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实践教学学术讲堂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第三讲
《弹词<廊会>里追索“晏芝”调音乐形象之魅力》课后感(一)
本周的上海音乐学院北416教室“变成”了一个临时书场,说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说书人则是从苏州请来的两位弹词名家——邢晏春老师与邢晏芝老师。两位邢老师讲课有着他们的习惯,细微处透着说书人特有的“腔调”。
邢晏春老师常调侃自己漏风的牙齿,唱了一辈子评弹,即便是讲课也得先拿自己放几个噱头,这或许是他下意识的职业习惯。邢晏春老师善于编撰唱本,尤其精于韵律,除了为我们简要介绍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基本剧情,他还为大家介绍了“说、噱、弹、唱”的表演形式,尤其是对于不同的行当应用怎样的发声方式逐一进行了演绎展示。
弹词流派众多,艺人们以出众的天赋才华在基本书调上根据自身嗓音条件、书目内容表现的需要不断传承发展。邢晏春老师提到,“每一种流派都是为了角色的塑造而产生的。”而邢晏芝老师说,长篇是评弹的土壤,其唱腔的设计取决于长篇文本的个性、人物的个性与演员的个性。观众的审美需求对评弹演员的唱腔设计产生影响,评弹演员根据与观众间的互动以及三个“个性”进行设计,在博采众长、纵横吸纳中形成新的唱腔流派。
<评弹的流派>
他们说自己是“富三代”。经过第一辈开创者、父辈继承者,说书人和弹词本身一样,都需要突破和创新。在一遍一遍演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过程中,仅用“俞”调或“祁”调已不足以诠释人物复杂的情感,“由于喜怒哀乐、忧悲恐惊各种情绪不断交织、更替,故而需要突破一个板式到底的音乐形态。”两位邢老师通过慢板、中板、快板、慢板、散板、吟板的组合,吸收多种弹词流派和昆曲、越剧等诸多姊妹艺术,以人物情感为桥梁,加之宽广的音域,形成了跌宕起伏、俏丽多姿的唱腔风格,达到了“音随情迴”的艺术高度。
苏州弹词的流派传承见证了这个曲种的成长轨迹,如果我们从早期的三大流派开始梳理弹词流派的发展脉络,便可得到一整部苏州弹词的发展史,后继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保持着血脉的传承,又不断融合、突破、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流派,而“晏芝”调正是丛中独特的一枝。
苏州弹词是江南地区地域特征和人文环境的集中体现,在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更迭中不断地被一代代说书人注入新的文化基因而永葆生命力。源于此,在如今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弹词音乐被赋予了超出其曲种自身范畴的更宽领域的含义,其对于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解、感受、进入苏州弹词是音乐学院学生必修的一课,而抛开弹词研究本身,两位邢老师在唱本编撰、创腔上的艺术造诣与他们对于传承苏州弹词所做出的贡献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2021级琵琶专业学生 朱睿
《弹词<廊会>里追索“晏芝”调音乐形象之魅力》课后感(二)
讲到评弹,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它与江南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更是江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我们每周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相约的《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三讲“弹词《廊会》里追索“晏芝”调音乐形象之魅力”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由两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邢晏春、邢晏芝两位大师主讲。
邢晏春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评弹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表演,专门说“人”的故事,非常有趣,邢晏春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什么叫做诉说“人”的故事: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并非意义上的“人”,因为评弹叙述故事通常采用拟人手法,所以会使用拟人化的方式去慢慢讲述故事,娓娓道来。评弹特色为一人多角,有双档后,开始有了角色分工。
弹词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说,噱,弹,唱”。并且会划分行当:生旦净丑,通过使用不同的嗓音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小生采用真假嗓音并用进行音色变化,花旦多用小嗓演唱,老旦多用大嗓,花脸(旦)由嗓音粗旷些的男性来演唱,在演唱通常会使用中州韵或北方话,丑角则采用特殊方法发音或者苏州土方言进行演唱。在演唱中可以根据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及说书人对故事中人物的褒贬按照说书人自己的叙述和代言体去讲述故事。各种流派的音乐风格也都是为了塑造更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更好的表现故事的内容而确立的。
<杨乃武与小白菜 故事梗概>
本次讲座中便介绍了弹词中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故事发生于清朝末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其讲述的是余杭县知县之子看小白菜貌美,串通药店小二设计小白菜通奸杀夫罪,并栽赃给其邻居举人杨乃武,小白菜与杨乃武经历几番大型会审,一波三折经历重重困难最终杨乃武沉冤得雪的故事。据邢晏春老师说整本书说完大概要180个小时。
接下来邢晏芝老师介绍了评弹流派唱腔。评弹的作曲叫唱腔设计。塑造个人的风格,根据个人喜好去增加流派唱腔设计,所以承前继后,发展和开拓的意识很重要。老师提到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思维——“富三代”的思考:第一代创造,第二代传播发展,第三代继承创新,所以如果想使弹词发展就要博采众长、纵横吸纳,进行伴奏改革。
正是因为老师们向着这样新的发展方向前进,便有了现在二三十种流派共存的盛况。在唱腔上要腔如其人,多曲一唱到一曲多唱,要广泛传唱,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出身人士演唱。建立评弹考级,使弹词普及化大众化。并以《杨乃武和小白菜》选段中的唱词为例,老师认为这段唱词的递进是剧中人物感情的升温,所以根据唱词内容的去设计唱腔,唱腔的灵感来源则是白毛女唱段中的喜怒哀乐。
晏芝调是吸收众家及姊妹艺术之长,紧跟时代的步伐与观众互动,从传统的“音随字回”到“音随情回 字随腔转”。晏芝调也在板眼的形式上进行突破发展,利用板式的变化,及宽广音域的变化,情绪跌宕起伏,与观众产生联系。
在讲座的尾声,两位老师一起表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著名选段,两位老师声情并茂,音色转换清丽明快,节奏张弛有度,吸引着教室里每一位听众用心欣赏。
听了两位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不但对苏州弹词的文化背景,流派唱腔,艺术特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弹词唱腔的继承,发展与开拓有了启发,我认为继承,发展与开拓是所有艺术文化类遗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2021级琵琶专业学生 于曼
《弹词<廊会>里追索“晏芝”调音乐形象之魅力》课后感(三)
一叶知秋的午后,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里,一曲苏州评弹吸引了上音学生们的围观,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到的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邢晏芝、邢晏春两位老师诠释“弹词《廊会》里追索“晏芝”调音乐形象的魅力”。
在1979-1983年间,邢氏兄妹曾三进上海,书迷们隔夜排队却也一票难求。两位邢老师从流派创腔、唱本编撰等多角度带领大家走近苏州弹词。吴侬软语的弹唱,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情,作为浙江人,似乎听到了儿时老屋街巷的声音,十分亲切。听苏州评弹,似乎把江南水乡的情韵,融进丝弦的骨髓,就好似品了纯酿的江南米酒,香甜微醺。
邢晏春老师介绍,评弹说的是人的故事,它就存在于我们生活里。而评弹的角色,正是我们生活中不同角色的人物,老生、小生、旦角等。不同角色用不同的声腔来演绎,在音色、气息、咬字的控制上都极具特色形象生动。另外,还要根据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物形象的褒贬不一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除了说唱部分,音乐的演绎是评弹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旋律风格,营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并且,邢老师介绍,不同的评弹流派,也拥有各自风格的音乐旋律。
邢晏芝老师是苏州弹词唱腔邢晏芝调创始人。她介绍到,评弹演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唱腔设计能力,这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音乐中的形象塑造。评弹艺术发展至今,传唱了二三十种不同的创腔,都是一辈又一辈艺术家的心血。如今的评弹唱腔,是继往开来,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成果。
讲座现场,两位邢老师现场演绎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密室相会”片段。
正如两位邢老师所说,今天的评弹传承人“富三代”,需要思考与研究如何继承与开拓前辈传承下来的唱腔风格,要突破以往评弹一字一句的形式,从多曲一唱到一曲多唱的风格。从而全新演绎当代受大众喜闻乐见的苏州弹词。作为音乐专业的青年人,我备受启发,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用自己之所学,把握当下、继往开来,做好新时代音乐的传承人。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2021级琵琶专业学生 史颖姹
下 期 预 告
第 四 讲
包容 品质 创新 自信:
上海城市精神与文化软实力
主讲人:韩 斌
时间 | Duration
10月26日 下午15:30(周二)
线下课堂 | Place
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
北楼 416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