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纪念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音乐会
主办: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金
承办:北京艺腾博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北京音乐厅
支持单位:乐海乐器有限公司 北京海之尊乐器有限公司
音乐会总策划:杨靖、刘鸣
音乐会总监:奉朝红、董楠、郭陶
音乐会导聆:吴玉霞
音乐会演员:陈音、杨靖、章红艳、周慧、任宏、奉朝红、樊薇、董楠、谢青、梁宁、葛詠、廖莎、董晓琳、赵洁、李佳、程雨雨、江洋、王一平、陈甦超、周娇、薛冰倩、樊怡凝、樊之琳、高嘉临、宋子璇、刘海童、冯丹若、陈奕好、朱碧珺、奉佳妮 、陈韫好
时间:2025年4月10日(周四)19:30
地点:北京音乐厅
刘德海先生艺术成就
刘德海先生(1937年8月13日—2020 年4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河北沧县。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原国乐系主任、国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凭借琵琶曲《十面埋伏》获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1989年)、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北京市专家技术人才特殊贡献奖、获第8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201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德海先生自幼学习琵琶、二胡、竹笛等多种民族乐器,深受江南丝竹音乐、戏曲音乐的影响与熏陶。1954年拜浦东派林石城先生为师,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同时接受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还向古琴演奏家吴景略先生等人学习了古琴、板鼓、低音提琴等乐器。刘德海先生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又向崇明派曹安和先生、汪派孙裕德先生和平湖派杨大钧先生等人学习请教,“转益多师是吾师”,刘德海先生的演奏风格不仅集江南派琵琶的大成,且能够突破“江南琵琶”的圈子,向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挺进,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视野。
刘德海先生的演奏严谨完整、技巧纯熟、音色宽厚,擅长表现多种风格的乐曲。他的艺术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曾在聆听他的演奏后给予很高的评价,许多外国元首也曾因亲听他的高超琴艺而感慨中国音乐之精湛。1970年,刘德海先生担任中央乐团的琵琶独奏演员。1972年,他与吴祖强、王燕樵一同创作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首开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大型协奏曲之先河。1975年,首次演出了经他改编的琵琶曲《十面埋伏》。1976年,参与了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中国艺术团访问美国”,演奏了改编后时长为5分钟的琵琶曲《十面埋伏》。1979年开始,他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及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三次合作,演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乐曲,并灌制了唱片。1981年以来,刘德海先生还与柏林交响乐团、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被称为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中国民族音乐第一人。刘德海先生以其超凡的演奏技艺和深厚的人文修养演绎了琵琶历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作。在长期的对外交流工作中,他始终以弘扬民族音乐,宣传中华文化为己任,为我国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德海先生说过:“创作是琵琶发展的生命线。”经他创作、改编的优秀琵琶作品超百首,其中有近六十首的原创琵琶作品。20世纪60年代,刘德海先生主要以改编移植中外民间音乐作品为主,改编了《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倒垂帘》《划船曲》等乐曲。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刘德海先生琵琶创作成果最丰硕的时期,他不仅“古曲新弹”,对十三套琵琶传统文武曲进行修订与改编,整理、改编了大量传统经典曲目,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还相继创作了“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怀古篇、乡土风情篇”等几十首琵琶独奏曲,其中《天鹅》《春蚕》《一指禅》《滴水观音》《昭陵六骏》等已成为琵琶音乐作品的经典之作,极大地扩充了琵琶艺术作品的曲目库。这些作品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技巧方面都标志着琵琶艺术的新发展。进入21世纪后,刘德海先生重新审视和挖掘民间音乐,编创了十余首传统民间乐种风格的琵琶作品。继而又以情为本,以爱为源,围绕古人、母爱、童趣等创作出了以博爱精神为审美核心的二十余首琵琶作品。刘德海先生的创作不仅是琵琶艺术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民族器乐创作中的优秀代表。
1960年,刘德海先生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建院之际任教于器乐系,担任琵琶教学,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刘德海先生坚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德艺双馨的教育思想,他极其强调基本功训练与乐感的培养,重视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他秉持演奏、作曲、理论、教学四者合而为一的“3+1”全能式人才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的优秀青年琵琶演奏家以及任职于各大高校的青年琵琶教师。编辑出版多本乐谱集和作品创作集,包括《刘德海琵琶练习曲 每日必弹》(1994年11月)、《刘德海传统琵琶曲集》(1996年3月)、《刘德海中外琵琶曲集》(1996年6月)、《刘德海琵琶作品集》(2001年10月)等,极大的推动了琵琶教材建设。此外,刘德海先生为中国弹拨乐探索多样的表演组合形式,1986年,他组建了弹拨乐重奏“五朵金花”室内乐团并担任艺术指导;1997年,他参与组建了中国少年弹拨乐团等乐团并担任乐团指挥与艺术总监。超强实力的乐团阵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引起了巨大轰动,多角度的展示了弹拨乐的魅力。
刘德海先生在演奏、创作、教学的同时还不忘“溯源”。他提倡到民间采风,让民间音乐走上舞台,走进教室。刘德海先生发挥音乐教育学府的优势,于 2002 年发起《“1”行动计划》,旨在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乐库,即一年一个民间乐种的采风学习,十年十个乐种。对民族民间乐种进行音乐高校教学建设的系统化改进与实践,让学府成为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基地。他将潮州音乐、泉州南音等置入民乐课堂,实现了教育与实践的有效结合。2013年,他提出“回归江南文化摇篮”,并以此为题,在上海市崇明岛举办从艺六十周年琵琶音乐会,这不仅充满了刘德海先生本人强烈的故土情怀,也反映出他对抢救与传承民间乐种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刘德海先生投身于“刘德海音乐工作室”并主持工作,言传身教,与自己的学生共同开发琵琶以及民族音乐可用之资源,为琵琶艺术以及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积极而广泛的实践与研究,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
同演奏、创作一样,刘德海的理论研究也有自己的独特视角、论述深度和特殊价值。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表演、教学、创作实践的当代音乐家,刘德海先生的艺术思想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他从传统性、民族性、世界性三个方面把人的精神追求、艺术道路的选择和传统音乐的发展相结合,提出了琵琶艺术的“金三角”哲学思想,并由此不断完善、发展,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德海先生集琵琶演奏、创作、教学、理论于一身,经过六十年的艺术实践,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技艺,形成了热情奔放、独特新颖、富有哲理的艺术风格。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深邃的理解,秉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不断推陈出新是刘德海先生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刘德海先生为民族音乐教育工作付出了毕生心血,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曾对友人比喻:“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生命尽头,哪怕历经再多的苦涩和寂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刘德海先生在琵琶艺术以及民族音乐领域中成为了划时代的人物。
2020年4月11日刘德海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3岁。先生的鹤驾西行,不仅使琵琶界缺少了一位执着的“爬坡人”,更使国乐界痛失一位伟大的领军人。斯人已逝,经典长存,先生的丰硕的艺术成果与伟大的音乐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着无数琵琶与民族音乐后继者们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继续爬坡。
为了纪念我们敬仰和爱戴的当代中国⺠族⾳乐家、琵琶⼤师刘德海先⽣离开我们五周年的⽇⼦,中国⺠族⽂化艺术基⾦会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隆重举办《海纳百川---纪念琵琶⼤师刘德海先⽣音乐会》系列之⼀。本场⾳乐会以刘德海先⽣部分创作和改编的⾳乐作品为内容,联合全国多位著名琵琶演奏家和优秀的琵琶学⼦,再次展现刘德海先⽣对琵琶艺术的贡献,以飨热爱刘德海先⽣琵琶艺术的⼴⼤观众。
刘德海艺术专项基⾦秉持的宗旨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为根本,以继承和创新⺠族⾳乐⽂化为主要任务,以刘德海⼀⽣对⺠族⾳乐发扬光⼤的追求精神为榜样,团结和欢迎海内外有志参与和⽀持中国⺠族⾳乐发展的仁⼈志⼠、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志于对刘德海先⽣的⾳乐创作、理论研究、演奏艺术、教育教学及其⻓期以来形成的刘德海艺术思想开展研究、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专业⼈⼠,共同为弘扬刘德海先⽣的艺术成就、艺术思想和创新发展中国⺠族⾳乐做贡献。
感谢为本场⾳乐会奉献精彩演出的演奏家,感谢热爱刘德海先⽣琵琶艺术和奉献公益爱⼼的所有观众朋友们。刘德海艺术专项基⾦将汇聚更多的公益爱⼼⼒量,持续开展对刘德海先⽣琵琶艺术的研究、促进⺠族⾳乐事业发展的各项公益事业。
特别鸣谢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北京海之尊乐器有限公司为刘德海艺术专项基⾦举办本场⾳乐会提供的公益赞助⽀持。中国⺠族⽂化艺术基⾦会刘德海艺术专项基⾦2025年4⽉10⽇
购票方式
微信搜索“昭化民族音乐”查找“演出预告 | 海纳百川——纪念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音乐会 4月10日北京音乐厅即将上演”原文
早鸟票:80 160 240 320
(早鸟票2025年3月31日截止)
票价:VIP/499 99 199 299 399
* 一人一票,对号入座
* 本场演出1.2米以下儿童凭票入场
* 本场音乐会门票收入捐赠刘德海艺术基金
· 节目单 ·
音乐会导聆:吴玉霞
1.《⼀根丝线牵过河》
《秧歌迪斯科》
编谱/作曲:刘德海 (2008/2019年、改编/创作)
演奏:王⼀平 薛冰倩 樊怡凝 樊之琳 高嘉临 宋子璇 冯丹若 陈奕好 朱碧珺 奉佳妮 陈韫好
2.《滴⽔观⾳》
作曲:刘德海 (1995年创作)
演奏:李佳
3.《指尖芭蕾》
作曲:刘德海 (2011年创作)
演奏:董晓琳
4.《喜庆罗汉》
作曲:刘德海 (1996年创作)
演奏:董楠
5.《柳⻘娘》
编谱:刘德海 (2002年改编)
演奏:章红艳 任宏 樊薇 梁宁 李佳 程雨雨 江洋 王一平 周娇
中场休息
6.《梅花操》
编谱:刘德海 (2011年改编)
演奏:陈音 周慧 谢青 葛詠 廖莎 赵洁 陈甦超
7.《天池》
作曲:刘德海 (1991年创作)
演奏:奉朝红 奉佳妮
8.《⾦⾊的梦》
作曲:刘德海 (1997年创作)
演奏:刘海童
9.《⽩⻢驮经》
作曲:刘德海 (1998年创作)
演奏:杨靖
10.《昭陵六骏》
作曲:刘德海(1991-2001年创作)
演奏:全体演奏家
*演出曲目顺序以现场为准*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88年,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全国公募型慈善组织。创办35年来,民基会以“振兴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艺术,抢救民族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本着“诚信、自律、博爱、创新”的办会精神,弘扬民族慈善文化,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援助弱势群体,推动民族和谐作为己任,为传播文化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金
刘德海艺术专项基金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会议于2022年4月1日批准设立的专项基金。其宗旨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继承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为主要任务,以刘德海一生对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追求精神为榜样,团结和欢迎海内外有志参与和支持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仁人志士、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有志于对刘德海先生的音乐创作、理论研究、演奏艺术、教育教学及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刘德海艺术思想开展研究、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专业人士,共同为弘扬刘德海先生的艺术成就、艺术思想和创新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做贡献。”
专项基金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2023年基金分别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同出资,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刘德海纪念文集》,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成立二十周年重要出版物,全景立体且生动鲜活的反映了刘德海先生的艺术人生和令人景仰的时代高度与历史贡献。是以学术研究和纪念文章的形式,缅怀刘德海先生为中国民族音乐当代的传承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一部重要文献。2023年与乐海乐器公司合作完成向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捐赠两间刘德海公益国乐教室的活动。2024年专项基金支持并参与乐海乐器公司举办国乐艺术节民族器乐大赛,特别为大赛设立刘德海国乐英才奖及举办专家公益讲座。这些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补充,更是对儿童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多维支持。2024年由专项基金艺委会主任杨靖教授主编的刘德海作品全集五线谱版,作为中国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出版物隆重出版。2025年3月获基金支持,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刘德海先生专著《琴海游思》以有声书的形式于人音教学资源平台上线。多项活动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专项基金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理念。
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北京海之尊乐器有限公司
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创建于1985年,注册资金11777万元,现有职工680余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企业。现有两个生产基地,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20万平米,年产各类民族乐器20余万件,是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乐器行业标准制修订单位,中国驰名商标。
公司以“传承经典,创作唯新”的经营理念,汇聚行业研发人才、以优秀技师为骨干,组建了最具活力的国内最强的民族乐器研发团队和生产队伍,公司与全国 11 大音乐院校和艺术团体密切合作,研发创新和技艺传承相结合,对民族乐器进行传统工艺改良,从乐器的声学品质着手,全面提升产品内在的音质音色,使乐海产品深受广大民族乐器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好评,成为行业品质典范和中国民族乐器制造行业龙头企业。
主要产品有扬琴、琵琶、阮、古筝、二胡等200多种民族乐器,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欧美、日韩、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扬琴、琵琶、阮产品产销量居全国首位,扬琴产品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专业市场占有率90%以上。企业注册商标“乐海”2012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民族乐器行业第一块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