感受。
讲课最后,王老师谈到她个人及她们这一代从事专业古筝演奏、教学的一批筝人“既受过高等专业院校严格、规范、正统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同时又得到过地道的各流派的前辈、传人的面授、指点,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我们的学生辈已经很少有这样的学习机会了。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所学到真正正统的属于我们古筝传统的精华传播、教授给下一代。”
在敬佩于王蔚老师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我也深深自省,面对一代代艺术家潜心钻研、用心守护积累下来的艺术精华与财富,我们这代习琴者应该去做的又是什么?身处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有着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广阔的传播平台,这是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警醒,如若我们没有向前辈学习的意识不去寻找挖掘,前辈积累下来的艺术财富也不会找上门进入我们的思维。吾辈必要有尊重的态度、钻研的精神、踏实的治学与传承的自觉,才能不负前人的馈赠。
大视野,在我们自以为已经熟悉的甚至是专业的领域,又打开了更开阔的天地。学而思,知不足。知道欠缺,感到匮乏,或许就是学习的第一步。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王晶
王蔚《流派留音 习乐袭韵》
课后感(二):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的第十三课,于本周二15:30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顺利开讲。此次课程的主题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王蔚教授主讲的《流派留音 习乐传韵》。
在课程的开始王蔚老师介绍到,对于古筝的传统流派来说,有“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说法。分别是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卫之音的河南筝;齐鲁雅韵的山东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客家筝;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内蒙古草原风韵的蒙古筝;延边风情的朝鲜族筝(伽倻琴)。
而在今天的课堂上,王蔚老师主要讲述的是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以及陕西筝。王蔚老师从不同古筝流派的音乐风格类型、主要技法特点、代表人物与曲目等方面为我们一一详述。这对于非古筝演奏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系统了解古筝的好机会。
在讲座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2处,一是王蔚老师用工尺谱的音名熟练演唱曲目旋律;二是王蔚老师与著名京胡大师尤继舜先生于1991年合作录制的京剧《红娘》中的一个唱段,用筝与京胡的演奏形式去诠释《红娘》的唱腔部分。王蔚老师介绍说,它并不属于古筝的哪个流派,但运用的都是古筝传统的演奏技法。对于大部分演奏专业同学来说,对于曲目的处理并不是单单的将琴声奏响、将音符演奏熟练那么简单。
如果没有本着一个较客观、较全面和较严肃的态度,去对传统和经典的曲目进行踏踏实实地继承,那所谈的音乐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像王蔚老师这一代从事专业古筝演奏和教学的一批筝人,既有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严格、规范、正统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又曾受到地道的各流派前辈、传人的面授与指点,集多种音乐风格于一身。而现如今作为学生辈的我们怎样去继承这笔音乐财富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并付于实际行动去做到的。
在课程的最后,王蔚老师希望借由今天的分享寄语大家:“希望同学们不论是什么专业,都能有一些反思、一些思考——作为我们演奏专业的同学,可以认真地想一想,自己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是不是有被你忽略的或者不够重视的部分?我们是不是有勇气、有耐心,能够切实地沉下心来去琢磨那些想起来就心里没有底气的曲子?是不是能以敬畏的心态去对待每一部经典(传统)作品,用艺术的审美来要求我们自己的演奏?学习的方式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思路?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希望同学们除了在琴前埋头苦练,也能从《大视野》课程诸多教授的精彩授课中汲取养分来拓展视野,在学习中,悟到除了练琴之外的东西。”
感谢《大视野》课程,从不同思路打开我们对于音乐认知的不同“窗口”;同时也感谢王蔚教授,以身作则,用严谨、开放的治学态度,为我们传递了民族音乐传承使命感的信念与信心。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何婧云
下 期 课 程
刘 英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时间:2019年12月17日15:30 周二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 北楼416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