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深耕民乐教育 共促唢呐传承
姚博文 华音网 2025-10-24

2025年10月13日,由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办、吹打乐教研室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圆满落幕。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石海彬教授受邀领衔,先后开展《关于唢呐演奏中发音、音头及分、连奏的重要性探讨》专题讲座、一对一专家课,并指导“双凤清音”郭一瑶、郭一瑾唢呐教学校际交流音乐会,为两所专业音乐院校搭建起深度互动的学术桥梁,以实践行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助力唢呐艺术教育与传承。

一、讲座破题直击核心技法,筑牢演奏根基

作为唢呐领域的权威专家,石海彬教授深耕教学一线近30年,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与艺术探索中不断总结思考、融会贯通。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他在近年各类学术讲座中始终聚焦基础训练,秉持“以小见大”的学术视角,精准直击学生在学习中易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回溯2022年疫情期间,他曾与西安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开展线上交流讲座,以唢呐演奏“气、唇、舌、指”四大要素中的“指”为核心切入点,从手部技巧延伸开去进行深度解析;本次讲座延续“唢呐演奏的生命线”这一核心比喻,聚焦演奏核心的“发音”与“分连奏”两大技法,系统拆解技术要点与艺术表达的内在关联。针对“音头”技法,讲座细致拆解“软、硬、适中、弱”四种类型的技术要领,并结合不同音乐风格的情感表达需求,通过示范讲解音头控制与作品意境传递的关联逻辑。围绕发音质量,内容从哨片的形制选择、个性化修整到日常保养,系统传授科学技巧,揭示优质音色背后技术控制与艺术追求的双重内核。整场讲座贯穿“理论+实践”模式,通过精准的演奏示范,让在场师生直观掌握技法要点,不仅有效破解了日常练习中的困惑,更引导大家重新审视传统根基与当代审美的融合路径,坚守民族音乐“传情达意”的核心根脉。


二、 专家课赋能一对一精准辅导,靶向解决问题

讲座后,石海彬教授以一对一专家课形式,聚焦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唢呐专业学生演奏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提升空间展开深度辅导。课程以实操演示与即时反馈为核心,从技术细节、艺术处理等多元视角精准剖析症结,同时兼顾技术指导与心理暗示,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具体教学。学子们在针对性点拨中快速找准改进方向、实现能力提升,既充分展现了石海彬教授严谨细致的教学风格与深厚的专业育人功底,更彰显出其关注学子全面成长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担当。

(石海彬教授对研究生周维进行指导)

(石海彬教授对大四学生郑通进行指导)

(左起依次为:杨会青教授、焦杰教授、石海彬教授)

(讲座现场合影)

三、音乐会实践 理论落地舞台,绽放唢呐魅力

当晚,石海彬教授指导的唢呐教学校际交流音乐会 ——“双凤清音”演奏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歌剧舞剧厅如期上演。现场观众座无虚席,众多业内专家学者莅临见证,这场音乐会成为将讲座理论转化为艺术实践的重要载体,引发强烈反响。中央音乐学院大二学生郭一瑶、郭一瑾(西安籍双胞胎姐妹)联袂登台,将此前讲座中的理论要点融入演奏实践,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音乐会尾声,唢呐重奏《黄河之声天上来》由石海彬教授的主科班全体学生共同演绎,以激昂的旋律为整场演出画上点睛之笔。




此次音乐会秉持“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核心宗旨,既深耕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沃土,又积极开拓艺术表达的新维度,通过对唢呐艺术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发展路径的多元拓展,科学探索乐器新声响的可能性。整场演出精彩纷呈,不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喝彩,更收获了在场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成为一场兼具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民族音乐盛宴。



四、校际携手 以交流促发展,以传承续薪火

此次活动既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践行“深耕艺术教育”使命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央音乐学院与西安音乐学院深化唢呐专业校际交流合作的关键举措。活动有效实现了两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唢呐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创新等领域凝聚共识,为民族音乐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注入动力。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石海彬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角出发,对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唢呐专业给予高度认可。他表示,该专业老中青三代师资梯队衔接有序:资深教师兼具深厚学术积淀与丰富舞台经验,青年教师则注入鲜活创新活力,形成了良性的“传帮带”育人氛围,为唢呐艺术的传承发展筑牢了师资根基。

未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更多跨院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凝聚行业力量,传承唢呐艺术根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摄影:黄定超

FROM:中国唢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