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千年韵律续新篇,守正创新正当时——评史玥 李增光《鸿雁随想》展现“双竹”新魅力
刘和静 华音网 2023-09-22

近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了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竹扬琴与竹埙二重奏《鸿雁随想》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张增田致辞。研讨会上,史玥和李增光现场表演了作品《鸿雁随想》,主创团队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项目作品的特点及创意。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作品特点等,并表示继续支持和关注该项目。创作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高质量完成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造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从遥远的诗经时代就开始了“雍雍鸣雁,旭日始旦”的歌咏,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咏雁的诗词层出不穷,表达出鸿雁传书、孤独乡愁、爱情忠贞不渝等文化内涵和寓意。《鸿雁》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族的宴会歌曲,原名鸿嘎鲁,在传承演变的过程中渐变为思念家乡的歌曲,翻译也由“白天鹅”演变为“鸿雁”。著名作曲家张大龙教授在只保留原作的经典旋律之上,对于原曲重新创作,有了这首《鸿雁随想》。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扬琴演奏家史玥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笛、埙、箫演奏家李增光共同完成。

史玥从4岁开始随父学习扬琴,先后师从多位名家如项祖华、钱方平、桂习礼、黄河、刘月宁教授等。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十多年后进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工作,担任音乐表演专业扬琴教学工作已有20年时间。她介绍,这部作品选用的素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但在曲式结构、调性节奏、演奏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是新的尝试。在乐器选用上,作曲家选用竹埙和竹扬琴合作,是一次大胆的挑战。采用竹扬琴和竹埙这两种乐器进行重奏,也是为了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乐器埙和扬琴的魅力,带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发展,并将带有环保色彩的民族器乐推向国际化舞台。

整首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采用现代作曲技术和民族风格巧妙结合。第一部分:引子。扬琴柔美而流畅的一串琶音之后,由竹埙奏出主题,低沉纯净的声音仿佛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站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将封尘已久的故事娓娓道来。紧接着高八度重复,佐以扬琴的分解和弦和琶音点缀让整个旋律更加丰富地流动起来,一张一弛、遥相呼应。结尾处减五度音程出现,为后面快板急转直下做铺垫。文似看山不喜平,音乐亦应如此。第二部分:快板。出现大量减五度和大六度音程模进,多见切分、附点节奏等,听来如疾风呼啸过耳、游子归心似箭策马狂奔,一段激烈的下行半音结束后扬琴重现主题,浮萍终于归家,此时这份想念终于不似梦里那般清冷,而是触手可及的幸福和温暖。第三部分:再现。然聚散终有时,第三段重新回到主题,遥望故里愁更愁。如何将众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进行解构加工,进而蜕变为一首器乐化作品,是难点也是亮点。同时不同曲调上多次出现蒙古民歌常用的装饰音,贯穿全曲,增强了蒙古族独有的民族特色。

从演奏角度来看,单从技术上讲,对于演奏家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例如埙的快速三连音,扬琴的持续反向半音齐竹和快速后十六双音等等。但当看到史玥老师和李增光老师的演绎时,只觉得人与音乐已然融为一体,每次埙的深邃让我感觉置身远古,明亮的扬琴声又仿佛在把我拉回现实,低头想到自己的父母亲人远在家乡,心中不免一阵伤感。假如辽远古代乌拉特族人听到现在的这首随想曲,也会感同身受。与会嘉宾在观赏史玥和李增光现场表演后,对重奏曲竹扬琴与竹埙作品《鸿雁随想》各抒己见。

北京竹乐团团长王巍认为:竹子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以竹子根做乐器史无前例,此次两件竹制乐器在国家艺术基金这样一个高水平舞台上亮相,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傅利民表示:这首作品在所用乐器、创作旋律和演奏技术三方面别具特色。他认为,作曲家以《鸿雁》为素材的再创作使乐曲达到了新高度,竹制乐器的音色也更加丰富,同时演奏家们高超的演奏技术赋予了乐曲全新的生命力。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史付红表示: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作曲家跟民族乐器演奏家的互相走近。她认为,乐器制造工艺水平的发展、演奏家技艺的提升和作曲家的创作是三位一体的,众人合力才能打造出更优质的作品。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少数民族音乐专家崔玲玲表示:受该作品启发,我想深入研究歌曲《鸿雁》的“来龙去脉”,它具有非常好的动机,可以发展成多种音乐类型体裁。作为新时代音乐人,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学东表示:改编经典旋律实为不易,作曲家别具巧思。为更贴合蒙古族文化中内在的含蓄和深沉,作曲家选用了演奏难度更大的竹埙。竹乐器不仅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价值取向,还表现出了作曲家和演奏家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他们在各自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中,都使作品焕发了新的生机。

音乐学院蔡梦教授、胡伟教授、高梅副教授、吴春福教授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作品的曲式结构、作品特点等,并表示继续支持和关注该项目。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代理院长李雪松总结道:重奏曲《鸿雁随想》是一次守正创新下的有益尝试,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气象的缩影。学院将大力支持,让好的作品传承发扬。

据悉,该作品自今年4月起已在北京、邯郸、新加坡、澳门等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了6场演出,近期还将着手完成出版乐谱和音乐上线计划。

史玥-当代中国杰出扬琴表演艺术家,素有“扬琴公主”的美誉。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主持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新加坡扬琴学会海外顾问;民进首都师范大学基层委员会委员;民进海淀文化与出版专委会演艺研究中心主任。金色琴弦扬琴乐团团长。

微信图片_202306251624101

李增光-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口笛发明家,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孔子课堂教授,曾任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音乐中心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客座音乐教授,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笛子首席、管乐声部长,“九•三”学社中央文工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乐器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

(首都师范大学  刘和静  供稿)

阅读