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核心课程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第十二课
6月22日下午15:30《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的第十二课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顺利开讲。本次课堂是由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从余老师主讲的《风牵动簧片的艺术——手风琴艺术的新视界》。
王老师在此次讲座中从手风琴的起源、发声原理、世界各国的手风琴、上海手风琴事业发展近况等四个方面,并与生活、文化、艺术相结合,为我们一一讲述手风琴的前世今生。
王老师在讲座中说到,“此次讲座是希望每一位同学将点连接成线,在每个被抛出的信息点中抓住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点,并对此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它,那么此次的讲座的意义便达到了。”
在讲座中令我十分感兴趣的有两个部分——手风琴的起源与世界各国的手风琴。
手风琴最早起源于1777年,正值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依特神父将中国民族器乐“笙”传入欧洲之际,手风琴是根据笙的活簧发声原理而制造的。也因此手风琴被认为是有着一颗“中国心”的西洋乐器。但此时的研制却仅仅在欧洲研发了一些手风琴的前身乐器,但由于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
1821年,德国人德里克·布斯曼在制造用口吹的奥拉琴,后来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风箱和键钮,真正用手拉的风琴就此产生。而手风琴的最终完成是在奥地利,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在布斯曼的基础上,集当时手风琴的各种前身乐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并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为“Accordion”的手风琴。
由笙到手风琴,由东方到西方,可见民族和世界的距离是非常近的。此外,手风琴从外部结构上看可分为键盘式手风琴和键钮式手风琴,从内部结构分析还有传统低音手风琴和自由低音手风琴。手风琴大家族中还有班多钮、电子手风琴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手风琴无论是从外观、制作工艺还是材质上都在发生着变化。
随后,王老师以世界音乐地图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世界上各个国家手风琴发展的现状:如,阿根廷音乐文化的代表人物皮亚佐拉,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在2021年春晚歌舞《节日》中《我是玛利亚》(Yo soy Maria)的片段,手风琴作为伴奏乐器虽然削弱了他音乐中个性化的一面,但随着与舞蹈和其他乐器的融合,在音色得以很好的彰显的同时也释放出它作为合作乐器的光彩,体现了探戈的音乐特色的整体性特点。
<世界手风琴制造中心>
王老师提到意大利小城卡斯特费达多,它被誉为“世界手风琴制造中心”。这是一个人口仅有2万的城市,但是它拥有着极其专业的手风琴制造业,包括手风琴设计、制作、手工打磨等一系列具有“匠人精神”的乐器制作工艺的传承。在卡斯特费达多,曾经有世界上最大的手风琴(高2.53米,宽1.5米)。此外,卡斯特费达多每年举办的国际手风琴比赛在全球手风琴赛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堂上王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俄罗斯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院的民乐系手风琴教研室的演奏家们,以演奏New Tango风格、New Musette风格和爵士乐而著称的法国手风琴家理查·盖利亚诺,还有美国大师级爵士手风琴演奏家马洛克,日本的将自由低音带入中国的御喜美江教授以及手风琴演奏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的小林靖宏等等。如此丰富的介绍为我们了解手风琴提供了高效的途径。
王老师说,一件乐器的发展离不开演奏者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用更广阔的视野去了解和运用乐器,使自己的所学所想可以有用武之地,是作为艺术从业者需要终身思考的问题;而一件乐器能够与城市文化、生活艺术和音乐文化相结合,也能够为一件乐器的发展带来更新的机遇。“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感谢王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课堂!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何婧云
《手风琴艺术的新视界》课后感(二)
2021年6月22日下午三点半,《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展开,此次由上海师范大学王从余副教授带来《风牵动簧片的艺术——手风琴艺术的新视野》课程。王从余老师以手风琴的构造、历史发展为线索,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又富有深度的课。
首先,王从余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手风琴的构造与起源。手风琴发声的原理来自于拉动风箱产生的气流带动簧片振动产生乐音。值得一提的是,手风琴的设计原理其实来源于古老的中国乐器——笙。1777年笙传入欧洲,笙的一些设计原理被应用于手风琴。1821年,德国人布施曼(Buschmann)在此基础上加上了键盘和风箱,使之成为第一架初具形状的手拉风琴。1829年,奥地利人德米安(Demian)为手风琴加上了和弦,成功地改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为“accordion”的手风琴。
“一种器乐从普及与专业两个方面共同发展,如同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王从余老师沿着手风琴的历史发展脉络,为我们列举了重点国家。手风琴起源于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脉,山里的牧人们常常用生动有趣的约德尔调来呼唤羊群、传达信息。手风琴作为约德尔调的伴奏乐器,和声性强并且可以随身携带。
阿根廷的探戈音乐使手风琴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光芒。阿根廷作曲家、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皮亚佐拉(Piazzolla)以系统的古典乐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舞台独奏乐器。王从余老师为我们讲述了皮亚佐拉所作乐曲《再见诺尼诺》中的感人故事,播放视频时我真实体会到此乐曲感人至深的内涵,以及手风琴音乐独特的魅力。
王从余老师认为“深入人心的音乐是将音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意大利小城卡斯特费达多可谓世界手风琴制造中心,手风琴已与卡斯特费达多的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俄罗斯手风琴艺术对中国手风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既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精华融入人们的生活,也在俄罗斯的各大音乐学院中建有成熟的手风琴教学体系。王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俄罗斯杰出巴扬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人民艺术家”谢苗诺夫以及他的代表乐曲。除此之外,手风琴在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和音乐特色。
<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广阔视野>
通过王从余老师的讲授,手风琴艺术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王老师希望我们能从抛出的信息点中继续探索挖掘,并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多多思考专业未来的发展。从学习专业音乐的角度出发,在坚固专业技术的同时,不断拓展我们的视野,这也是《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的核心理念。
再次感谢王从余老师的悉心讲授,为本学期的大视野课程画上完满的句号!
上海音乐学院2017级本科生 常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