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核心课程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第十课
这不是我第一次见到丁老师,只不过在此之前每次见到她时,我与她的身份都是旁听生——因对某一门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课程感兴趣而每周跑去“蹭课”的学生。最初不知她是谁,只觉得仅是这样的学习态度就值得我们敬仰,后来经老师介绍才明白,原来这位头发花白的旁听生就是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诺教授。而在今天《大视野》的课堂上,丁芷诺老师带来了题为《弦乐重奏最美篇章》一课,以弦乐重奏为切入点,将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化为对学生们的谆谆教诲,娓娓道来。
丁芷诺教授先以丰富的谱例和音响结合,展示了弦乐四重奏中齐奏、旋律+伴奏、旋律+伴奏+副旋律、二声部对位、三声部对位多种因素的结合以及四声部赋格等多种配器形式。她将弦乐四重奏中的四个声部分别与四种角色相对应,将“一提”比作人的外貌,“二提”与“中提”比作人的性格,“大提”则比作人的躯体。
丁老师认为,演奏室内乐有其内在的诸多原则,其中特别提到“上了船,身不由己”,指的是作品有其自身的律动,“上船”后千万不要左右这样的律动——“跟着律动走”在室内乐演奏中是极为重要的。此外还有“我说完了你来说”、“眼看乐谱,耳听八方”等一系列室内乐演奏原则。丁芷诺老师将她演奏、教学生涯中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提炼转化,以这样短小精悍却又口语化的方式呈现,简明扼要,浅显易懂。
而后,丁芷诺老师带领大家沿着西方弦乐四重奏发展的历史脉络,聆听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从海顿起,途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丁、德伏夏克、斯美塔那、德彪西、拉威尔,最终走到近现代的巴托克和肖斯塔科维奇。说到兴奋处,她甚至会坐到钢琴前边弹、边唱、边讲解,将她对于作品的理解通过音响和语言传达给在座的每一位师生。
丁老师坐在讲台上,如一位家中的长辈将她年轻时的故事娓娓道来,她讲述《梁祝》的诞生,讲述了中国的重奏组合如何登上国际领奖台,讲述了一群干劲十足的学生们为了作品的呈现如何“没完没了”地排练,讲述了这一路走来受到了多少的鼓舞和帮助让她铭记至今。
丁老师用她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精神上的追求,应该如何提前给未知的将来奠定基础,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专业甚至是我们的人生。
<创作需博采众长>
我很庆幸我曾在别的课堂上遇见过“旁听生”丁芷诺,也终于在《大视野》课程中见到了令我们敬仰的丁教授,她用她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我想当这些学生到耄耋之年时,也会对后辈提起当年求学路上丁老师的教诲,并将这样的思想、态度和精神一直延续下去。
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四年级 朱睿
《弦乐重奏最美篇章》课后感(二)
2021年6月8日下午三点半,“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第九课——由丁芷诺教授为我们带来《弦乐重奏最美篇章》课程在北楼416如期开讲。
丁教授首先为大家科普了弦乐四重奏几种常见的配器类型:齐奏、旋律和伴奏、旋律与伴奏与副旋律、三声部对位多种因素的结合和四声部赋格等多种配器形式。
弦乐重奏在演奏时,几件乐器间无时无刻发生着精妙生动、源源不断的动力互换,由此生发出声部与声部交融时,或如泣如诉、或庄重典雅、或欢快迷人的色彩变化。丁教授告诉我们:第一小提琴就如人的外貌,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就如人的性格,大提琴就如人的躯体,他们之间奇妙繁复如人体,广袤万变如宇宙。
类似弦乐重奏这样的“团战”,定涉及到每个角色在团队中的定位,丁教授用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原则来帮助我们理解“队员们”应该拥有的演奏素质:首先要明晰“我是什么角色”,然后分清“谁是我的朋友”,再考虑“我该依靠谁”,当然还有在演奏过程中要“跟着律动走”,毕竟“上了律动这条船,身不由己”才是真理。
除这些大原则之外,还有一些非常细节且重要的小原则,诸如:“我说完了你来说”,可以有效避免“团队纠纷”;“抓住每一小节的头”,可以让大家的步频紧密统一在一起;“用同样的语气说话”,则能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力往一处使;“眼看乐谱,耳听四面”,则督促大家做胆大心细且眼里有活儿的给力好队员。在这些大小原则之下,大家各司其职,演奏着一首又一首传世名作。
说到弦乐重奏的名篇,在这节课上可谓是大饱耳福,丁教授按照作曲家的年代时间线,给我们听了许许多多流芳百世的名家名作,梳理了弦乐重奏的发展主线。
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是弦乐四重奏这个形式最重要的三位奠基人,确定了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和演奏原则并留下了大量作品,如海顿的80多首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的16首弦乐四重奏等;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则迈出新的一步加入了第二把大提琴,如C大调弦乐五重奏;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则继承了贝多芬写作思想深刻的特点,作品严肃深邃,如第二弦乐四重奏;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则因其作品旋律性强、优美耐听,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听觉习惯,一流入中国就总拿来高频演奏,被民众所熟知,如德沃夏克“美国”弦乐四重奏;发展到印象派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等人,和声色彩与古典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手法大胆审美超前,如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还有匈牙利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巴托克在其弦乐重奏作品中还使用过洛克里亚音阶,音响效果非常独特,强调个性化的表达。
弦乐四重奏的发展,暗含着时代的变迁,立足于当今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无比激烈的社会现状,丁教授用实际经历教导我们:扎扎实实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都会为我们音乐学子和音乐从业者赢得更好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未来。“脚踏实地,行稳致远”,与君共勉。非常感谢丁芷诺教授的授课,受益匪浅!
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生 俞辰瑶
下 期 预 告
第 十一 课
琴学琴乐之思辨
主讲人:龚一
时间 | Duration
6月15日 下午15:30(周二)
线下课堂 | Place
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
北楼 416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